《汉武大帝》中思想转型的戏剧冲突解读
2018-11-14于志娜
于志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思政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9)
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改编自《史记》《汉书》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不失为这样的好作品。该剧虽已播出十年有余,但在历史剧创作气象万千的影视剧市场,依然占据着不可多得的一席之地,尤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梦之实现寄予强烈关注的当下,电视剧《汉武大帝》所传达的“如何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冲破藩篱,让一个民族崛起于东方”的思想精神,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文化反思和历史借鉴。
当然,该剧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通过思想转型的线索来实现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挖掘电视剧《汉武大帝》中黄老思想向儒家思想转型的线索具有文化研究阐释的意义。那应该如何阐释?作为拥有强大叙事能力的电视剧,探寻其如何融入戏剧因素开展叙事便是一条途径,因为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戏剧因素理所当然地应该渗入到叙事因素中去, 并且会提高艺术作品的价值。”电视剧《汉武大帝》正是将戏剧冲突融入叙事,通过情境冲突、性格冲突、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将汉景帝、窦太后、汉武帝等主要人物之间在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主张上的不同娓娓道来。
一、情境冲突:汉景帝与窦太后坚持黄老思想的同中之异
黑格尔认为,冲突一般是由一定的情境引导出来的。它是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表现的直接依据。因此,黑格尔提出艺术构思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特别是寻找那种能引起人物心灵冲突,并充分展现这一冲突的情境。电视剧《汉武大帝》充分运用了情境冲突表现手法,展示了汉景帝刘启与母亲窦太后在坚持黄老思想“同”的背景下,具体政见的“异”。
(一)“诛晁错”事件对黄老思想不同程度坚持的冲突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这是汉景帝时代以黄老为统治思想的一条重要证据,黄老思想主张以分封制管理国家,因《黄帝四经》认为取得土地之后,应该“列(裂)其地土,以封贤者”。然而恰是对于分封坚持到何种程度,汉景帝与窦太后出现了分歧。《汉武大帝》第一集就是以晁错提示汉景帝藩王内忧问题拉开序幕。景帝意欲采纳晁错意见削藩,而窦太后固持黄老,坚决反对变革。在一片“诛晁错,清君侧”的呼声中,杀与不杀晁错成为汉景帝与窦太后分歧的焦点。追本溯源,这是母子二人坚持黄老思想的“同”中之“异”。在表现手法上,该剧设置了三个递进式的情境,引人入胜:
1.暗含波涛的对话情境。汉景帝向窦太后请示平定叛乱之人,窦太后以诛杀晁错安抚人心的意图昭然若揭。但一向以仁孝著称的汉景帝本次并未唯诺应允,而是背对其母慷慨陈情,坚持认为削藩是要完成先帝遗愿,不同意诛杀晁错,二人平缓的对话暗蓄波涛。
2.强行做主的决策情境。在第一个情境后,电视剧再进一步,在如何安抚人心的朝议之上,汉景帝对陈嘉等联名上疏 “晁错乱国体为私利,乱祖制应诛九族”的奏请,沉吟犹豫,面露难色,而窦太后却突然起身,宣布准奏。刹那间,一切成定局。一个虚晃的镜头下,汉景帝错愕、无奈地看着窦太后。此处剧情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把众人心悬一线的答案集中在汉景帝的迟疑与窦太后的擅自决定中,让观众畅快感受两个人物心理活动的冲突。
3.帝王诀别帝王师情境。在前两个情境铺垫后,该剧并未让晁错之死平淡无奇,而是充分抓住人物的情感波澜:室外大雨滂沱,室内师生诀别,帝王斟酒,追忆往昔受教二十载场景,并以学生身份再问对错,锥心不已;帝王师大义凛然,认为无须多言,对到头来就是对。师生二人一个不顾身家,为国家大义慷慨赴死,一个扼腕痛惜但又身不由己的情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太子太傅人选“是道是儒”的意见冲突
刘彻初被立太子,其太傅的学派立场汉景帝与窦太后皆甚关心。汉景帝用心良苦地挑选卫绾做太子太傅,并要求其教刘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讲授儒家思想。然而窦太后却偏偏请汲黯任太子洗马,命其为太子讲黄老之道。为了呈现二人在太子太傅人选上一道一儒的矛盾冲突,剧情再设张弛有度的情境:汉景帝查看太子学业,而太子刘彻迟迟未到,卫绾、汲黯均在,见龙颜大怒,伴读张骞、韩嫣亦惶恐不敢抬头,气氛紧张至极。然而只见刘彻不慌不忙现身,流利对答父亲提问,称自己是去思考两位老师课程混乱、教义矛盾的问题。句句切中儒道两家在“礼乐、尚贤、教民学习”三个方面的形同水火,汉景帝神色慢慢放松,并露满意之容,众人才敢跟着稍作放松。这种后松与前紧的鲜明对比,很好地营造了汉景帝与窦太后在奉行黄老思想上不同主张的情境。
二、性格冲突:汉武帝被动执行黄老无为政策
谭霈生先生就曾认为:所谓“戏剧冲突”就是“性格冲突”。“有多少性格,就有多少冲突。”人有不同的性格就意味着做什么、怎么做都会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惯性,因此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因为这样那样的性格矛盾而出现冲突。《汉武大帝》就是通过刻画汉武帝与窦太后的性格冲突,来演绎黄老思想向儒家思想转型的,这也是该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就人物性格而言,窦太后内藏心机,眼盲心明,跨历三朝一直坚持黄老无为之道,汉武帝天资英纵,果毅外放,推崇儒术,求新求进。二人截然相反的性格为接下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高尔基曾说过,“只反映事物的过程和场面的热闹是失败的”。《汉武大帝》在演绎汉武帝与窦太后儒道思想主张的不同上,恰恰没有只反映过程和场面,而是紧紧抓住性格截然相反这一恒定前提,把所有人与事做了一番艺术的构思与布局,并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将交织的人物关系一一展现出来。
(一)家族伦理政治矛盾
窦太后政治势力强大,刘彻初为帝王,羽翼未丰,其个人政治前途、母亲的太后尊位、国舅田蚡的武安侯位置皆由窦太后生杀予夺。该剧通过窦太后有意无意提起王太后民间有女、武安侯个人作风不干净、树立淮南王刘安为汉武帝政治对立面等行为,将家族伦理矛盾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展现出来,同时长公主刘嫖凭借其母势力,迫使汉武帝专宠其女陈阿娇,对卫子夫与卫青姐弟相害,至此窦、王、刘、田四大政治派系的倾轧、角逐、争权、谋利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该剧的成功妙笔。让观众窥见人物性格冲突背后的政治风云变幻。
(二)选贤用能的矛盾
少年汉武帝意气风发,希望大有作为,发布“招贤令”,坚决主张凡黄老之徒一律不用。精彩的是,剧情巧妙反转,窦太后将汉武帝任用的儒生一一处置,先是逼退卫绾告老还乡,后又逼迫支持新政的赵绾王臧狱中自杀,再将庄青翟等黄老之士安插进内阁,将汉武帝任用儒生计划全部颠覆。该剧还以小见大,通过窦太后将反对黄老的儒生辕固生抛掷野猪圈,刘彻扔矛相救的情节,展现矛盾。虽然该片段与史实不符(据史料记载,抛矛救辕者为汉景帝),但该处细节的艺术化改编恰恰凸显了汉武帝对儒生的关心与对儒学的认可。通过以上情节,该剧展示了汉武帝在继位的前六年因受祖母窦太后掣肘,只能被动接受黄老无为政策的无奈与抗争。
事实上,当时的西汉历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因循革化、破除旧弊是大势所趋。西汉大儒扬雄曾在其著作《法言》中指出道家思想的弊端,并明确倡导因循革化思想。《法言》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对于老子抛弃仁义、绝灭礼学的观点不赞同。又曰:“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此处“因”即“因循”,强调对可行之道的传承沿袭,“革”即“ 革化”,强调世易时移,应根据情势做出变更,顺乎时宜。“或问‘新敝’,曰:‘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扬雄认为新生事物应该继承,过时事物应该改革。这种主张用在治国理政上,就是顺乎天道自然,遵循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不是僵死不变固守哪家。
三、人物内心矛盾冲突:汉武帝从尊儒到推儒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固然是戏剧必不可少的冲突体现,但成功的戏剧,核心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才是成就戏剧精彩的精髓。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戏剧性在于,由剧中人物自己说出在各种旨趣的斗争,以及人物性格和情欲分裂之中的心事话。”英国教授布拉德雷认为, “把兴趣集中在内心斗争上面是更伟大的戏剧”。该剧中汉武帝一心尊儒屡被窦太后压制,最后终于冲破藩篱推行儒术的过程,就是通过向汉武帝人物内心泼洒笔墨来呈现的。
(一)以理性与感性的对峙展示人物内心矛盾冲突
汉武帝初登帝位,雄心勃勃,号令天下的雄心呼之欲出,自主之心有多强烈,对窦太后的掣肘就有多厌恶反感,但就其彼时处境只能以理性处之。为此,汉武帝表面上遵照祖制按时给窦太后请安,以谎称读老子五千言取悦祖母,在被安排狗监跟踪、侍女监视,甚至强行赐婚等事上均能服之从之,声称一切朝廷大事由祖母定夺。事实上,他从未放弃儒家之道下的锐意革化,以上林苑练兵韬光养晦,对朝廷内外形势时刻洞若观火。这种“敷衍式”的服帖背后实际上是人物理性与感性的对峙。
(二)以情绪外化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面对窦太后压制儒生、反对儒学、干涉新政,该剧以汉武帝情绪外化展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在王臧赵绾建议他不必事事请示东宫时,汉武帝一改平日果断的决绝风格,表现出强烈的忧心迟疑,这其实是人物内心冲突的反映——虽渴望独立执政,但羽翼未丰,尚不能控制朝局;面对心腹重臣王臧赵绾被陷害,狱中探望汉武帝痛心疾首顿足不忍;在新政被窦太后摧毁,母亲王太后劝其向祖母道歉时,汉武帝出言不逊,质疑大汉阴盛阳衰,非但不从且拂袖而去;这一系列情绪的外化是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反映。
(三)以人物内心冲突之延续推开剧情
窦太后崩后,在政治主张上一直被压抑的汉武帝终于独立执政。但就在观众认为汉武帝终于走出无为之治的阴影,期盼看他如何一展宏图时,镜头又将剧情拉回王臧赵绾案,这是汉武帝初为天子时新政被摧毁的核心事件,也是埋藏在人物内心的心结,可以说,这种表达方式是以人物内心冲突的延续推开的。为此汉武帝于朝廷之上,对当年无中生有设陷办案的许昌、庄青翟毫不留情,气势咄咄逼人,言辞句句铿锵,极尽讽刺挖苦,终将二人当庭拿下。并严正提出要统一朝纲,维护体统,改制从军事。一系列决绝的雷厉风行、毫不迟疑的果断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自此以后,汉武帝终于走向政治舞台中心,正式推行儒家治国之道,伐四夷、 改制边郡、征讨匈奴,再次召选贤良,举孝廉,作为大有为的一代君主开始彰显雄才大略,开启光照千秋的政治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