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酷儿电影叙事嬗变

2018-11-14

电影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酷儿常态群体

丁 越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酷儿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成形,并广泛延伸至文学、电影等多种艺术形态当中。在21世纪平权主义愈演愈烈并实现突破式发展时,诸如女性电影、酷儿电影等平权类型片也步入了创作的新时期,理论自身的发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反哺都将平权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平权主义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都在大银幕上有着一一呈现,女性电影或酷儿电影也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有着渐近的嬗变轨迹。尤其是酷儿电影,从最初登陆大银幕的禁忌与隐晦、窥视与猎奇,直到近期酷儿电影呈现出的常态化创作趋势,酷儿电影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一个从理论、文化到艺术形态的推进式发展,同时新世纪酷儿电影的常态化趋向代表了酷儿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一、历史与当下:平权运动与酷儿电影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酷儿理论体系逐渐成形并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平权运动愈演愈烈的同时,酷儿理论也在多方面完善着自身的内涵与价值。与女性主义不同的是,酷儿群体并非仅仅是争取自身在社会上的平等权利,更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推进生理性别到社会性别的转化,即人类拥有定义并选择自己社会性别的权利。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酷儿运动已经推进了社会对酷儿文化的接受,LGBT群体在社会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权利,这些现实社会的运动推进与文化演变都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呼应,即酷儿运动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都能在酷儿电影中对应。

酷儿电影承担着记录历史和还原历史的责任。历史中酷儿群体的相关重要事件,几乎都被改编并搬上大银幕,通过这些记录LGBT群体平权之路的电影,观众能够从真实历史的视角看到更加适合真实的酷儿群体与酷儿文化。2008年,导演格斯·范·桑特执导的《米尔克》根据美国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真人真事改编,银幕重现了哈维·米尔克从结识斯科特·史密斯,同性恋意识的觉醒,到米尔克在圣佛朗西斯科卡斯特罗街区建立同性恋聚居地,并为了同性恋群体争取基本权利而竞选圣佛朗西斯科市委员会委员的全过程。哈维·米尔克作为美国同性恋权益运动的代表人物,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政治家,可以说对于当代美国的同性恋文化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时至今日圣佛朗西斯科卡斯特罗街区依然是美国最主要的同性恋聚居地。透过影片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同性恋维权之路充满艰辛,在哈维·米尔克出现之前,美国的同性恋群体早已经放弃了对自身政治权利的争取,基督教对于同性恋群体基于原罪的否定使其在美国社会生存艰难。《米尔克》不仅重塑了哈维·米尔克的同性恋精神领袖形象,在影片上映的2008年同样作为美国同性恋维权运动的艺术产物推向市场,用电影艺术的传播力和发声权替同性恋群体发声、维权。

展现同性恋维权历史的经典作品还有2014年瑞恩·墨菲执导的电影《平常心》,镜头对准的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社会,真实地还原了80年代在美国暴发的艾滋病风暴。1981年美国纽约出现了广泛发生在男同性恋群体中的艾滋病,政府对这种免疫系统缺陷疾病的暴发却不作为,而影片呈现了艾滋病运动初期的残酷、真实而复杂的一面,也表现出同性恋群体对于自身权益的争取的艰难。通过《平常心》近乎于口述历史的叙事还原,阐述了同性恋群体维权的必要性,表现出当今同性恋群体获得的社会权益的来之不易。

二、窥视与猎奇视角下的酷儿电影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酷儿电影在大银幕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呈现,但是多数电影只能作为艺术电影出现,并不能进入电影院线进行广泛流通。一直到90年代末期,酷儿电影依然是作为艺术片流通。在这段创作的加速起步阶段,酷儿电影多数是用一个窥视和猎奇视角呈现同性恋群体,影片中大多数有大段的裸露场景和性爱场景,以满足普通观众对于同性恋群体的窥视欲。这种情欲创作贯穿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酷儿电影。

由于这段时期的同性恋群体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维权之路依旧艰难,主流社会文化依然将酷儿文化排斥在外,同性恋在多数国家和地区依然是不被接纳和认可的特殊的边缘化群体,由此在酷儿电影的创作中,往往表现了同性恋群体与主流社会的无法融合,多数电影叙事氛围压抑,色调冷峻,几乎竭尽所能地调动镜头语言和叙事语言展现同性恋群体的艰难社会处境。另外,情欲叙事和身体叙事成为这段时期酷儿电影的集体特征,使这段时期的酷儿电影呈现出复杂的艺术特征,冷峻和暧昧两种截然相反的色调几乎可以同时出现在这段时期的酷儿电影当中。格斯·范·桑特执导的《我自己的爱达荷》中两名流落街头的男妓,托德·海因斯执导的《天鹅绒金矿》将摇滚乐、同性恋题材的结合,德里克·贾曼执导的《蓝》中记录了自己罹患艾滋病最后的一段时光,罗兰·克博施执导的《军官与男孩》将同性恋题材与战争题材的结合,等等。

欧美酷儿电影的大胆的艺术表现也深刻影响了同时期的中国酷儿电影,1997年王家卫执导的电影《春光乍泄》就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影片塑造了一对同性恋人黎耀辉与何宝荣,他们离开香港,前往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希望能够开始新的生活。影片用一段极为大胆的二人性爱场景作为开场,二人赤裸的身体将同性恋之间的欲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通过二人漂泊他乡的分分合合的情感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同性恋群体缺乏社会接纳、他人肯定的安全感,正是因为何宝荣缺乏安全感,害怕黎耀辉先离开他,所以他才一次次地离开黎耀辉,影片将同性恋群体细腻的情感、脆弱的爱情与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描述得淋漓尽致。

导演张元于1996年执导的电影《东宫西宫》则是当时内地电影的先锋之作,将镜头对准同性恋聚集的北京某公园,用现实主义的镜头语言表现了90年代北京同性恋的生活,片中派出所民警小史无聊时对同性恋者的审问,既是他对自己偷窥欲的满足,同时也是他同性恋意识萌芽的过程,这也成为影片最为大胆与核心的表述,导演张元用质朴的镜头语言细腻地探索了同性恋心理,使该片成为中国酷儿电影中的经典作品。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酷儿电影是复杂的,深受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主流文化的影响,以及大众的思想认知及审美能力的制约,酷儿电影始终只是作为艺术电影、先锋电影的边缘化的存在,只能作为大众窥视同性恋群体的入口,满足大众对同性恋群体的好奇。

三、近年酷儿电影的常态化叙事

21世纪以来,平权运动愈演愈烈,女权运动与同性恋权利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收获了成功,女性与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拉近,女性得到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也不亚于男性,而同性恋群体被社会的接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性恋者参与政治、掌控权力的机会越来越多,分配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权利,这些都代表了文明的进步。文化思潮的发展、权利运动的进一步成功、大众思想的越加开放都使酷儿文化进一步融入主流文化,酷儿文化去边缘化的趋势增加。

酷儿文化的去边缘化也直接反映在酷儿电影当中,近些年的酷儿电影欲望叙事、窥探叙事明显减少,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性爱不再过度关注,酷儿电影开始将常态化叙事作为主流的叙事方式。导演李安2005年的经典电影《断背山》就尝试进行常态化叙事,两名牛仔恩尼斯与杰克的同性爱情故事几乎可以用诗意而唯美来描述,二人的爱情自然而然地发生,并没有过度的巧合与铺垫。二人的久别重逢,以及每年的定期约会,最终杰克的死亡,影片在平淡的推进中表现了同性之爱的含蓄与隐忍,该片对同性恋的常态化塑造是与以往的酷儿电影截然不同的,这种掺杂了东方思想的表述方式推动了酷儿电影发展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观众对于影片的接受程度以及影片的传播广泛度是显而易见的。

2018年由格里格·伯兰蒂执导的《爱你,西蒙》更是将酷儿电影的常态化叙事推向极致。《爱你,西蒙》完全沿用好莱坞青春校园电影的叙事结构,讲述了17岁的高中生西蒙“出柜”的故事。影片用一种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描述了西蒙细腻的内心世界,从他害怕父母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对自己失望,到他被迫“出柜”后的难堪,以及他最终转化了观念,更加积极正面地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与他的网友Blue走到了一起。《爱你,西蒙》将西蒙的出柜故事和爱情故事打造得犹如好莱坞经典青春校园爱情故事一般,丝毫没有以往酷儿电影的类型片特征,西蒙拥有善解人意的、爱他的家人和朋友,同时他有着阳光帅气的外表,并没有很多同性恋具有的女性行为特征,除了西蒙的性取向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是好莱坞典型的爱情片结构,该片的常态化叙事流畅自然,完全消解了酷儿电影对同志群体的窥视视角,这是酷儿电影叙事在新世纪的巨大进步。

此外,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上映后同样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导演卢卡·瓜达尼诺将17岁的少年艾力奥与美国青年奥利佛的爱情拍摄得唯美动人,二人之间超越性别和年龄的、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完全将艾力奥和奥利佛看作普通的恋人,镜头没有丝毫的区别对待,影片以常态化叙事推进全片,完美地将小说内容转化为生动立体的视觉形象,这些都使该片成为21世纪至今最成功的酷儿电影。

酷儿电影的常态化叙事证明了如今酷儿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程度在逐渐加深,人们不再以猎奇和窥视的视角去审视同性恋群体,常态化叙事表明了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在提高,当大银幕上的同性恋爱情故事与异性恋爱情故事都用同样的叙事手法表现时,那也将证明同性恋权利运动真正获得了成功,LGBT群体才真正获得了平等的社会权利。

四、结 语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酷儿电影伴随着酷儿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从最初的欲望叙事与身体叙事占主流,将酷儿电影拍摄成为窥视同性恋群体的入口,以及满足观众对同性恋者的窥视欲,逐渐将记录并推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发展作为创作职责,再到如今的将酷儿电影的叙事常态化,将主流的爱情电影叙事框架与酷儿电影相结合,用一个平等的视角描绘同性恋的爱情故事,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叙事演变轨迹呼应着酷儿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也反映了大众对酷儿文化的从盲目否定、排斥到逐渐接纳的过程。如今的酷儿电影在常态化叙事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酷儿电影的成功也标志着同性恋权利运动的成功,这种理论与艺术互补、互相推动发展的过程必将持续下去,酷儿理论与酷儿电影也将在不远的将来迎来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酷儿常态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再论台湾的酷儿书写:颠覆或妖化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美国“恐怖”影视作品的文化意义解构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