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墙上的斑点》来理解“意识流”

2018-11-14李斯然

金沙江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意识流川端康成斑点

李斯然

弗吉尼亚·沃尔夫在 《墙上的斑点》一文中,讲述了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主人公抬起头看见墙上的斑点,于是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了一系列幻觉和遐想。读完 《墙上的斑点》,觉得很有意思,课下又思索了一番。

《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为什么能成为经典?或许我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但我想用我自己眼中的 “意识流”对小说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一些分析。

“不要管是什么含义,只看她如何写那些斑点,意识流不停在某个意义上。是意识的流动,不是要完成一个主题。意识流动会产生各种含义,含义甚至彼此矛盾。”

我不认为这篇小说在试图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而其成为经典的原因和小说描绘的意象本身关系也不大。我甚至认为,文中的一切意象都是可以替换的。

比如 “墙上的斑点”,这是由物质切入意识又在意识之间不断转换的一个重要线索,但它是可以被替换的。可以换成一块污渍、一条裂缝,只要不是 “插着素雅的小白花的中国产的玉一样温润的不带有任何花纹的水色花瓶”这样太过于有特点的事物,都可以起到 “斑点”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 “也许是男人,如果你是个女人的话;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它出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抨击当时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一个中性而客观的事实出现的,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如同打雷、下雨或是冬夜的树叶,你可以不去说它好还是不好,因为它只是一个景象。所以单凭这个意象再加上作者女权主义者身份,就将女权主义(即性别平等主义)看作本文的主题或是主题之一,未免有些牵强。如果是在二十世纪中的美国,这句话也可以写作“也许是白人,如果你是个黑人的话;白人的观点支配着我们。”又或者是在现在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可以写作 “也许是成年人,如果你是未成年人的话;成年人的观点支配着我们。”对文章本身的价值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至于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这几乎渗透在当时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中。更何况人类本身就具有反抗精神,所以才 “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那么,是什么使得这样一篇看似无章,没有剧情的小说成为了近代文坛上的经典呢?

关键不在于它叙述了什么,而是在于它是怎样进行的叙述。

意识流小说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小说题材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以后的小说创作者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用某一客观实在作为依托而进行内容上描写对象的转变,可以是物质到意识,也可以是意识到意识。从而进行衔接过渡,因为顺应了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所以显得自然。

而其纵向对比可以发现二十世纪之前几乎很少有小说能跳出时间的限制,传统的写法都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进行顺序的写作,更加现实。而意象之间的重叠交融更多是出现在诗歌当中,这是由“诗歌”这个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那么 “意识流”这个流派的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把诗歌里这种意象的运用引入了小说中。

何以见得意识流小说对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呢?

意识流从西方流传到了东方也影响了近现代的许多名家,比如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

川端康成凭借纤细的笔触,对日本美学的三大意识 “物哀”、 “侘寂”、“幽玄”的融合展现,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川端康成的叙事手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 “意识流”的影响。比如在他的短篇小说 《禽兽》中,他通过描写鸟儿死亡、小狗崽死亡这种凄美阴森的意象,转入了下文“我”和情人千花子之间的故事。二者在时间空间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因为触发了 “我”的相似情感,而达到了一个自然过渡的效果。

而村上春树的处女作 《且听风吟》更是通篇都充斥着流水一样的意识。其中有两章提到了漂流在海上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第一章是作为被构思的故事存在的,而第二章是作为经历存在的。这样虚实交错的写法,大抵也是受了意识流的影响。

所以说 《墙上的斑点》,其价值宛如数学书上的公式,单单看这个公式的意义远不如实践过程中的意义那么大;同样的,单纯的 “意识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晦涩而凌乱的,但是它给后来的小说创作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就是意义非凡的了。

猜你喜欢

意识流川端康成斑点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斑点豹
赢在账单里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与莫言《欢乐》意识流技巧比较研究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Finding beauty in your scars Alexandra Heather Foss
摆脱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