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网络旧体诗词研究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前瞻①

2018-11-14

心潮诗词评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旧体诗网络文学诗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逐渐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相对于网络小说等热门文体而言,网络旧体诗词呈现出冷门和边缘化的研究状态。目前网络旧体诗词的研究,还处于搜集梳理文献和对作家作品进行专题研究的初期阶段。未来十年,网络旧体诗词研究路在何方?如何建构一套有效而且适用于网络旧体诗词的评价体系?揭示网络旧体诗词的文学史地位和研究价值,是笔者思考并撰写此文的目的。

一、网络旧体诗词研究回顾与思考

网络旧体诗词的产生和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算起,至今只有二十余年。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以檀作文主编《网路诗词年选(2001—2005卷)》一书出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为标志,也不过十一年。在旧体诗词是否值得进行研究,是否可以写入当代文学史的论争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后,如何进行研究,在文学史上作何评价,成为了新的课题。

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网络旧体诗词研究,最开始在网络诗词创作者和读者间兴起。早期在网络上流传的《网络诗坛点将录》,作者就有网络诗人苏无名和燕垒生等版本(其中苏无名版《网络诗坛点将录》已出版,作者署名为裴涛)。后有网络诗人留取残荷作《网络诗坛点将录拾遗》。早期网络诗人往往以网文形式对网络诗词进行点评,如苏无名、留取残荷等。这些批评文章和作者,虽然在网络诗坛内部相对活跃,并且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学术界而言,却是相对冷清和陌生的。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诗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诗词选本角度进行研究。檀作文主编《网络诗词年选(2001—2005卷)》一书秉承“尊重传统,鼓励创新”的编选原则,较早为学术界和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网络诗词读本。第二,对作者进行研究。檀作文《颠覆与突围——“李子体”刍议》(《中国诗歌研究通讯》2004年秋季号)对网络旧体诗人李子(曾少立)的诗词创作进行了分析。宋湘绮将李子与饶宗颐进行比较,认为李子与饶宗颐“形上词”的差别,在于二者人生哲学和文学价值观的差别。前者有强烈彼岸意识,后者是在“上帝死了”之后,此岸对生命的宿命感、悲剧感、荒诞感的体验,是典型的“现代文学”。李子提出诗词“虚构”创作理念,并成功“虚构”了“黄梅雨下,白茅风里,衣袂少年”的艺术形象,成为词体现代转型的先锋。第三,对网络诗词的创作特点进行研究。李瑞河与陈建福合作的《网络诗词简论》(《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一文比较了网络诗词创作与纸质诗词创作的不同特点。张子璇《在个体中寻找本真: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心潮诗词评论》2016年第1期)将网络诗词创作分为守正派和实验派两大流派,对实验体诗词的创作题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建构,实验体诗词与新诗的关系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回顾网络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未来十年,网络旧体诗词研究要走向纵深研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首先,做好基础资料的建设,建立网络旧体诗词研究数据库;其次,树立大文学史观,打通古今,把网络诗词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考察;再次,对有志于从事网络旧体诗词的研究者来说,应当具备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的视野和能力。从根本上说,建构网络旧体诗词研究体系,旨在创建一套有效而且适用于网络旧体诗词的评价体系,而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的创新和尝试,为建构这套研究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

二、建立网络旧体诗词研究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用大数据对人文科学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研究趋势。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朱则杰师曾筹备编纂《全清诗》,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纂和研究。结合《全清诗》的编纂工作,他撰写并发表了数篇相关论文。如《论机读〈全清诗〉的编纂——兼谈编纂古典诗歌电子读物的有关问题》(《艺术科技》1996年第3期)、《〈全清诗〉第一家——关于顺治皇帝的诗歌与机读〈全清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全清诗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古籍研究》1997年第1期)、《全清诗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清华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虽然《全清诗》的编纂工作因故中断,他所作的尝试和研究,在当时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网络文学研究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范畴。以欧阳友权为首的研究团队,提出建设“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于2011年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欧阳友权自述“该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对新生的汉语网络文学文献资源进行系统搜集和清理,从‘源’和‘流’的纵向梳瀹到‘史’与‘论’的横向普查,从传统媒体文本到数字传媒信息,从海外、以及境外资料到国内相关文献,将网络文学术语概念、站点写手、作品文类、语言表达、文学事件、相关成果等,做出全面查证、辑录、整饬和厘清”。并推出《网络文学词典》《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和《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等相关研究著作。其中《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以编年形式记录了从1991年到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重大事件。《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则以存目的形式分为七类保存网络文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网络文学研究学术期刊存目、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报纸文章存目、网络文学研究博士硕士论文题录、学术会议网络文学论文存目、网络文学研究学术著作存目、网络文学出版作品存目、名作家博客文章存目。以上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对网络文学及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辑录,为网络诗词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具体来说,网络诗词数据库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除了发表网络诗词的诗社、各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结集成电子书在网络流传的各种诗词选本。已经出版的网络诗词选本,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从诗词选本可以看出编者对网络诗词的判断与评价——什么样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流传后世。如李遇春在《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前言中提出“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目的正是为了集中展示近二十年来中华诗词创作所取得的思想和艺术实绩,也借此为中华诗词在新世纪的艺术复兴正名,我们想表明在‘老干体’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中华诗词,正是这种现实主义或者现代主义的新兴诗词创作潮流代表着新世纪中华诗词的历史成就,也必将指引未来中华诗词的艺术走向”。该丛书第二辑收录五位网络旧体诗坛的青年诗词名家,分别是:李子、嘘堂、独孤食肉兽、无以为名、添雪斋。面对创作数量远远超过《全唐诗》和《全宋词》的网络诗词,首先推出名家和名作,无疑为下一步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

网络诗词研究数据库的建设,与古籍整理数字化的工作不同。它不仅是把已经出版的各种网络诗词选本及研究转换成电子资源,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梳理、辑存。这就涉及到准入的标准问题,并非所有发表在网络上的旧体诗词,都可以进入网络诗词研究数据库。因此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研究者要建立大文学史观,把网络诗词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考察;另一方面研究者应该具备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论视野及研究方法。

三、树立大文学史观

目前从事网络诗词研究的人员,除了网络诗词创作者,如留取残荷、伯昏子、苏无名、李子、嘘堂等,大部分是中文专业的高校教师或在读研究生。其中古代文学出身的学者和现当代文学出身的学者,在研究路数上又各有侧重和特点。

以当代文学编年研究进入旧体诗词研究的李遇春,在其主编刊物《新文学评论》上开辟“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专栏,从2015年开始连载《断裂后的修复——网络旧体诗坛问卷实录》,对多位网络旧体诗词作者进行了专访。又推出《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丛书,提出“世纪转折之交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给旧体诗词的复兴创造了新的传播空间。李子、嘘堂等网络诗词名家的崛起,把新世纪民间诗词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并将新世纪旧诗创作与新诗创作进行比较等量齐观,认为以嘘堂为代表的新世纪中华诗词创作中的“文言实验”派类似于新世纪中国新诗流派中以西川、王家新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一派,而李子、蔡世平等人的白话旧体诗词接近于新诗流派中以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民间写作”或“口语化写作”一派。当今中华诗词创作的总体艺术风格还是新旧融合、中西会通和古今一体。

从清代文学研究转向旧体诗词研究的马大勇,以题为《种子推翻泥土,溪流洗亮星辰——网络诗词平议》近三万字长文,首次对网络诗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盘点和剖析。该文认为以网络为平台的旧体诗词创作具有悲悯凝重的人文情怀、自由深邃的思想取向和守正创新的艺术追索这三大特点。网络诗人李子在读完此文后预测本文将是网络诗词进入学术界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大勇还编有网络诗词选本《网络诗词三十家》(待刊),继承了传统诗词点评的特点,入选作品均有编者点评。

笔者的论文《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初探》,以中国古代诗歌的三体并峙现象为参照考察当下网络旧体诗坛。笔者认为网络旧体诗词创作,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实验体、守正体、新台阁体三体并峙的格局。实验体崇尚新奇,体现了城市市民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守正体提倡雅正,回归中国诗词创作的主流传统。新台阁体是从台阁体演变而来的,俗称老干体的一种以歌颂盛世为主的诗词创作。网络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既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中三体并峙现象在当代的延续,又有其独特性。当代网络诗词创作三体并峙的格局,与晚清有类似之处,对历代诗风的继承(守正体)与开创新诗风(实验体)并存。然而当代网络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更为复杂,目前三者处于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的状态,至于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走向,还有待时间去检验和证明。

无论是以中国古代诗歌为参照考察网络诗词,还是以新诗为参照等量齐观网络诗词,都是采用大文学史观进行研究的体现。打通文学研究的古今中外,不仅是一种研究思路,更是对研究者的更高要求。只有把网络诗词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考察,才能找到它的文学史定位。

四、研究方法多元化

强调研究方法多元化,一方面与网络文学自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是为了推进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正如叶晔所说:“21世纪,注定是一个强调研究维度的世纪。但我们追求所谓新方法、新视角、新理念,并不是为了‘新’而新,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论述的‘深’,为了学术史的推进。”

网络诗词的研究无疑可以借鉴传统诗词研究的新方法,如范式研究、传播研究、定量分析研究、引入西方理论等。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网络诗词的发展壮大,与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密切相关。单一从文学或者文本角度对网络诗词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够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尝试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以期有所突破。

张蔚《传统诗词的网络传播研究》一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诗词传播的主体、受众和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徐小娜《大数据背景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新创作》一文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大数据时代古典诗词的创作出现了计算机辅助作诗的软件,同时创作人员、发表平台、和诗歌体式都有了新的变化,这给新时期古典诗词的创作带来了挑战和创新。

单小曦从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入手,提出媒介文艺学(见《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文学评价标准进行反思。他在《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一文中认为,目前通行的三种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普遍文学标准说”将精英文学标准不恰当地套用于网络文学;“通俗文学标准说”人为拉低了网络文学的价值和功能;“综合多维标准说”有割裂网络文学整体存在的倾向。提出在新媒介时代可以“倾向”或“根据”文学活动的媒介要素,建构出契合网络文学批评需要的“媒介存在论”批评。

同时,新兴的人工智能写作,也对网络诗词创作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据《基于统计的汉语格律诗生成研究》一文介绍,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研究中心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一个中文格律诗的自动生成系统,能从已有的古今名诗中自动学习作诗知识。并设计了一套格律诗评测系统,用该评测系统分别对自动生成系统的诗词作品与稻香居作诗机的诗词作品进行评测,评测结果显示自动生成系统的作品得分高于稻香居作诗机的作品。该文提出未来的研究设想,对系统自动生成的诗词和已有的古典诗词名作进行“图灵测试”,从而判断读者是否能区分一首网络诗词是由电脑创作还是由人类创作。可以预测作诗机和作诗软件的推出及应用,将对网络诗词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网络旧体诗词进行研究,不仅是推出一批名家名作,以期流传后世形成经典。在网络旧体诗词创作还处于起步期或者说是尝试期的当下,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设网络旧体诗词研究数据库,是第一步工作。对作品和作家的解读,在回归文学本位的同时,不能忽视互联网时代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上的创新,是为了更好阐述网络旧体诗词的文学价值,让读者体会和理解网络旧体诗词的佳处所在。

猜你喜欢

旧体诗网络文学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调查
【诗词篇】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史》工程的一些信息和思路
再谈现当代旧体诗词“经典化”与“入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