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8-11-13李茜婷廖赞勇
李茜婷 廖赞勇
摘 要 采用自编精准扶贫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问卷,对右江民族医学院650名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研究旨在于:了解贫困生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认识,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扶,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使其更加积极融入校园生活,更加自信地面对困难,有效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首次将“精准扶贫”写入中央文件,并明确指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六项扶贫机制创新之一。精准扶贫是通过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进行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1]学校建立了包括奖、助、勤、贷等多渠道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新时代新政策下,不断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是一个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次调查的研究旨在于:(1)了解贫困生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认识,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2)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大学生,以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自2017年11月至12月,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贫困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医学院、影像医学院等专业的不同年级中随机抽取26个班,共计650名贫困生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
调查问卷参照“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影响问卷”及“精准扶贫”知识相关问卷后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贫困生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和受助情况、贫困生现状、贫困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态度。调查前,调查人员统一培训后,召集各班劳生委员集中讲解问卷的相关问题并由劳生委员发放给班上的贫困生,填写完成后以班级为单位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650份问卷,有效问卷630份,有效率为97%,其中有318份为建档立卡贫困生。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受调查贫困生中男222名(35.24%),女408名(64.76%);一般贫困户337 名(53.49%),低保户74名(11.75%),低保贫困户117名(18.57%),一般农户102名(16.19%);建档立卡户318 名(50.48%),非建档立卡户312 名(49.52%)。
2.2 贫困生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和受助情况
(1)调查对象均为本校贫困生,其个人全部获得过助学帮扶,其他主要获得帮扶情况分别为“干部结对帮扶(14.76%)”,“农村危房改造(12.70%)”,“产业扶持(7.46%)”,“民政救助(7.78%)”,“社会力量帮扶(5.56%)”和“其他如健康帮扶、职业技术帮扶等(23.65%)”。
(2)调查对象中超过半数的贫困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约50%的贫困生表示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了解,同时其家庭或个人有获得过该政策的帮扶。
本次调查显示,有306人(48.57%)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了解,也获得过该政策的帮扶;有78人(12.38%)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了解,但是其家庭或个人有获得过该政策的帮扶;有151人(23.97%)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了解,同时其家庭或个人有获得过该政策的帮扶;有95人(15.08%)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了解,同时其家庭或个人有获得过该政策的帮扶。有147人(23.33%)对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满意,有314人(49.84%)对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基本满意。
2.3 贫困生现状(家庭经济现状、心理现状、学习心态、校园生活状态、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态度)
(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在生活上,有256人(40.63%)无特殊困难,与大部分同学一样;有135人(21.43%)认为一些基础知识技能不如其他同学;有89人(14.13%)已经开始觉得没有多余的钱娱乐了;当然,还有150人(23.81%)在日常消费更注重价格而不是质量。在家庭经济状况上,有256 人(40.63%)有改善,主要是获得经济上的补助;而有80人(12.70%)认为有很大改善,家庭收入增加了;有242人(38.41%)表示还是老样子,尽管收入增加了,但支出也在增加;有52人(8.25%)觉得没有改善,经济状况反而比以前差。
(2)大部分的贫困生表示曾有过自卑、孤独、迷茫、嫉妒和无奈等心理,也有大部分贫困生进入大学以来从没有过不诚信的言行;而有大部分贫困生在遇到困难时,不会依靠别人,选择自己承担。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之后,绝大部分贫困生认为烦恼减少了。
本次調查结果显示,有358人(56.83%)有自卑、孤独、迷茫、嫉妒和无奈等心理,而有272人(43.17%)认为自己并没有这些心理;进入大学以来,有394人(62.54%)没有过不诚信的言行,有121人(19.21%)有过不诚信的言行,有115人(18.25%)不记得自己是否有过不诚信的言行。在面临挫折时,有296人(46.98%)主要选择依靠自己,有275人(43.65%)主要依靠同学或朋友,有33人(5.24%)主要依靠班主任和辅导员,有26人(4.13%)主要依靠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之后,在学费和生活费烦恼方面,有57人(9.05%)已经觉得完全没有烦恼;有505人(80.16%)感觉还是有烦恼,但相比该政策落实之前,烦恼少了 ;但是仍有68人(10.79%)感觉非常烦恼。
(3)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贫困生。大部分的贫困生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也更加专注;有超过一半的贫困生表示肯定会选择考研且已经开始为此准备了。对于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获得生活的保障才是在援助方面更多的希望;知识技能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350人(55.56%)从未因经济问题而有过辍学的想法,有232人(36.83%)偶然因经济问题而有过辍学的想法,仅有48人(7.62%)曾经经常因经济问题而有过辍学的想法。在课堂上,有232人(36.83%)更加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堂上也更加专注;有220人(34.92%)还是老样子,偶尔回答问题,也偶尔有走神;有 147人(23.33%)表示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更积极;还有31人(4.92%)从不回答问题,经常走神。有346人(54.92%)一定会选择考研,并已经开始准备了;有94人(14.92%)不会选择考研;但是有190人(30.16%)比较迷惘,没考虑过会不会考研,也不知道会不会考研。有367人(58.25%)更希望获得生活保障方面的援助,有130人(20.63%)觉得激励就足够了,有86人(13.65%)更希望获得好的学习资料,而有47人(7.46%)更希望釋放压力方面的援助。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有205人(32.54%)认为知识技能最重要,有179人(28.41%)认为交际能力最重要,有156人(24.76%)认为学习能力最重要,有90人(14.29%)认为创造能力最重要。
(4)贫困生们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是也是学校的活跃分子,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超过一半的人在学校担任过班级干部、社团干事、校学生会团委干部等职;在课外活动中,大部分人更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等兼职和志愿组织活动;即使已经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几乎所有人还是乐意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将近90%的人愿意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
本次调查结果看出,当被问“您会对以贫困生身份出席公众场合感到不自在吗”时,有288人(45.71%)觉得要视情况而定,有194人(30.79%)觉得无所谓,有103人(16.35%)感觉有一点不自在,仍有45人(7.14%)感到很不自在。当被问“您有没有勇气在同学面前承认自己卑微贫寒的出身呢” 时,有417人(66.19%)毫不卑微的说出,有129人(20.48%)是没机会讲,有67人(10.63%)不敢讲,甚至有17人(2.70%)私下也不敢承认和泄露给他人。在校读书期间,有340人(53.97%)并没有因为经济困难受其他同学歧视,有234人(37.14%)不知道会不会被人歧视,有56人(8.89%)感觉受到了歧视;在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有363人(57.62%)受到他人的尊重,也231人(36.67%)不知道是否受到尊重,有36人(5.71%)感到不受尊重。有272人(43.17%)担任过班级干部,有195人(30.95%)担任过社团干事,有86人(13.65%)担任过舍长,有68人(10.79%)担任过校学生会团委干部,仅有106人(16.83%)没担任过任何职位。在课外时间,有235人(37.30%)更喜欢参加勤工助学等兼职,有208人(33.02%)更喜欢参加志愿组织活动,有121人(19.21%)更喜欢参加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但有 66人(10.48%)什么都不想参加。当已经参加勤工助学工作时,还是有585人(92.86%)乐意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有45人(7.14%)不乐意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当被问“您是否愿意帮助比您更困难的同学”时,有541人(85.87%)表示愿意,有63人(10.00%)表示其他人愿意我也愿意,有表示不愿意。
(5)贫困生在受到各方面的援助后,他们的自信心更强烈,为他人服务的愿望也更强烈。有60%以上人表示有信心克服目前经济上的困难,有60%以上的人对自己的前途有信心,有70%以上的人已经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97人(63.02%)有信心克服目前经济上的困难,有156人(24.76%)说不清有没有信心克服目前经济上的困难,有77人(12.22%)没有信心克服目前经济上的困难。对自己的前途,有404人(64.13%)表示有信心,有175人(27.78%)感觉说不清是否有信心,有51人(8.10%)表示没有信心。“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了吗”问题,有444人(70.48%)已经递交,有159人(25.24%)没有递交。
3 讨论和建议
(1)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思想和人文关怀,体现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内涵。
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生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使贫困生要经济脱贫,更要心理脱贫。调查显示,大部分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家庭收入有了提高,同时,大部分贫困生在生活上已经无特殊的困难,和普通同学已无太大区别。说明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影响下,贫困生家庭经济及学杂费生活费的问题获得了很大的改善,使得大部分的贫困生从未因为经济问题而产生辍学的念头,也有超过半数的贫困生能够毫不卑微地在同学面前承认自己卑微贫寒的出身。但是,据调查仍然有358人(56.83%)有自卑、孤独、迷茫、嫉妒和无奈等心理,甚至有有121人(19.21%)坦言自己有过不诚信的言行。说明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仍然很突出,若忽视了心理贫困问题,是不能使贫困生从根本上脱贫的,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2]所以,要对贫困生全面精准扶贫,既让其经济脱贫,更要心理脱贫。[3]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四级网络的心理倾诉和教育预警机制。健全心理援助机制,为学生开展心理救助,努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抑郁、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承受困难挫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4]同时,学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以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从容走上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一方面,在校园里,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家庭因素、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等的影响下,其心理就已经很敏感了,所以更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在校园环境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大部分贫困生并没有因为经济困难受其他同学歧视;同时在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有大部分贫困生受到了他人的尊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56人(8.89%)因为经济困难受其他同学歧视,也有36人(5.71%)在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感到不受尊重。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人在学校担任过班级干部、社团干事、校学生会团委干部等职,大部分人更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等兼职和志愿组织活动;即使已经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几乎所有人还是乐意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将近90%的人愿意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但是,仍然有将近40%的贫困生对目前经济上的困难是不能十分确信自己能克服的,对自己的前途也是缺乏信心。笔者建议:首先,要营造更加人人平等校园和谐环境,如在勤工助学工作环境中贴一些鼓励相互尊重的标语。其次,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及人次,尤其勤工助学等兼职和志愿组织活动,让贫困生更加融入校园生活,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更多地依靠老师、同学和朋友。同时,鼓励每一个贫困生都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或者担任一个班级干部职位,让他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增强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
(3)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感恩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情感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尤其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以来,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进行针对性的帮扶,让他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同学们给予的帮助和关怀,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助力贫困生的“脱贫梦”,增强他们脱贫的自信心,使他们时刻心怀感恩,并将这种感恩之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样,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重要道德情感,是知、情、行的统一。它体现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如果贫困生参加了“勤工助學”,职责仅是打扫教室卫生,那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让他觉得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感觉到是助力了美丽校园的建设。因此,笔者建议:第一,要采用“情感转化”法,透过表面的“责任,义务”看到本质的努力,使情感得到提升,尤其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等教育平台,充分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课业的压力,而是在建设自己,更是建设社会建设国家;第二,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感恩及社会责任感相关的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等;第三,要适当采用“舆论引导法”,针对舆论事件及其蕴涵的社会观念、态度、意见等对贫困生采取正确的引导。[5]总之,从贫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中,积极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讯作者:廖赞勇
参考文献
[1] 李峰.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144-145.
[2] 蓝琼丽,唐峥华,秦小云,赵世英,黎卫文,吴俊端.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27-29.
[3] 姜潮.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44-145.
[4] 廖赞勇,黄曲云等.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心理调查分析与对策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90.
[5] 张剑军,孙文佳.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