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
2018-11-13张志伟
张志伟
摘 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介绍了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人本主义视野下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高校 思政理论课 人本主义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发挥着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只有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时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核心,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思政理论课教育中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对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进行完善。
1 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特点
人本主義心理学对完整的人进行探讨,强调不能把人分割成为认知、行为等从属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通过教育来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和主体性,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扮演促进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创造性学习。[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人文主义的教育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能够学会如何完成自我实现,通过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来形成个体完整的人格。(2)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教师应该扮演学习的合作者、辅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人格、需要、情感和意愿。(3)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强调道德情感教育,通过道德情感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人格充分发展的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4)人本主义的教育观鼓励学生的自由探索,倡导从做中学。根据人本理论教育观,学生本身就具有渴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动机,因此教育者必须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有机会进行自由探索,能够对实际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体验,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
2 人文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础在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在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下来,应该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避免思政理论课教育与人的对立,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行抹杀。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政理论教育的标志在于唤起人的主体自觉,弘扬人的主体性,将人的自我意识激发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3]
2.2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关键在于对人的尊重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观,高校的思想理论教育必须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也就是将教育对象视为具有独立人格,有尊严、有情感、有个性的完整的人。思政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灵魂与精神,因此必须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人格的基石是道德,人格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独立的个性与人格与道德与法律并不冲突。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并非单纯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体现对人的尊重。
2.3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动力在于肯定人的价值
人不仅具有物质生命,而且具有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命,生命价值的终极表现就是创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终极表现也是如此,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就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全面实现人的意义与价值。
3 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体现人的主体性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德育教育都是一种权威性教育,德育教育中的行为法则和规范是由权威来制定的,要求人们不能怀疑既定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个体只能被动接受经权威认可的道德规范。在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也体现出了这种倾向,表现在对人的主体性理念的缺失,对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予以了一定的忽视甚至否认,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权利,也没有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导致思政理论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4]
3.2 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功利性过强
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带有过强的功利性,甚至出现了被物化的倾向,价值追求体现出了肤浅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一些高校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对学生的一种管理手段,在道德和政治上对学生的偏差进行纠正,思政教育的成功仅仅体现在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以保障,能够循规蹈矩、不犯错误。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价值,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3 过于强调教育的知识性
传统教育模式对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尽管我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当前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首要内容,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情感互动。反观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往往是以压倒式的方式将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对这些德育知识进行认同和服从,没有体现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加上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往往长期得不到更新,甚至逐渐脱离时代要求。
4 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具体途径
4.1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社会化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行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中介与桥梁。在人本主义的视野下,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延续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体现人的社会化这一教育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对课程体系和教材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且体现出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创新性。要立足于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立足点,构建适应当前教学体系、符合大学生实际、具备时代特征的新教材。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对四门思政教育教学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予以准确的处理,同时还要考虑到与高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纵向联系,切实体现高校思政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收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2 通过思政理论课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并非只是使学生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进行学习和生活,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政理论课教育中,既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更要引入人本主义教育观中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直接面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力、道德行为力、道德感受力和道德认知力。
当今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思政理论课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是非对错,更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中,首先应该将学生的道德主体观念确定下来。教师应该作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主体地位,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协商和对话,与学生共同参与各种道德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其次,教师要设置价值内化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引导和教育。最后,高校思政理論课教育要把握自主选择和适度灌输结合的原则,要在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思政理论灌输。
4.3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
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复合型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录像、电视、广播等等,正确处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建立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进行了解,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在思政理论课教育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进和补充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科研人员和校外学者来开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科研人员和校外学者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以此为立足点来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社会现实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弥补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欠缺。
5 结语
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理论课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具有相同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信任学生、发现学生、培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佳.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
[2] 梁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与战略选择——评《思想政治教育新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3] 鞠明霞,姜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高教学刊,2015(24).
[4] 柳红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