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2018-11-13何小刚
何小刚
摘 要: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课堂中教师放下“架子”,俯下身来,走进学生心灵,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讨论、答问及思考过程,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关键词:小学;自然科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课堂中教师放下“架子”,俯下身来,走进学生心灵,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讨论、答问及思考过程,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并以一种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完,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空间。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更应该看成是实践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下面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倾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新课程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拥有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教师唯一的责任是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化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当学生们对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时,我的策略是在一旁真诚地投入地倾听,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各抒己见,结果没等我发表任何见解,他们已达成共识,圆满地解决了问题。原来他们已经从对方的话中找出了答案。这种方法就是学生通过生生对话所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途径,是老师的强硬灌输所无法达到的, 这就是倾听的魅力。教师的倾听这种看似“无为”的手段,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比如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的教学中,当我问到获取信息的方法有哪些时,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呆了:“信息可以通过眼、鼻、舌等感官获得”;“这是直接获取信息的方法,信息还可以通过仪器间接获得”;“中国有一种微雕艺术,那就是在一根头发丝上可以刻一首唐诗,这么小的字必须通过放大镜才能看到”;“军事上通过雷达获取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B超获取病人的信息”;“水的密度,溶点这也是一种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做科学实验获得”;“做科学实验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天哪,学生个个是天才,个个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静靜地倾听着学生,被学生精彩的回答吸引着,我为学生而喝彩,感到倾听多好,假如没有倾听,我怎能领略到如此美丽的风光?这堂课也因为我的倾听使学生释放出最多的信息资源,获得了最多的信息获取手段,一堂原本由师生交流的课变成了生生、师生交流的平台。
其次,倾听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奇迹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更加人性化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有时学生因为兴趣所致,会突发奇想,面对这些想法,教师如果善于倾听,适时引导,那将会让学生既得到尊重和满足,又得到智慧的点化。
例如在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疑问:蝴蝶可能是近视眼,没有视觉,甚至有的提出它的嗅觉、味觉、听觉灵敏吗?这是我备课时所不曾预料到的环节,这个结论也是我一时难以确定的,这时又有一学生说:不妨我们从网上查一查吧!面对学生的声音,我点头示意赞成,一同学马上走上讲坛登陆WWW.GOOGLE.COM,搜索关键词“蝴蝶、眼睛、嗅觉、味觉”,很快就找到了蝴蝶的详细介绍:蝴蝶的视觉很正常,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这个“突发事件”不但没有打乱教学秩序,反而成为了一次学生难忘的体验,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又如在进行“物质的酸碱性”教学时,讲完PH试纸的使用后,本来我给学生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物质,供他们用PH试纸测定这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恰巧教室外面在下雨,不知哪个角落里冒出一句: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测一下雨水的酸碱度,看看是不是酸雨?笔者毫不犹豫地说:好。当知道窗外下的不是酸雨时,挂在脸上的惬意,那分明是他们对环保的情感体现,真是一举两得。我认为一个教师善于倾听意味着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学生的关注,惊奇学生的惊奇,感受学生的感受,贴近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认识他们多彩的情感天空,从而帮助学生搭建起学习的舞台,感受到课堂学习中挥洒智慧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热情。这就是倾听的意义所在。
第三,倾听给学生思辨真理的平台,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当学生答题遇阻或非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如果急切地打断或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甚至师代生答,这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善于倾听的教师对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耐心倾听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暴露其思维上的偏差与困惑,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比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对“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水平道路上运动着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要向前运动”等现象认为都是“惯性”这个“力”作用的结果,把惯性误认为是一种力,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此时,我若简单地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由于不了解学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势必造成我的讲解和学生的原有经验脱节,教学也就不能产生共鸣。因此,我要做的事只有倾听,因为只有通过倾听才能领会学生,才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争论,并在争论中给予启发,提示学生寻找施力物体,让他们碰壁,再引导学生分析惯性和力的区别,结果,学生联想到许多有关惯性和力的问题:有的说它们物理意义不同,有的说它们构成要素不同,我发现学生们自然接受了: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而力的作用只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样,问题在生生、师生的倾听与对话中圆满解决,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得深刻,久而久之还可以形成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没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设计,那么,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让我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使学生的声音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