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课程基地谋求学校主动发展

2018-11-13李振亚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课程建设

【编者按】“文化立校”已成为提升优质高中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依托其“常州府学”的文化遗址,以“文化立校,人文树人”为办学理念,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为办学策略,以“国之栋梁,人中君子”为培养目标,依托府学文化底蕴,改善信息服务网络,创设开放、灵活、自由的新型校园学习环境,着力打造“传统与现代共荣,文化与个性共生”的府学文化课程,积极进行府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体现府学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构建实践无疑对普通高中的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 要】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在学校主动发展的新进程中,传承、弘扬和创新府学千百年沿革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构建、优化和实施延续文脉、面向未来、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和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府学文化;课程建设;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62-03

【作者简介】李振亚,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校长,高级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其校址为常州文庙、常州府学,享有“千年府学,五朝文庙”的美誉。如今的校园中心干道东侧依然保留了典雅古朴的建筑风格,依次排列着古色古香的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西侧是文在楼、文昌楼、文魁楼、文星楼。近几年来,学校加快主动发展的步伐,深化人文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遗产,将丰厚的历史积淀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中,在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和实际行动中不断有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如何把握主动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学校品位,是推动学校长远发展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一、打造府学文化课程基地,深化学校办学内涵

我校“府学文化课程基地”是省级课程基地,我们致力于创设具有府学文化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校园学习环境。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营造府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优化细节,在校园增添传统文化特色景观,形成府学文化校园景观体系,深化学校办学内涵;另一方面,要在不破坏校园古典建筑、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开发更多开放型教育空间,运用现代科技设备,使有限的校园空间场地发挥更多功用,形成开放、灵活、自由的新型校园学习环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基地筹建之初,我们便确立了府学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与目标。为了在时代进程中延续府学文脉传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我们依照现有府学建筑格局,以古代教育文化区、现代教育文化区、校外拓展文化区为线索,整体设计了府学文化课程基地的功能区域,并開发、整合了一系列相配套的课程主题,具体包括3大区域——古代教育文化区(以大成门为中心的古建区)、现代教育文化区(以文魁楼为中心的教学区)、校外拓展文化区(以椿桂园为中心的实践区);3个中心——学习与研修中心、实践与体验中心和推广与传播中心;6类主题——儒学传承、府学研学、道德教育、文化实践、学术探究和艺术体验;9项子基地——府学名人馆、府学历史陈列馆,府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府学文化专题网站,阅读畅想广场,学术多功能厅,e学习教室、微格教室,传统影视文化实验剧场,社团活动艺术中心,府学研习校外基地。统称“3369”课程基地建设规划。

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我们创设了具有鲜明府学特色的教学环境。依托以“大成门”“进贤坊”“荣赐亭”“双杰广场”“慕学碑廊”“明伦堂”“尊经阁”等为中心的古建筑区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努力体现以“文庙”为中心的古代教育思想主题,以“慕学”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体验主题,以“双杰”(唐荆川、赵翼)广场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教育主题。以“文魁楼”“文昌楼”“文星楼”为中心建立现代教育文化区,旨在进一步打造“博学以穷理,约礼以修身”的校园文化。我们还建设了服务于府学文化课程内容的基础设施,包括府学名人馆、府学历史陈列馆、阅读畅想广场、府学讲堂、影视文化实验剧场、社团活动艺术中心、府学文化专题网站。开发了具有府学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丰富了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亭式”课程体系。

二、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本质是对人的关注,我们必须从对高考、对考分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所倡导的基于府学文化的“亭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寻求平衡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举措。学校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重点,基于现代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开发学科教学资源,创新课程实施方式,突破传统教学形态,基本形成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教学方式。

我校是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构建基于e学习环境的府学文化课程体系的行动研究”。在此背景下,我们在文科课堂上拓展了学生的交流方式,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生生、生师的多层网状交流。高中理科逻辑性强、难度大,因此我们把理科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能基于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阶梯状上升”这个问题上,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制作微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作为学生自我预习、自我答疑的补充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另外,我们还利用数字化平台,设计在线测试与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快捷方便地获取学习数据,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讲解。借助微格教室和网络平台,府学文化课程实施成果的保存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课程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使课程建设的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府学文化网络资源的开发和补充。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搭建的网络学习平台能够提供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可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是传统教室环境所难以比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府学文化课程资源,让府学文化从书本走向网络,从静态走向动态,从校园走向社会。

三、围绕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发生在学校这个特定场域,根植于学校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学校的“自觉”与“自为”是推动课程建设的“内在动力”。

学校经过系统思考,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搭建好课程结构的框架,接下来就要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建设,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构建学科课程结构,系统确立教学模块,形成学科课程实施办法和评价、管理思路,服务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发展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充分体现学科育人功能。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规划,我们将府学文化渗透于课堂。我们秉持两条原则: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根据目前使用的必修选修课程,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省市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保证教学正常有序地实施;其二,“学校课程课堂化”,就是结合课堂学习、研究性學习,把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整合为课程,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互相渗透,发挥出它的课程功能,使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配合,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使课程在学校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作为府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教师需要深入解读课程开发的关联性问题,在课程开发中开阔眼界,积累课程知识,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强自身发展的幸福感。同时,学科课程建设不是某个教师的事,也不是部分教师的事,而是所有教师的事,所以它可以带动整个教研组、备课组的发展,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学校本着“传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以课程统整的方式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生成长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体现府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尤其是基础型课程以外的拓展型、研究型、特色型课程,更需要教师加强研究,收集大量的信息,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加强学校课程与社会经济文化、前沿科学的联系,加强与高校基础性课程的联系,提高课程统整的水平。其实教师获得课程开设主动权,就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是研究者、设计者和决策者,在此过程中,培养教师创新实践、科研探索的能力,帮助教师形成“工作即研究,课堂即实践”的行为方式,转变教师的课程观,能从教学意识上升到课程意识思考课程,从课程的视角来把握课程目标、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从而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和教育境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课程建设的过程即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课程建设本身不是最终的目的或目标,学生在丰富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中成长和发展,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成长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也必定会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以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师生协同发展[J].小学教学研究,2015(20).

[2]范蔚.课程建设需要系统思维[J].今日教育,2014(04).

[3]郭金华.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上海市大同中学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3(12).

[4]李振亚.学校内涵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转型[N].江苏教育报,2013-02-06.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课程建设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