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分类”教学三步骤
2018-11-13缪徐
缪徐
【关键词】物质分类;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61-01
初中化学中“物质分类”的教学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学过“空气的组成”之后,对物质进行第一次分类(将物质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元素”概念建立之后,对物质进行第二次分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化合物,并从化合物中分出氧化物);学过“酸、碱、盐”之后,对物质进行第三次分类(从氧化物以外的化合物中分出酸、碱、盐);学过“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之后,对物质进行第四次分类(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以前对化合物的分类主要是针对无机化合物进行的)。其中,第二阶段的分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以该阶段的分类为例,谈谈相应的教学步骤。
1.探寻物质分类的依据。
探寻物质分类的依据,最好的方法不是教师讲解灌输,而是学生主动发现。先给学生呈现以下四组物质的化学式:①Fe,Mg,Cu,Al;②O2,H2,C,Ne;③H2O,CO2,MgO,Fe3O4;④NaCl,NH3,CaCl2,KMnO4。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上述纯净物分为两类,划分的线应该如何画?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建立“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8种化合物中,有哪幾种化合物的组成特别有规律?它们的组成规律是什么?这样把“氧化物”的概念建立起来。最后,提出质疑:KMnO4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能将其归入氧化物的行列吗?为什么?经历了上述过程,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是全面的、系统的,对单质、化合物的分类依据,从化合物中分出氧化物的依据等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
2.体会概念叙述的严密。
有了一个物质分类的初步框架后,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说出框架中的相关概念,这时教师还要继续引领学生“会想”:单质的概念可不可以说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的概念可不可以说成“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为什么?在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也可以组成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氢、氧元素可以组成水,也可以组成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搞清了上述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氧化物的概念可以说成“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纯净物”吗?上述两个轮次的问题驱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概念理解注意点的做法。通过自主思考,绝大多数学生体会到了物质分类体系中概念叙述的严密性。
3.注意两个视角的对接。
物质的第一次分类、第二次分类,分别是从物质种类、元素种类的角度进行的,这些认识角度都属于宏观视角。如果变个角度,从微观的视角去认识物质的分类,思维深度又有不同。(因版面所限,讲解过程略)
宏观、微观两种认识视角的对接和打通,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三重表征(宏观—微观—符号)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