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氧化物”一节的教与学
2015-06-18吴英娟
吴英娟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的基础上,去比较系统地介绍氧化物的分类、性质与制取方法。为下一节学习“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做准备工作。
无机物主要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其中,氧化物是连接单质与酸、碱、盐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本节内容对学生掌握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可以说,他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学生在学习酸、碱的性质时,已经知道某些金属氧化物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某些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因此,教材就基于此而将氧化物加以分类,并将其性质与制法系统地加以介绍。
本节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确定:
A.识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定义、性质与制法。
B.理解: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C.掌握:酸性氧化物、酸酐、含氧酸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氧化物性质的一些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宜采取复习旧知识与讲授新知识相结合、引导探索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讲授氧化物的制取方法时,应采用层层设疑、启发诱导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此外,笔者认为,若把教材编排体系作适当调整,将两类不同的氧化物放在一起对比教学,同时将侧重点放在酸性氧化物上面,对碱性氧化物的知识让学生自行归纳整理,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使他们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
三、说学法指导
本节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向学生介绍、示范如下三个方面。
1.抓点带面,以复习旧知识带学习新知识。通过复习CO2的性质、制法归纳整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与制法。
2.加强对比,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领悟物质间相互关系的真谛。
3.总结规律,注意特殊。如大多数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化合生成酸,但SiO2就不能。再如,可溶性碱易合成,难溶性碱易分解,这也是可以通过指导而由学生总结出的规律。
四、说教学环节
此处按目前流行的目标教学模式进行说明。
1.诊断补偿,暗示目标
上课伊始,可通过提问“什么叫氧化物?若按组成氧化物可分为哪几类?”来暗示本节教学目标。
2.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在诊断补偿之后,直接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将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学习目标由一名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朗读,有声、有形地展示给学生,以使之目标明确、学有侧重。
3.施教导学,实施目标
(1)分类 在诊断补偿时,学生已经回答过若按组成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两大类,此时教师不妨板书出来,使之成为分类方式之一,并让学生各列举几种代表物。接着,教师由代表物中的CO2,SO2指出他们有类似酸的性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谓之酸性氧化物。同样,给学生介绍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由此总结按性质的不同,氧化物主要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类。这即是氧化物的第二种分类方式。
在比较两种分类方式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概括两种分类结果的关系,即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点务必强调清楚。
(2)性质 以复习酸性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碳为线索,启发学生归纳总结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并总结出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看书,仿照对酸性氧化物性质的归纳去总结碱性氧化物的性质,指点两类氧化物性质既统一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尤其是两类氧化物之间相互反应更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此外,应向学生强调指出,只有可溶性碱才能由氧化物与水发生反应而制得,即:“可溶性碱易合成”。
(3)制法 仍采取对比方法,把侧重点放在酸性氧化物上面,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归纳与总结。首先,若运用化合反应的方法必离不开O2,即: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如利用分解反应的方法,则应指出一般含氧酸均易分解。即:含氧酸→酸性氧化物+水
此时可不失时机地介绍酸性氧化物、含氧酸及酸酐的关系:
酸性氧化物=酸酐分解含氧酸
许多不够稳定的盐也是容易分解的,他们分解的一般规律是:
含氧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在指导学生总结碱性氧化物的制法时,应把“难溶性碱易分解”这一小规律突出出来,以便与“可溶性碱易合成”相对应。
整个教学过程应穿插必要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尤其是新授内容学完后,安排几个系列训练题是很有必要的。如:
①下列反应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O2→Na2CO3 B.CuO→Cu(OH)2
C.Na2CO3→NaOH D.BaSO4→BaCl2
②写出四个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要求分别属于四种不同的反应类型。
4.总结巩固,回归目标
为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使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对重点、难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标以适当的符号,然后让学生对照目标复述本节的主要内容。
5.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根据“低起点、小梯度、密台阶”的原则,设计当堂检测题(题略),让学生书面自测,教师巡视辅导,个别矫正,自测之后,可让学生相互矫正。教师检查目标达成情况,对有普遍性的问题最后进行集体矫正。
6.作业设计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已做了相当数量的各类习题,故宜少留作业,减轻他们的课外负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与学的结晶,应突出重点,展示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分散难点,与教学目标相互对应。(板书内容设计略)。
(收稿日期:201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