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若飞人民群众观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2018-11-13秦朗黎进深
秦朗?黎进深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的丰富内涵:人民群众主体观,人民群众价值观,人民群众教育观,人民群众发展观。从群众地位,思想源泉,发展目标三方面分析了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的契合性。认为王若飞人民群众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树立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紧扣住民生发展。
【关键词】 王若飞;人民群众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示
人民群众观是王若飞同志在其漫长的革命岁月中,经由理论和实践的融通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重要思想,该思想始终贯穿着服务人民群众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有益尝试,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重温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传承,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培育和践行。
一、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的丰富内涵
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作为一个较完备的思想体系,围绕着服务人民群众这一主线,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由人民群众主体观、人民群众价值观、人民群众教育观、人民群众发展观等四个相互联系、作用不同的方面构成。
1、服务的根本对象——人民群众主体观
王若飞人民群众主体观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就是革命工作究竟为谁服务?是为少数的“地主官老爷”服务,还是为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王若飞给出了自己的明确答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服务的根本对象。
早在达德学校时期,王若飞就曾为了使师生有更宽敞的学习生活环境,带领高小一年级的十几个学生将学校借厝的旧庙大殿上被世人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小菩萨砸个粉碎;辛亥革命爆发后,王若飞认为贵州哥老会“侵犯了地主阶级利益,破坏了地主阶级的旧秩序”[1]对其给予了积极评价;赴法勤工俭学期间,王若飞明确指出“一个人在一个社会里,当注重群众的利益”;[2]成为中共党员后,王若飞更是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3]而且,在王若飞看来,人民群众绝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一隅,是否参与切实劳动(包含脑力劳动),是否遭受剥削压迫,成为了衡量是否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王若飞眼中,“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的劳动者是自己的兄弟”,[4]以至于他曾在《单独对英问题》一文中喊出了“各国黄白黑种民族之工人及劳动的知识阶级之大联合万岁”[5]的口号。
王若飞人民群众主体观不仅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革命工作服务的根本对象,而且还包含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革命实践的真正主体的思想。比如,在分析反奉战争的性质时,王若飞就从人民群众参与度的角度思考,认为“反奉战争是全国民众争自由的运动。民众应该站在反奉运动之主体地位。”[6]同时,他希望革命实践要“努力利用现时的机会,去宣传民众组织民众,使武力与民众结合,……向革命的道上走去。”[7]为此,王若飞先后撰写了《告国民军及河南人民》《为日本出兵满洲告全国民众》等文章,积极呼吁发动民众的革命主体作用。而面对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王若飞更是尤其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参与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倚靠在全国民众对于这个战争之自动的积极的参加,才能使这个战争具有强大无比的持久抵抗与不可战胜的势力,”[8]而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节节败退,也正是“不信任民众的自动,不信赖群众革命的创造能力,极力限制一切民众的革命活动,以致完全削弱革命的活动力”的结果。[9]
2、服务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价值观
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是王若飞人民群众价值观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解答。历史上,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曾长久占据统治地位,包括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曾具有较浓厚的朴素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广大人民群众则被普遍视为粗鄙、无知的代名词,其重要价值长期得不到清晰的认识,在王若飞的成长历程中,也曾经希望成为大英雄南将军一样的人物。但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尤其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王若飞逐渐认识到,普通人民群众并不仅仅是“粗野的劳动者”,他们更是“文明的制造者”,“他们能够在很短期间解决千百专门学者数十百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能演出伟大历史的奇迹”,[10]是真正的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从而,王若飞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正确认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继而,王若飞指出,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价值,更要认识到,为“有伟大的革命创造能力”[11]的人民群众服务,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追求。而且任何工作,只有不脱离群众,受到群众的热心支持,才具备存在和发展下去的条件。因此,在王若飞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远赴日法求学报国,还是在敌人监狱中艰苦斗争,亦或是为了人民早日和平解放苦心谈判,他都始终坚持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并把“对群众生活、群众情绪、群众要求,漠不关心”视作党性不纯的重要表现,[12]全身心的服务人民。而他留给世人的“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更是其人民群众价值观的鲜明注脚。
3、服务的重要路径——人民群众教育观
怎样服务人民群众?王若飞认为,除了要始终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价值取向之外,还要将教育人民作为重要路径。他曾比较中日国民教育,认为日本因为进行了一种强迫教育,“所以人民的文化程度较高,爱国心很强”。[13]因此,赴法期间,他清醒认识到“人民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以支配一切,就仿佛没有脑筋的人一样,那是全无用的。”[14]而正确的人生观如何获得,教育是必然的选项。为此,王若飞花费大量精力积极投身民众教育工作,他曾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教育民众,即使在条件异常艰苦的狱中,他也不失时机的向身边狱友进行宣传教育,而1937年,王若飞出狱来到延安后,公开发表的第一个讲话也是与教育有关。
对于如何教育人民群众,王若飞在回顾母校达德学校教育精神的特质时,曾有谈及,概况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这个思想路线就是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进步阶级的利益;二是教育者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观念。不能回避现实的政治斗争,否则只会沦为反动、保守派;三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绝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课堂讲授要与生活实践打成一片。这三点教育思想尽管是革命时期的产物,但今天对于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服务的最终目的——人民群众发展观
动荡的岁月,使王若飞在很小时候就深切体会到了普通人民群众遭受的苦难,在法国炼钢厂勤工俭学期间,面对着繁重的工作,王若飞曾痛苦思索,劳动本应是自己对人类该尽之义务,是愉快的事业,但现实的劳动“完全是替别人做事,拿劳力卖钱,不是自动自主的劳动”,[15]因而,不得不对劳动产生“可耻的”痛苦观念。面对着创造文明的人,却一刻也享受不到文明的悲惨现实,王若飞开始不断思考着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及实现人民群众怎样的发展。
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革命实践的历练,王若飞认识到,不能只做劳苦群众的同情者,必须成为劳苦群众解放事业的领导者,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而对这个新世界,王若飞憧憬着:“过去被侮辱贱视的人,现在成为了一切的主人,成为了人类更丰富快乐的新社会的建设者,根本消灭剥削人的制度。”[16]“实现人类真正平等,比现在更丰富快乐美满的社会。”[17]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群众获得解放,不再生活苦难,劳动真正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愉快事业,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而这正是王若飞“为谋解放头可断”[18]的奋斗目标。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的严密体系,也凸显了该思想的丰富内涵。
二、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是王若飞同志在长期的学习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尝试,深入学习,可以深深发现,该思想尽管形成于半个世纪前,但是与今天党和国家正在全民中全面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就有着深刻的契合性。
1、二者群众地位具有契合性
在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中,人民群众是核心元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思想的主线,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根本思想要义,服务人民群众是重要价值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19]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一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可见,无论王若飞人民群众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2、二者思想源泉具有契合性
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三大“思想材料”的交融,其中,中华民族传统爱国观是发源沃土、旧民族主义革命观是必要补充、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思想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原则下,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了世界上其他民族价值观合理因素而形成的先进价值观。可见,无论王若飞人民群众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世界其他先进文化为补充而形成的重要思想文化。
3、二者发展目标具有契合性
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的最终归宿在于通过“一切为人民打算”,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保障,助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以来,就从三个层面对内容进行了概括。其中,国家层面,是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出发,辩证提出了公民发展所依赖的国家实力支撑;社会层面,是从社会与个体的关系出发,辩证提出了个人发展所依托的社会优势环境;公民层面,是从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出发,辩证提出了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自身良好素养。而三个层面的结合,又构筑成了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可见,无论王若飞人民群众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标都离不开实现人民群众的发展。
三、王若飞人民群众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启示
认真审视二者的契合性,可以从中窥见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启示。
1、二者群众地位的契合性,启示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调动群众参与
二者群众地位的契合性启示我们,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全过程,让人民群众在具体实践中感受、感悟它,积极调动群众的主体参与性,全民协力,共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0]
2、二者思想源泉的契合性,启示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树立文化自信
二者思想源泉的契合性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范畴,要全面培育和践行,使之成为全民精神世界的“四梁八柱”,就要把握好文化发展规律,牢牢树立文化自信,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指导地位的自信,树立对中华优秀文化深邃精髓的自信,也树立对外来先进文化包容并蓄的自信,归根到底是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中国话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世界文明,让世界文明丰富中国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的目的。[21]
3、二者发展目标的契合性,启示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紧扣住民生发展
二者发展目标的契合性启示我们,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新时代,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围绕人民群众利益的全面发展,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改善民生密切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发展,以民生发展成就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22]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劲的精神支撑。
总之,王若飞人民群众观思想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王若飞同志经历长期的思想和实践融会而形成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研究该思想,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将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助益。
【参考文献】
[1][2][10][11][12][13][14][15][16][17][18]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中共安顺市委(编):王若飞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4][5][6][7][8][9] 马连儒,袁钟秀.王若飞传[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
[19][20][22] 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N].人民日报,2015-10-14(1).
【作者简介】
秦 朗(1986—)男,贵州安顺人,哲学硕士,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安顺学院王若飞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黎进深(1965—)男,贵州平坝人,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顺学院王若飞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本土红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