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在西北大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2018-11-13田丽娟董裕姣王璐乌仁红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西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可行性

田丽娟?董裕姣?王璐?乌仁红

【摘 要】 本文以西北大学为研究范围,采取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从运行体制与机制、学生需求度、导师资质、师资力量配比、专项配套资金等方面,对在该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建议优化师生人数配比结构,科学合理定位本科生导师制,以确保本科生导师制顺利、有效地推行。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西北大学;可行性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379年,由英国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倡,牛津大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将其推广用于本科生的培养。中国导师制则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费巩教授曾于1929-1931年留学于牛津大学,1939年执教于浙江大学时,他写了《实施导师制之商榷》一文,对于实施导师制的优长之处进行了分析。本文以西北大学为研究范围,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在西北大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及方法

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念:自本科生入学起,配备专门的导师,由导师对本科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通常由一名导师负责3-6名学生,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促进学生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研究兴趣、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世界各大高校广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国高校实施的学分制也带动了导师制教育模式的蓬勃发展,导师制与学分制一样,是大学本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本科生培养上,国外的大学允许本科生在大一根据自已的意愿选择导师,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必须确定相关导师并尽快加入到该导师的教学梯队之中。在我国高校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教育制度为导师制,部分大学的本科生的培养也实行导师制,全国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高校导师制方案也不断出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很多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都选择了本科生导师制,一些大学也在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导师制实施方案,本科生导师制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卓有成效。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实践相配合,极大提高了高校的综合教育水平。

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调查研究。采取学生自填问卷的方式,从采自西北大学的203份(涵盖各个院系的本科生)调查问卷中收集量化的资料,并用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进行研究。采取结构式访问的方式,首先设计了详细的问题,通过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结构式访问的方式,调查西北大学的的教师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详细看法和态度。

其二,文献研究。整理第二手资料(包括论文、期刊、视频、高校官网信息等),深入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和本质,追踪本科生导师制在西方各个高校的发展状况,探究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其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把文献研究所获取的第二手资料以文字的方式总结展示出来,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发展状况,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从特殊情况到一般结论,总结归纳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定量研究,首先把问卷调查的全部资料变成数字输入计算机,使用专业化、标准化的资料分析方法,分析单变量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分析双变量的相关系数。把定量研究所分析出的结果进行定性化的描述,通过定量化的方式获取定性化的对可行性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化的分析。

通过研究西北大学近几年的教育政策、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看法、本科生对于导师的需求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最终形成西北大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行性的分析结果。

二、在西北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1、运行体制与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西北大学在本科生培养方面采取的是辅导员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的制度,辅导员主要负责对整个院系学生的集体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班主任负责各个班级内整体的生活指导。辅导员与班主任的结合,可以对本科生的大学生活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科研、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明显不足。

辅导员通常情况下是负责整个院系一个年级学生的管理,管理的学生数量多,连接方式都是通过各个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信息下达需要多一个环节,信息交流的阻碍大。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很难与院系的每一个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学生与辅导员的信息沟通存在不对称。班主任作为最近几年实行的一种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78.3%的本科生表示,与班主任沟通的频率为五周以上一次,有的甚至从未有过。多数同学表示与班主任沟通频率低、沟通方式有限、班主任的指导内容与范围有限、对科研方面的指导不足。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有59.1%的本科生认为班主任可有可无。

由此可见,对于本科生的培养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本科生導师制则可以通过对本科生进行“导学”、“导心”、“导向”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本科导师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学校和各个院系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准入准出机制、导师遴选机制、导师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2、学生需求度分析

处于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时期的本科生,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心理状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科研、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会出现较大的不适应感,需要一个专业的老师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指引。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79.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配备导师制,对其人生方向、职业规划、科研方法及能力、课程选择与学习、课余活动、感情等方面进行指导。尤其是科研方面,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在本科生期间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他们没有参加科研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参与过科研的同学,主要形式为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3、导师资质分析

作为“导师制”实施的主体,导师的资质对“导师制”有效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思想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是衡量导师资质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导师制”中,对导师资质的评定始终要坚持“师德优先,注重专业能力”的原则。对导师的选拔,应通过老师提交个人学历、职称、年龄等基本信息,自主申报,学校制定具体的遴选机制,选择优秀教师。导师要具有高度的岗位责任意识,良好的思想作风,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在相关工作中;在业务方面,导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学术水平高,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且有充足的教育经费。

4、师资力量配比分析

截止2017年12月,西北大学在册教职工人数为2736人,其中专任教师1703人,其中正高职称为436人,副高职称为547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58%;具有博士学位的共计1187人,占教师总数的7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584人,占教师总数的93%。西北大学有23个院系,92个本科生辅导员。学校还配有一定數量的班主任以及配备的每1-4个人的学年论文导师。

5、专项配套资金分析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绩效管理方面:学生通过导师指导,发表了质量较高的论文或取得了其他的科研成果,对于指导教师除了进行精神奖励之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建设配套的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中心,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西北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及陕西省共建高校,在资金支持上具备一定基础和实力。

三、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建议

在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本科生表示希望在学业、生活及心理等方面得到导师的引导;有少数学生希望导师定期开讲座,以有事再联系的方式与自己沟通;有的学生则希望导师能够依照具体情况,采取个别指导、集体座谈、闲聊谈心、聚餐等形式,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对上述五方面现状的分析,现阶段,在西北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还有几点问题需要注意。

1、优化师生人数配比结构

在师资力量上,通过分析招生人数和在职教师数量,得到目标师生比。从本科生招生简章来看,西北大学平均一年招收本科生3400名,有专任教师1703人,师生比为1:8。根据调查问卷,理想状态的师生比为1:4,就需要在老师数量上增加2倍的人数,以达到目标1:4的配比。为达到适合本科生导师制师生配比的数量,可以运用校内本身的智力资源,例如可以通过优秀研究生的传帮带,帮助本科生树立较强的自律意识,尽快适应新环境,投入到学习之中。还可以在本科生学年论文导师辅导的基础上,发展本科生导师队伍。加大招聘力度,广泛宣传,扩大西北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重要的举措。

2、科学合理定位本科生导师制

西北大学针对本科生的管理人员主要有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年论文导师。导师制可以弥补由于学分制所带来的一些不足,例如可以为本科生的课程选择、学业规划作出系统合理的指导。本科生导师要明确自身职责,避免与班主任、辅导员、论文导师管理交叉混乱,重复工作,也要避免管理的“空白”,注重学生学习、科研、心理健康及生活状况的指导。总之,正确认识本科生导师制和上述管理人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定位本科生导师制,明确工作及职权范围,做到各负其责,惟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四、结语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从学校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学生对本科生导师的需求度、教师资质及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定位、师生比、本科生导师制教育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表明,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是对原有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调整与优化,是西北大学追求“双一流”建设发展的强大助力,目前,引入的条件已经成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应跃然,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

[2] 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3] 薛晓春,许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4] 李国仓.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09)58.

[5] 唐耀华.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J].高教论坛,2005.3.

【作者简介】

田丽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董裕姣,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王 璐,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乌仁红,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西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西北大学求捐“一杯奶茶钱”上热搜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The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ntz Fanon’s Post-colonialism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