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解读、逻辑与培育
2018-11-13亓燕
亓燕
摘 要 时代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辩证范畴,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行为规范是新时代赋予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的产生逻辑、问题意识、实践价值分别来源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需要完成由内及外的知行转化,培育方式包括主体认知、环境熏陶、社会教育、行为践行等路径,即解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成为那样的人”与“这样的人做什么”等命题。
关键词 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3-0028-05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由此反映出人民群众需求内容的变化与我国发展实际状况,而这两个变化重点聚焦在物质生产质量上,更具体地体现在技能型人才对物质产品的生产品质上。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生产的主力军,其职业素养越高则物质财富创造水平越高,而决定物质财富生产品质的主要因素包括技能型人才技能水平和时代素养水平两个层面[2]。职业技能水平是指生产者所掌握的物质财富生产的平均熟练程度,决定生产效率;时代素养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生产态度、生产情感以及生产思想等,决定生产质量。譬如建国初期追求物质财富数量,而新时代则侧重物质财富质量[3]。如果说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决定物质财富生产数量,那么,技能型人才的时代素养水平则决定物质财富生产质量。因此,具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和发展源力。
一、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在某个岗位上从事特定工种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心理、精神等方面的行為规范,其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规范、心理追求水平以及精神追求层次等。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则更多侧重于生产过程中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对劳动的道德情感追求。劳动者在不同时期,其职业素养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变动,其所包含的核心内容、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均会发生动态化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便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物质层面与人力资源层面。
(一)新时代职业素养的社会内涵
职业素养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具有不断发展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体现为职业素养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与时代价值,从而决定了技能型人才的时代素养具有群体性、动态性、历史性与发展性等特征[4]。其一,时代素养具有普遍性和群体性。时代素养是技能型人才在不同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群体价值观,体现在该时代价值观在技能型人才行为之上。其二,时代素养具有动态性与演进性。时代素养是不断演进、动态变化的精神状态,其伴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量变而发生质变,用一种新价值观代替以往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新的时代素养。其三,时代素养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时代素养是一个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在物质创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该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5]。其四,时代素养具有发展性与可塑性。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发展需求,时代素养的内涵也发生变化,新内涵在物质创造与精神创新中应运而生。同时,时代素养也透视出技能型人才的理性程度与成熟水平,成为衡量一个时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期间也反映出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内容可以通过教育、熏陶等活动给予培育。
(二)新时代职业素养的物质内涵
在物质充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创造物质财富的技能型人才在其时代素养表象上也应跟随时代需求而发生改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则由产量满足向质量精益求精转变、由遵从规范向改革创新转变、由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技能型人才时代素养的内涵伴随着生产活动的需求特性由原始的遵从规范、追求数量向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转变,决定了技能型人才需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育形成新的时代素养,即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持续前进的根本动力,其中创新精神是关键;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是推动技能型人才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产生了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的两个核心内容: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从技能型人才的行为层面指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尽善尽美的追求,从精神层面包含着更深厚的文化、伦理与制度内涵。创新精神则包括创新活动相关的意识、兴趣、胆量、心理及思维等内容[6][7][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需求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决定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也是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时代素养。
(三)新时代职业素养的人力资源内涵
新时代需要新型技能型人才,新型技能型人才则需要以新时代素养为支撑。新时代职业素养是随着社会进一步分工而产生的新行业性价值观的总和,体现在职业活动中的特定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和情感品质等内容。基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诸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且新时代职业素养产生、演进与呈现均以技能型人才为载体。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包含两个抽象层次:内在观念和外在行为,其科学内涵既体现在以道德情感、创新思维、情感品质等为主的内在观念,具有隐形特征;又体现在以技能表达、行为动作、操作艺术为主的外在行为,具有显性特征。同时,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包含四项具体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其科学内涵体现在:以精益求精、敢于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道德;以追求完美、独立思考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思维;以孜孜不倦、大胆改革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行为;以精雕细琢、善于创造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技能[8][9][10]。
二、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的价值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定了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新时代职业素养具有丰富的现实价值,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产生逻辑、问题意识及实践价值层面上。在产生逻辑上,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来源于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问题意识上,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实践价值上,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
(一)产生逻辑: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来源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个人层面的需求改变,也是国家层面的需求改变。从个人层面来看,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是满足个体消费品质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消费已进入需求多元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的“短、平、多、快”盈利模式持续拉低物质供应质量,生产者、经营者等均忽视物质财富的品质追求和精神升华,而消费者对物质财富供给的品质性追求却在不断提升,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1]。如何克服当前市场出现的重数量轻质量的窘状,技能型人才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唯有大力提倡技能型人才的新时代职业素养,在质量上下功夫,才能逐步提高物质供给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物质财富供需由数量型需求向质量型需求转变,决定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供需品质和消费需求都产生了更高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来源于新阶段的发展需求,也逐渐将这些职业素养服务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从国家需求层面来看,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在很多领域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譬如高铁、汽车等,但是在精密仪器制造、大工业等领域的弱势也较为明显[12]。我国若想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细心能力是创造高品质物质的基础,而这些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均取决于技能型人才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
(二)问题意识: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党的十九大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社会判断”。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主体需要技能型人才具备新时代职业素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发生量变升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层次再次提高,主要就体现在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由数量型追求逐渐上升至质量型追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矛盾主体层面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客体也需要技能型人才具备新时代职业素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也由较为落后逐渐发展至较为发达,然而当前社会整体生产能力仍旧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层次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遍性体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上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特殊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东西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
(三)实践价值: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确为新时代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观问题产生的逻辑,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克服社会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理念,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数量需求,而是转向多方面、多内容、高质量、高内涵的品质需求。面对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性的新需求和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必须及时转变物质财富的生产观念,由粗制滥造的数量型追求向精细化的质量型追求转变,而完成这些转变恰恰需要技能型人才从改革创新、精益求精等方面的生产实践中着手,创新创造出更多个性化、高品质的物質财富,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面对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带来的现实需求,技能型人才具备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新时代职业素养则是必备的行为规范。
三、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作为知识上层建筑与行为经济基础的结合体,需要完成新时代职业素养由内及外的知行转化。特定群体行为规范的培育,需要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可划分为主体认知、环境熏陶、社会教育、行为践行等路径[13],即解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成为那样的人”与“这样的人做什么”等命题。
(一)主体认知路径:解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成长导向问题
主体认知是指主体对作为客体对象的认知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技能型人才首要认知对象。首先,技能型人才必须认识到新时代的社会属性。新时代明确新阶段,新阶段提出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的社会矛盾点。根据凯恩斯需求论观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了社会需求等级,居民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数量满足型,而是逐渐向质量追求型转变[14]。面对这样的转变,已不再是机器大工业能够用数量所能满足的时代,而是需要赋予产品灵性、精神及文化的品质满足型时代,这是历史赋予技能型人才的时代使命。其次,技能型人才必须认识到新时代他们所处的关键位置,即增强技能型人才对新时代职业素养的主体认知。增强技能型人才的主体认知,需要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出发:一是技能型人才要清楚认知新时代的新矛盾、新使命、新目标,主动融入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之中;二是技能型人才要清晰认识到新时代所赋予个人的机遇与挑战,认清自身所处职业的发展方向,主动补充自身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锤炼自身的优秀精神品质,譬如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二)环境熏陶路径:解决“要我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外在要求问题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是荀子“外铄论”的典型谚语,体现了外在环境熏染与熏陶的重要性[15]。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等硬件氛围,还包括政治、道德、风尚等内在的社会软环境。美好、适宜、健康的外在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性情,人向好的方向發展;相反,恶劣、污秽的外在氛围则促使人走向萎靡不振、行为失范等。面对新时代的职业素养新要求,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同样需要良好的培育环境,其中包括组织内部环境、朋辈之间环境以及群众环境等熏陶。其一,组织熏陶,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内部形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为核心的工作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气质。其二,朋辈熏陶,主要是通过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以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围绕新时代主题挖掘故事,推广优秀技能型人才典范事迹,以此影响、感动其他技能人才,朋辈模式让技能型人才在瞻仰、学习、践行等行动中成为新时代职业素养的体验者、传播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其三,群众熏陶,就是周围群众的行为习惯、价值观、生产方式等,即要建立具备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社会大环境。概而言之,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朋辈群众等多主体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培育。
(三)社会实践路径:解决“怎么成为那样的人”的内外转化问题
社会实践是指通过一切社会生产性实践来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引导性活动,包括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生产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对技能型人才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由于其已经或即将脱离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将对其身心发展起到重要引领纠正作用,即实现“怎么成为那样的人”的理论学习与外在实践的衔接。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时代职业素养,社会实践层面培育主要包括:其一,生产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规范、道德情感进行约束与激励,从细节抓起重视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其二,人力资源相关部门面向社会大力提倡新时代职业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协助生产性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其三,就业指导部门向技能型人才提供职业素养教育,譬如依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中大众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开设职业素养相关公益课程,邀请名匠大师传授心经等;其四,多种模式开展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深入了解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需要,通过政企合作、企企合作、校企合作等多途径构建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各类职业院校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积极改进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引导方法,满足他们对技能的求知需求,同时也增强职业素养教育能力,使其获得新时代所需的职业素养,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职业行为习惯。总之,在新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对他们新时代职业技能水平等显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要完成对他们行为规范、道德情感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引导。
(四)行为践行路径:解决“这样的人做什么”的知行合一问题
行为践行是技能型人才优秀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代职业素养的最终表达形式。行为践行又可分为实际锻炼、练习训练法等,是实现上层建筑向实际行为转化的方法之一,最终要达到的是知行合一的高度。行为实践的具体方式,包括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以培养其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比如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实践。培育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既要做好前期培育工作,更好做好行为践行活动。一要适时打好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提升攻坚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朋辈之间要广泛开展新时代职业素养提升活动,譬如开展新时代精神学习活动、新时代技能工匠评选等。二要将新时代职业素养细化到技能型人才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引导每一个技能型人才从自身生活做起、从现在行为做起、从生产小事做起,不断加强新时代修养建设,逐步养成新时代职业素养的职业习惯,勇做新时代职业素养职业行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三要将新时代职业素养践行情况纳入社会组织的奖励范畴之内,对于技能型人才中涌现出来的新时代职业素养楷模给予奖励,并将其事迹给予宣传推广。
四、结语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形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个时代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每个个体、对于整个社会、对于特定群体均提出新的要求,社会新矛盾与社会新需求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往的数量满足型社会供给已不再适应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渴望,质量取胜型社会供给日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对技能型人才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水平、行为规范、道德情感等均提出较高要求,培育具有新时代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便变得日益重要,新时代职业素养也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品质。具体如何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新时代职业素养,尚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总结检验,逐步完成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由理论内涵到提出假设、再到实践检验的由内及外、知行转化以及知行合一,彻底解决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关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成为那样的人”与“这样的人做什么”等命题。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教高[2012]4号,2012-03-16.
[3]李君如.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学习论坛,2017(11):5-7.
[4]徐财龙.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时代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18-21.
[5]陈殿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实践性本质[J].理论与改革,2009(2):10-12.
[6]刘志彪.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J].青年记者,2016(16):9-10.
[7]杨冬梅.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N].工人日报,2017-03-14(7).
[8]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8]师慧丽.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能力与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7(16):29-33.
[9]张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探索,2016(12):34-39.
[10]郑永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5(11):99-103.
[11]秦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演变的线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26-134.
[12]郭凯明,杭静,颜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17(3):32-46.
[13]胡跃茜,李小娟.高技能人才素养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J].教育评论,2013(5):21-23.
[14]赵雷.有效需求、货币利息率与凯恩斯革命——纪念《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八十周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7(2):19-25.
[15]徐晓美.外铄、内生:农民教育的路径选择——以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为考察中心[J].理论月刊,2014(10):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