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全身类PET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
2018-11-13张敏王传林张海青
张敏 王传林 张海青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imaging,WB-DWI)是一种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人体全身的成像技术。它运用快速成像技术,快速采集技术,无间隔连续扫描,通过背景抑制及黑白反转技术,经三维最大密度投影,直观、立体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及范围,以实现在肿瘤病人的常规应用及常规体检的应用[1]。因其对恶性肿瘤检测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可以获得类似PET的全身特异性肿瘤成像,具有和PET相似的临床价值。以期实现在肿瘤患者的放化疗及手术前的常规应用[2]。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25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全身类PET技术检查并与健康志愿者情况进行对比,就其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5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3例乳腺癌患者、4例为宫颈癌、8例为肺癌、6例为肝癌、4例为前列腺癌。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行WB-DWI检查后行常规CT及MRI局部扫描,最后行全身类PET成像对比。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龄在20~65岁,平均(42.3±8.2)岁。对照组健康志愿者20例,年龄在20~60岁,平均(40.2±6.2)岁。
1.2 方法
采用GEsigna Hde 1.5T超导型MR扫描仪,内置大体线圈。首先取研究对象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保持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扫描床中心线垂直,并分6~8段进行扫描。接着以1~3段为预扫描范围,记录每段的中心频率,并计算出该段频率的平均值;其次采用全身轴位DWI和同层对应ADC图设置层厚为7 mm,层距为 -1 mm,矩阵为96×128,TR 5 200 ms,TE Minimum 106.4 ms,弥散 B = 800 s/mm2,T1180 ms,FOV 40 cm,NEX 6。扫描结束后三维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获得矢状、冠状或三维图像并反色,翻转后形成全身类PET 图像[3]。观察患者有无病变区,病变区的信号强度、部位及范围,并测量病灶的ADC值。
1.3 统计学方法
将统计数据纳入统一表格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比较
25例患者经磁共振全身类PET技术成像检查,3例乳腺癌患者、4例为宫颈癌、8例为肺癌、6例为肝癌、4例为前列腺癌,准确率为100%。与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检查结果比较
2.2 患者病灶表现
25例恶性肿瘤患者成像显示,其原发灶及转移灶在DWI图像上均为高信号,ADC表现为低信号,24例患者可见脏器转移和小病灶。在健康志愿者中均未发现恶性病变,仅有2例为囊肿,且在DWI及ADC图像上呈高信号。
3 讨论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通过使用磁共振成像检查来诊断和鉴别多种疾病。弥散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在神经系统的临床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够用于检测活体组织中的水分子扩散运动,当患者机体发生病变时,细胞存在毒性水肿,细胞间的细胞液减少,水分增多,扩散受限的水就升高,因而扩散速度较着呢广场组织慢[5]。再加上肿瘤患者往往存在细胞变异,此时细胞体积较正常细胞体积大,细胞间的细胞液减少,两者均可使水扩散速度变慢[6]。但正常人体内自由水的扩散速度较快,T2穿透效应会使T2组织在DWI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同时,如果能够结合ADC图,则更容易分辨[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5例患者经磁共振全身类PET技术成像检查,3例乳腺癌患者、4例为宫颈癌、8例为肺癌、6例为肝癌、4例为前列腺癌,准确率为100%[8]。与病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使用磁共振全身类PET技术可准确检测患者疾病[9]。25例恶性肿瘤患者成像显示,其原发灶及转移灶在DWI图像上均为高信号,ADC表现为低信号,24例患者可见脏器转移和小病灶。在健康者中均未发现恶性病变,仅有2例为囊肿,且在DWI及ADC图像上呈高信号[10]。事实上,磁共振类PET技术结合了DWI与全是你FSE-T2WI序列,在40 min内完成扫描,短时间内获取全身扩散成像,并利用3DMIP重建及黑白反转技术的三维显示出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11]。再加上其价格低、检查简单、无创伤的优势,使其逐渐在临床应用中突出。
综上所述,磁共振全身类PET技术可实现患者的全身一次性检查,清晰显示原发灶和转移灶,且方便快捷、使用简单,检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较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