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11-13
221200江苏省睢宁县中医院磁共室
支气管扩张属于常见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可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咯血或浓痰,对其健康及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本文主要研究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中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3月收治支气管扩张患者126例,患者均符合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标准,即表现出咳痰、慢性咳嗽、肺部感染等临床症状。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22~63岁,平均(38.79±9.65)岁,病程2~10年,平均(5.36±1.21)年;研究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24~65岁,平均(39.16±10.21)岁,病程2~11年,平均(5.48±1.59)年,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CT检查,指导患者选取平卧位,仪器参数设定:电流100 mA,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速率2.8 s/层,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总扫描时长是10 s,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设置层厚5 mm,对其病变位置进行薄层扫描。研究组予以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选择平卧位,扫描仪器设定参数是:电压120 kV,电流400 mA,扫描层厚1.25 mm,层间距1.25 mm,螺距1.35 mm,扫描开始前嘱咐患者需保持屏气状态,在其屏气期间进行扫描,由患者肺尖位置开始扫描,直至肺底,扫描时间保持在7~9 s内,该组需实施2次扫描,第1次扫描的层厚设置9~10 mm,然后进行图像重建,第2次扫描的层厚与层间距设定1~2 mm,再实施图像重建,针对部分患者可实施多平面重建扫描。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包括病情判定及诊断符合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单位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例数(n)表示计数,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63例患者总共查出支气管扩张肺段136个,研究组诊断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χ2=41.4186),见表1。
两组检查方法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研究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度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1481,4.5818,5.0202),见表2。
讨 论
支气管扩张属于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支气管遭受严重感染,进而使支气管发生阻塞现象,同时会出现多次牵拉支气管,从而致使支气管发生扩张[3]。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极易出现持续性咯血、咳痰、咳嗽等症状,对其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致使严重后果的出现。因此,支气管扩张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措施意义非凡。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CT,支气管扩张时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效果更佳,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的概率,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准确度及敏感度。原因分析在于:影像学检查手段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以往常采用X线片对支气管扩张进行诊断,但此种方法缺乏特异性,且易发生漏诊等情况,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该方法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进行诊断[4]。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T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临床效果较高。常规CT的检查原理使用的是X线检查原理,但该法能利用相互转换的光电信号,将扫描的部位信息转化成图像信息,同时进行保存,使医师可更为直观、仔细地对病变位置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但该种方法只能对某一层面实施扫描,获得的图像信息不够清晰和丰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5]。多层螺旋CT在常规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对病变位置实施更为完善的扫描,且分辨率高,出现遗漏的几率大大降低,同时能进行连续性的扫描,有效提升扫描速度,降低使用造影剂的剂量,减轻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扫描得到的图像具有高清晰度,可有效提升诊断的准确度,减少误诊的几率[6]。此外,该种方法可以对多个层面进行扫描,得到的信息是三维的,可有效提高获得的信息量,为医师诊断疾病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进而对诊断的符合率起到明显的提高作用,同时后期处理数据时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确保检查得到更为精准的图像,为诊断疾病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并为后期制定治疗措施提供牢靠依据。受研究时间、样本数量等因素制约,关于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满意度、后续治疗方案选择等方面的影响,需要临床进一步探寻。
综上所述,与常规CT相比,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中的诊断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提升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且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表1 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对比[n(%)]
表2 两组检查方法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