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联合自体植骨治疗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8-11-13
530012广西骨伤医院骨一科
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在临床骨科中较多发、常见,多数与骨折密切相关,常见于下肢病变[1]。处于急性期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红肿、高热、水肿、疼痛,处于慢性期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伤口不闭合。若治疗不及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累及骨骼、皮肤等组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着患者的安全健康[2]。为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收治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70例,特此分析了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与自体植骨联合治疗的疗效。现做如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4年4月-2018年4月收治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70例,利用电脑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各35例。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4~69岁,平均(47.6±4.5)岁;胫骨17例,股骨18例。常规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3~68岁,平均(47.5±4.4)岁;胫骨18例,股骨1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研究同意书;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排除严重感染性疾病、临床资料不全、不配合研究的患者。
方法:手术治疗前,对所有患者的创面进行常规清洗和消毒处理,予以抗生素,以防继发性感染。手术之后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骨折部位3~5周,并予以抗感染治疗2周。研究组患者接受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与自体植骨联合治疗,方法:首先清理干净创面、瘢痕组织,切口位于破溃部位,将死骨予以清除,采用引流材料,封闭处理死腔,隔离神经、大血管,对骨折端进行支架固定,调整好力线,对骨膜实施横向切开,在截骨处进行钻孔,骨骼被截断后,将截骨位置的固定物予以放松,同时将其撑开1~2 mm,妥善连接好截骨,固定好单边支架,显露骨膜,取出移植材料,即松质骨、髂骨外板皮质骨,形状为四边形,对移植材料进行钻孔处理,予以可吸收线缝合,利用咬骨钳折叠、充填。清理患腔后,予以缝合、包扎。常规组患者只进行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手术治疗,方法同研究组一致。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临床表现完全消退,骨折处稳定,肢体运动功能良好,X线提示骨折愈合符合解剖复位标准;②有效:临床表现基本好转,骨折端稳定,肢体运动功能趋于正常,X线提示骨折愈合符合解剖位置≥80%;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骨折端运动功能以及稳定性欠佳,X线提示骨折愈合未达到解剖位置80%,需进一步手术处理。总体疗效=(总病例数-无效病例)/总病例数×100%。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2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以(±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总体疗效:研究组治疗总体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骨折愈合时间: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4.6±0.7)个月,明显短于常规组的(6.6±1.1)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4,P<0.05)。
讨 论
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病,该病的发生与过度抗感染、骨折、手术感染等原因密切相关,骨搬移、清创、自体植骨等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不同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也各有不同[3]。为探索更好、高效的治疗手段,本文研究中,对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尝试在骨搬移基础上开展自体植骨治疗。围绕患者具体病情,结合肢体情况,予以合理的单边外固定架,进而紧密镶嵌病变骨质,获得更好的稳定性,这有利于延长骨折端,同时还可以帮助患者牵张骨折端肌肉、神经、皮肤等,更好地恢复邻近组织,加快骨端愈合。通过骨搬移手段,搬运软组织、骨组织,可避免骨膜过多剥离,加快骨折愈合进程[4]。自体植骨手术利用细小颗粒、足够多的松质骨予以植入,这样一来,移植的骨存活率会更高,可以更好地融合于患病骨质,减轻排斥反应,帮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骨端愈合。
本研究说明,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在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的基础上进行自体植骨治疗的效果更好,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表1 两组总体疗效[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