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2018-11-13
213200江苏省金坛区中医医院外科五病区
目前腹腔镜手术发展十分迅速,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均有应用,例如常见的胆囊结石等疾病一般均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腹腔镜手术不仅创伤较小,而且手术时间较短,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并且有研究证实[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能够取得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当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胆囊结石患者114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奇偶排序并分组,观察组为57例为奇数患者,对照组为57例为偶数患者。观察组男26例,女31例;年龄37~72岁,平均(54.5±17.5)岁。对照组男19例,女38例;年龄35~72岁,平均(53.5±18.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本研究所选患者均经腹部彩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②本研究所选患者排除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心肺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意识障碍患者。
方法:①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并进行全麻后开始气管插管,于患者右上腹部腹直肌行长度约6 cm左右的切口,将腹壁各层切开并解剖胆囊三角,游离出胆囊动脉和胆囊颈管,分别将两者进行切断并结扎,游离并切除胆囊,腹腔内止血后常规放置引流管。②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并进行全麻后开始气管插管,将人工气腹建于患者脐缘切口,于腹腔镜视野下下探查胆囊并确定胆囊颈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钛夹夹闭胆囊颈管并将胆囊动脉游离后夹闭和切断,采用电凝将胆囊切除并进行止血,放置引流管后将各穿刺孔缝合[2]。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治疗效果对比:①显效:腹痛、呕吐等症状完全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②有效:腹痛、呕吐等症状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③无效:腹痛、呕吐等症状无任何变化,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3]。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3.50%,对照组15.7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胆固醇摄入过多、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溶血性贫血等均会诱发胆囊结石,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由于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绞痛,并伴随恶心、呕吐等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加重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胆源性胰腺炎,更有甚者由于胆囊结石反复发作、长期刺激等因素后期形成胆囊癌。
胆囊结石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等。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手术虽然效果有目共睹,但该术时间较长、切口较大,易引发出血,出血过多会导致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升高,并为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疼痛感。传统手术时由于病变部位长期暴露,很容易导致腹腔感染,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延长了患者的住院和恢复时间,阻碍了患者的恢复进程,并且该术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也较长、安全性较低,因此患者耐受性较差。近年来微创技术逐渐开展和发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被广泛应用到胆囊结石临床治疗中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性,极大减轻了患者肠管长时间外露所造成的刺激,从而促进了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腹腔镜手术可以使术者在术中更好地掌握患者的情况和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不会对患者的胆管以及微小血管造成损伤。由上可知,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来说,腹腔镜手术的应用价值更高,降低了对于患者机体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从而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卢小粮等[4]研究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患者,并且临床治疗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患者相差不大,本研究结果与之符合。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确切,并且安全性较高,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可以作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式,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和使用。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排气时间(h) 下床活动时间(h)观察组 57 36.31±7.52 31.24±9.68 21.3±9.6 13.6±5.4对照组 57 61.29±7.38 91.42±8.76 39.5±9.2 25.3±4.1 t 17.899 34.802 10.334 13.028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