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2018-11-13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30期
关键词:重建术障碍性盆底

410000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

临床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多发病、常见病,由于该病有自身的特点,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非常重要,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发生了由切除脱出的组织、器官到加强盆底支持结构的理念转变。为了对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对该病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本次研究针对8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及差异,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53.3±4.6)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3年,平均(6.8±0.4)年;观察组患者年龄29~68岁,平均(52.6±4.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4年,平均(7.1±0.3)年。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诊断标准[1],POP-Q分期Ⅲ~Ⅳ度。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及手术禁忌证者。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及盆底重建术治疗。术中经阴道切除脱出的子宫,盆底重建术:将生理盐水注入阴道黏膜下,将阴道膀胱间隙分离,对阴道前壁至尿道口1 cm处切开,向侧方分离至阴道宫颈筋膜,达尿道口水平,闭孔前内缘行第1穿刺点4 mm切口,前述切口外1 cm、前2 cm处做第2穿刺点4 cm切口。从切口处将带有导管的导引器送入第1穿刺点,水平穿过闭孔和闭孔缘的前内侧缘,沿着盆腔筋膜腱弓在距耻,骨弓1 cm处进入阴道旁间隙,将导引器取出,导丝入导管,代入补片并铺平。缝合阴道前壁。于肛门两侧方3 cm、下3 cm做第3穿刺点4 mm切口,从切口将带有导管的导引器送入第3穿刺点,在肛提肌下方的坐骨直肠窝前进,至骶棘韧带下方,坐骨棘内侧2 cm穿出,退导引器,将导丝入导管,代入后部补片。调整固定带及补片,间断缝合阴道后壁黏膜。观察组采用骶骨固定术及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治疗。在腹腔镜辅助下,将“Y”型网片围绕子宫峡部一圈并带宫颈筋膜缝合补片两针,于骶前纵韧带上无张力固定长臂不可吸收线。盆底重建术同观察组,最后恢复阴道、子宫宫颈至解剖水平位置。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对比:①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盆底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盆底功能尚未完全恢复;③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盆底功能未恢复。对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5.45%,对照组90.91%,两组对比,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方面对比,观察组(56.82%)明显高于对照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在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网片收缩1例,术后疼痛1例,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6.82%;对照组中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术后疼痛4例,组织损伤2例,出血2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20.4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31,P<0.05),见表2。

讨 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称盆底缺陷,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该病可由诸多因素引起,导致盆底支持薄弱,出现盆腔脏器移位,最终引起盆腔功能异常[2]。从疾病分类来看,主要包含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类型[3]。对于POP-Q分期Ⅲ~Ⅳ度的患者,在治疗时,药物治疗及其他非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手术治疗也成为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术后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 25.93±6.37 5.28±1.74对照组 48.66±10.23 8.62±2.67 t 6.571 4.836 P<0.05 <0.05

传统手术方式为经阴道切除子宫或部分宫颈,将多余的阴道黏膜减去,用荷包缝合复位膨出的直肠筋膜与膀胱,从而使盆底支撑得以加强,但该手术方式对盆底已经出现的缺陷没有解决,所以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多,且极易出现疾病复发情况[4]。近些年来,随着盆底重建术的实施,合成聚乙烯网片逐渐应用,手术方式也出现多样化趋势,主要的目的是对已经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网片进行修复,包含全盆手术重建及前、中、后盆腔手术重建,阴道前后壁补片加固术、子宫骶骨悬吊术等,本组研究中采用两种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从治疗效果来看,两种手术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骶骨固定术及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在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促使患者术后更好地恢复。

综上所述,骶骨固定术及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的应用,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速度更快,住院时间更短,治疗效果更显著,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重建术障碍性盆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功能重塑的功能核磁共振观察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假体置换联合LARS韧带软组织重建术治疗肱骨近端恶性肿瘤
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32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6例治疗效果观察
左室重建术对非手术区心肌组织AngⅡ受体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