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大粗隆骨折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关联的初步研究
2018-11-13
444100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人民医院
股骨大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死亡、残障的主要病因之一[1]。Meta分析相较于内固定术、人工股骨头置换可缩短卧床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为理想[2]。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能会出现脱位,脱位是导致再手术、置换失败、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采用因素分析,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405例,分析术后脱位与股骨大粗隆骨折的关系。
资料及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405例,其中发生术后脱位的对象21例纳入脱位组,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67.1±7.2)岁。未发生脱位的对象384例纳入对照组,男240例,女144例;平均年龄(65.2±9.5)岁。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患者均采用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原发骨折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情况以及分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因素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卧床时间等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自变量采用原值赋值;并发症发生情况、性别、髋骨骨折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校正2检验,自变量采用“是=2、否=1”赋值,以是否发生术后脱位的对象作为因变量,采用“是=2、否=1”赋值,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单因素分析:脱位组术后卧床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脱位组与对照组股骨粗隆间骨折、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小粗隆骨折、其他髋部以及下肢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卧床时间[OR=0.965,95%CI(0.910~1.082)]、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OR=3.156,95%CI(2.455~5.416)]、其他髋部以及下肢并发症[OR=1.425,95%CI(1.110~1.840)]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
表1 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单因素分析(±s)
表1 两组术后卧床时间单因素分析(±s)
注:与脱位组相比,⋆P<0.05。
组别 年龄(岁) BMI(kg/m2) 手术麻醉时间(h) 术后卧床时间(d)脱位组(n=21) 67.1±7.2 21.6±1.2 1.1±0.5 3.4±1.1对照组(n=384) 65.2±9.5 22.4±1.6 1.2±0.6 4.5±1.2⋆
讨 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是常见的并发症,本组对象发生率约为5.2%(21/405),发生时间在术后第5天~4年,在住院期间发生12例。脱位影响因素较多,从脱位的发生机制来看,与假体问题、手术植入的技术(特别是角度、外力、稳定性等)因素有关[3]。从本次研究来看,因素分析显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与患者的卧床时间、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其他髋部以及下肢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因素分析显示卧床时、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他髋部以及下肢并发症成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4]。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处理后患者仍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过早地使用髋关节,假体额负荷明显增加,不利于假体的融合,同时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增加对假体的应力作用,从而导致应力性脱位。
临床治疗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①对于合并股骨粗隆间的骨折,特别是不稳定的骨折,需要避免过早使用髋关节,为植入物融合创造条件;②增加髋关节周围肌力训练;③规范处理,术中避免损伤软组织,尽量修复关节囊等周围组织,以利于髋关节周围肌力的平衡;④重视体位管理,预防突发外力作用。
综上所述,股骨大粗隆骨折特别是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等单因素分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