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脊电针结合作业疗法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60例

2018-11-13杨金山宋聪琳邢晓东

中医药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肌张力电针中风

杨金山,宋聪琳,邢晓东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的疾病。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发病率仍不断增高,随之而来的致残率明显上升,约有80%以上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3],脑卒中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征[4],表现之一为肌张力增高严重者手指拘挛以及各种运动、协调和控制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肌张力增高较为严重的一种表现——痉挛,是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是一种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并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运动疗法是应用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改变异常运动模式,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中医学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有一定的认识,古代医学文献中无肌张力增高的病名,但类似证候在文献中均可以见到。《皇帝内经》将此证候归属于中医“偏枯”“筋痹”“中风”等范畴。而中风后的肌张力增高,手指拘挛则属中医“痉证”“筋病”的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针灸大成·中风门》云:“中风手弱不仁,拘挛不伸”等。偏瘫痉挛状态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手段,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仍然是目前康复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题,本课题组采用头脊电针结合作业疗法治疗手指拘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病例标准的60例患者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头脊电针结合作业疗法)和对照组(口服妙纳)。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3(56.0±7.8)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8个月。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4(57.0±8.1)岁;病程最短4周,最长17个月。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中风性质方面均具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

1.3 纳入标准

由于中风后手指拘挛并非独立疾病,故临床尚乏明确诊断标准,本实验符合下述标准者即可纳入。

1)符合西医脑梗塞、脑出血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中风”诊断标准,有明确中风病史,即中风在前,手指屈伸功能障碍在后;3)患者以手指屈伸障碍为主诉;4)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自诉;5)患者年龄在35~75周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1)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外伤,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2)75岁以上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5)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手指活动功能障碍者;6)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施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1)头针取穴:取双侧头皮运动区上1/5处和中2/5处,选用直径为0.3 mm,长40 mm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15°~20°,将针快速刺入头皮下,手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到达应有深度后,接华佗牌SDZ-Ⅱ型电针仪,头病灶侧频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头健侧针刺强度略小,频率缓和,双侧波形均选用疏密波,留针30 min,1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天,30天后统计结果。

2)脊针刺法取穴:夹脊针取穴:颈椎5~7、胸椎1旁夹脊穴。具体操作如下:在患侧选取上下2个夹脊穴,加电针一组,频率以高频且患者能耐受为度;在健侧选取上下2个夹脊穴,加电针一组,予以较小刺激。两侧均选用连续波,留针30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天,30天后统计结果。

3)作业疗法:主要采取rood技术[6],以浅感觉刺激为主,适当牵伸腕关节、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10天为1个疗程, 30天后统计结果。

1.5.2 对照组

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妙纳),每次1片,每日3次,饭后口服,1个月后统计结果。

1.6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依据改良的Ashworth评级法进行判定[7]。痊愈:Ashworth评级恢复至0级;显效:Ashworth评级恢复2级以上;好转:Ashworth评级恢复1级;无效:Ashworth评级无变化。

2 结果

2.1 治疗组及对照组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统计结果比较

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后Ashworth评定结果为(1.49±0.47),对照组为(2.33±0.79),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定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头脊电针结合作业疗法能显著降低上肢肌张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脑卒中后肌张力高的出现限制了患肢随意运动再学习的能力,肌张力高是中风患者康复中的重要问题,能否有效的抑制肌张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在临床工作我们中发现通过头针给予中枢神经系统生物电(疏密波型)兴奋性刺激,以抑制和调控下位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同时脊针给予周围神经系统(高频连续波形)抑制兴奋性刺激,以降低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正常肌张力的维持是通过皮质脊髓束,锥体外系的抑制性指令和脑干脊髓束的易化性指令共同来实现的[8],中风发生后当脑损伤部位位于皮质脊髓束或内囊部位时,大脑皮层的下行抑制作用阻断,而脑干的下行易化作用正常,使肌张力异常增高而出现肌痉挛[9]。

头脊电针刺结合作业疗法可以有效的抑制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降低脑干的下行易化作用,并对于病理性的肌张力增高具有调节作用。头脊电针刺法与传统取穴的针刺方法不同在于其选穴的部位均为中枢神经所在部位,在针刺并配合电针疏密波作用于些部位时,肌腱腱梭产生兴奋,通过脊髓后角抑制中间神经元,肌肉牵张反射减弱,从而使前角的a细胞的a纤维的冲动减少,肌张力降低,缓解对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配合作业疗法训练患者上肢远端关节和精细运动,提高上肢肌群的力量和协调性,可使肌张力降低,缓解拘挛状态。

因此,中风后手指拘挛的患者,及时、正确、有效的针灸和康复锻炼对于肢体的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头脊电针法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肌张力电针中风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