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参优1号”
2018-11-13
刺参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功能和医用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
刺参“参优1号”(品种登记号:GS-01-016-2017)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青岛瑞滋海珍品发展有限公司完成选育。刺参“参优1号”选育的总体策略是以抗灿烂弧菌侵染能力和生长速度作为选育性状,利用群体选育方法构建刺参抗逆选育系,采用致病原半致死浓度(LD50)胁迫驯化技术、刺参亲本生态促熟技术、性腺发育积温控制技术、选育遗传参数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对每代群体进行胁迫和选择,实行群体定向、累代闭锁繁育,同时评估其在池塘养殖过程中的优势性状,并通过多代连续选育形成性状稳定的新品种。2006年开始收集我国刺参主要分布区大连、烟台、威海、青岛以及日本沿海刺参,至2015年经过连续 4代群体选育,形成了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刺参新品种,命名为刺参“参优1号”。
│基本性状│
抗灿烂弧菌能力强
刺参“参优1号”的外部特征在选育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改变,参体呈圆筒状,两端稍细,背部隆起,肉刺坚挺,具有 4~6排不规则排列的圆锥形疣足,口偏于腹面,周围生有20个楯状触手,肛门偏于背面;体色黄褐、棕褐或绿褐色,部分个体疣足周围有黑色斑点。
刺参“参优1号”抗灿烂弧菌能力强,在 6月龄时灿烂弧菌侵染后成活率提高11.68%,可显著提高抗化皮病的能力;生长速度快,池塘养殖收获时其平均体重提高38.75%,可显著提高刺参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成活率高,池塘养殖收获时成活率提高23%以上。
│养殖试验│
抗病力及长速明显优于未选育苗种
为评估刺参“参优1号”新品种的生产性状,2015~2017年在青岛西海岸海洋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苗种扩繁车间和养殖池塘对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所繁育的两批次苗种进行了“参优1号”新品种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养殖实验。对照苗种来源为未选育苗种,苗种繁育方式均为升温育苗。
进行抗灿烂弧菌侵染力比较时发现:分别在2015年11月份和2016年11月份对两批次 6月龄苗种进行攻毒胁迫,攻毒的病原菌为刺参重大疾病“腐皮综合征”的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浸浴浓度为灿烂弧菌对刺参的半致死浓度——1.5×106CFU/mL,集中浸浴24h后恢复正常养殖条件,统计胁迫后的成活率。两批刺参“参优1号”苗种的灿烂弧菌攻毒侵染存活率统计结果显示,,两批次“参优1号”苗种的攻毒侵染后成活率分别为51.92%和53.68%,分别较未选育组(对照组)提高11.38%和12.56%,“参优1号”刺参攻毒侵染后的平均成活率为52.80%。
刺参“优参1号”与对照组生长性状及成活率比较可见:2015~2017年第一批次生产性对比试验刺参“参优1号”苗种选择 6个标准化养殖池塘(共240亩),对照苗种选择3个刺参标准化养殖池塘(共120亩)。在2016年 6月(15月龄)时自养殖池塘中抽取养殖个体进行体重测定,计算体重平均值,并比较其与未选育组的差异;在2017年6月(27月龄)进行清池收获,测定体重平均值并统计养殖成活率,比较其与对照组的差异。2016~2017年第二批次生产性对比试验,刺参“参优1号”苗种选择5个标准化养殖池塘(共200亩),对照苗种选择3个刺参标准化养殖池塘(共120亩),在2017年6月(15月龄)时自养殖池塘中抽取养殖个体进行体重测定,计算体重平均值,并比较其与对照组的差异。
各个试验池塘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养殖条件下,2015年3月所繁育的第一批苗种经过15个月的养殖,2016年 6月“参优1号”刺参体重较对照组苗种提高22.26%,经过27个月的养殖,截止到2017年 6月收获时,“参优1号”刺参体重较对照组提高23.58%,成活率提高25.33%。2016年3月所繁育的第二批苗种经过15个月的养殖,2017年6月“参优1号”刺参体重较对照组苗种提高25.80%。
│养殖方法│
池塘养殖和南方吊笼养殖为主
刺参“参优1号”养殖海区选择在水质良好、无污染、无淡水注入等海域。适宜的水温为5~25℃,适宜的盐度为20~33,溶解氧≥5mg/L,pH7.8~8.4。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和南方吊笼养殖。
1.刺参“参优1号”池塘养殖模式
投苗前,要先进行池塘整理,并进行消毒,并投放一定数量的参礁。一般来说,在放苗前30d~45d,池塘进水淹没池底和参礁,准备消毒处理,消毒剂选择生石灰900~1800 kg/hm2或者漂白粉(含有效氯30%)15~30g/m³,全池泼洒,浸泡池塘2d~3d后排干池水,再进入海水浸泡2d~3d,将水排出,重复进排水1~2次。
刺参放苗分为春、秋两季,秋季放养当年3月份繁育的 8月龄刺参,春季放养经过冬季车间养殖的大规格12月龄刺参。水温在10~17℃时投放较为适宜,盐度25~34,溶氧≥5.0mg/L,水温差要小于2℃,盐度差要小于2。放苗应选择风浪较小的天气,阴天可以放苗,雨天则不应放苗。苗种的投放密度由环境条件、苗种规格、参礁数量、换水频度、是否投饵、计划产量等因素决定,一般来说,秋季11月份首次投放同一规格苗种(500~800头 /kg)的投放密度6000头/亩,春季4月份首次投放同一规格苗种(100~150头 /kg)的投放密度 4000头 /亩。养殖后期根据池塘刺参存量进行苗种的补放。
在刺参摄食季节(3~6月份、10~12月份),根据刺参的规格及摄食量确定饵料的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2%,7d~10d投喂一次,避免过量投喂。海参夏眠或冬眠后,停止投喂饵料。养殖过程中,池塘透明度应保持60cm~80cm,春、秋季水位在1.2m~1.5m,进入夏眠和冬眠后,应保持水位在1.5m以上。汛期前在蓄水池内注满养殖用水,同时养殖池塘内保持高水位;降水较多时及时排出表层淡水,严防池塘盐度骤降。
2.刺参“参优1号”南方吊笼养殖模式
刺参的浮筏吊笼养殖系统由浮桶、筏架(木板)、竹竿、橛缆、橛子、吊绳、养殖笼等组成。养殖笼通常由5~6层养殖箱组成,养殖箱的规格为 40厘米 ×30厘米 ×12厘米;吊养水深2.5~8m,笼间隔 40~70cm,每亩水面悬挂养殖笼1500~2500串。吊笼放到海域前5d~10d对养殖吊笼进行清洗,并利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15~30g/m³浸泡1~2d,然后冲洗后再用海水浸泡2d~3d。
刺参的放苗时间一般在11月上、中旬温度适宜的时间进行。一般投放规格为20~30头 /kg。放养密度为5~6头 /层,即每笼约30~36头,根据刺参的生长速度、吊笼的附着物多少以及水质情况等因素适当调整密度。
刺参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根据实际摄食情况及时调整,一般2~3天投喂一次。在养殖日常中要坚持经常巡视检查,发现吊笼堵塞严重或破损时更换吊笼。刺参养殖1~2个月后,根据刺参的生长情况进行分苗。定期观察刺参的活动、摄食、生长及健康情况,定期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pH、透明度等指标,并做好记录。
│推荐苗种场│
◆青岛瑞滋海珍品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山东省青岛市黄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刘家崖下村,266408
联系人:范瑞用
电话:1379191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