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腔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2018-11-13杨金晶韦炜刘影邓克学

安徽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鼻窦炎

杨金晶,韦炜,刘影,邓克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安徽 合肥 230001)

鼻腔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多见。依据组织免疫分型可分为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3种类型。我国多为NK/T细胞型淋巴瘤。该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多以鼻塞、浓涕、嗅觉减退等病因前来就诊,不易与其他疾病鉴别。影像学检查以CT及磁共振成像(MRI)为主。笔者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范围为24~68岁,中位年龄50岁。16例患者中10例仅接受CT扫描,其中5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4例仅接受磁共振(MR)扫描,其中3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接受MR平扫;2例同时接受CT平扫及MR平扫及增强。

1.2仪器与方法CT: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VCT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60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采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 mgI·mL-1)。MR:采用Siemens Trio Tim 3.0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层厚5.5 mm,层间距1.1 mm,视野(FOV)20.1×17.6,激励次数(NEX)1.00。T1WI采用梯度回波序列:TR 202 ms,TE 4.8 ms, 矩阵 320×210, T2WI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R 3 950 ms, TE 84.0 ms,矩阵 320×280,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二乙烯五胺乙酸钆(Gd-DTPA),剂量 0.1 mmol·kg-1体质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通过CT和MRI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平扫及强化特征,以及邻近组织受侵情况。

2 结果

本组16例鼻腔淋巴瘤患者中,单侧8例(左侧鼻腔6例,右侧鼻腔2例),双侧8例。病灶局限性于鼻腔前中部6例,中后部3例,弥漫分布于整个鼻腔7例。邻近副鼻窦受累14例(筛窦14例、上颌窦4例、蝶窦1例),伴发副鼻窦炎14例。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和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鼻中隔、鼻甲、鼻窦壁保持原有形态,无明显受压移位者14例,选取其中3例典型影像图如图1~3所示。肿瘤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或邻近面部软组织11例(图1A、图2A),其中合并眼眶受累2例,向后累及鼻咽部者2例。病灶与鼻中隔、鼻甲或鼻窦壁间存有小气泡11例(图2A)。16例NK/T细胞淋巴瘤中10例出现轻度骨质吸收,无明显骨质破坏,CT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边缘毛糙(图1B、2B)。

CT平扫肿瘤均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CT值约32~55 HU,密度较均匀,无明显出血及钙化,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接受CT增强扫描者,结果呈轻中度强化,且持续性强化。MR表现为T1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图3),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

16例患者影像学报告结论中2例诊断为肉芽肿性病变, 4例恶性肿瘤, 4例鼻息肉,6例鼻腔及鼻窦炎性病变。

3 讨论

3.1临床表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新近认识的肿瘤,曾被称为恶性肉芽肿或致死性中线肉芽肿等,以面部中线组织进行性溃疡坏死为主要特征。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该肿瘤同时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和NK细胞标志物CD56,故命名为NK/T细胞淋巴瘤。该病好发于亚洲、南美洲、墨西哥,西方国家较为罕见。 Tababi等[1]报道的15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11例发生于1999—2006年期间,平均每年只有1例。该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与人类疱疹病毒感染[2]、P53抑癌基因的突变、6号染色体p10或q21q25区域的缺失及体质量指数[3]等有关。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男性较多见。本组16例患者中男13例,女3例,男女比例4.3∶1,发病年龄范围40~70岁者11例,与文献报道相仿[1,4-5]。鼻内镜下可见鼻腔新生物、黏膜肿胀、广泛干痴及坏死。

3.2CT及MRI表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可位于一侧鼻腔,亦可侵犯双侧鼻腔。本组16例鼻腔淋巴瘤患者中,单侧8例,双侧8例。肿瘤侵犯鼻腔前中部者13例,且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或邻近面部软组织11例,有明显嗜鼻腔前中部及面部软组织倾向,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肿瘤沿鼻黏膜弥漫性生长,易侵犯邻近副鼻窦,本研究87.5%(14/16)的患者副鼻窦受累,且全部累及筛窦。同时堵塞鼻腔及鼻窦口,伴发副鼻窦炎14例。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无明显出血及钙化,CT骨窗有利于骨质改变的显示。肿瘤易侵犯副鼻窦或伴发副鼻窦炎,由于副鼻窦炎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而肿瘤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故MRI较CT更易发现病灶及其侵犯范围,同时有助于鉴别肿瘤侵入鼻窦和继发性炎症。MRI肿瘤信号较均匀。CT及MR增强扫描后均为轻中度强化,且静脉期较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增加。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沿鼻腔、鼻旁窦自然腔道弥漫性生长,形态极不规则,多为片状,无明显球体感,不推挤邻近结构。本研究69%(11/16)患者病灶与鼻中隔、鼻甲或鼻窦壁间存有小气泡,笔者认为一方面与肿瘤弥漫性生长有关,报道称即使是很小的病灶,也弥漫性分布于鼻甲及鼻黏膜周围[7],另一方面肿瘤侵犯鼻腔及副鼻窦上皮,以血管为中心,浸润血管生长,导致广泛溃疡和多灶性坏死。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为恶性肿瘤,却有着良性肿瘤骨质改变。本组16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中出现骨质改变者10例,均为轻微骨质吸收,骨质破坏不明显,无明显骨质缺失,CT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边缘毛糙。由于肿瘤骨质破坏不明显,呈良性肿瘤骨质改变,且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多处于疾病的早期[8],误诊率较高[9-10]。本组16例患者4例误诊为鼻息肉,6例诊断为鼻腔及鼻窦炎性病变。

3.3鉴别诊断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早期需要与鼻窦炎症、鼻息肉、内翻乳头状瘤相鉴别。鼻窦炎症及鼻息肉一般无鼻前庭、鼻翼、鼻背、邻近面部软组织、鼻咽等组织受侵表现。鼻窦炎症T2WI呈明显高信号,淋巴瘤呈稍高信号,鼻窦炎症增强后无强化。鼻息肉常呈多发结节改变,增强后中度强化,且鼻息肉很少累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多位于鼻腔中后部,沿中鼻甲长轴生长。晚期需要与鼻腔腺癌相鉴别,腺癌MRI信号多不均匀,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肿瘤有明显的球体感,CT骨窗有助于显示肿块邻近骨质吸收破坏,淋巴瘤晚期病变范围较广泛,可累及副鼻窦、鼻咽、口咽、眼眶等,且病灶沿自然生理孔道蔓延,无球体感,邻近骨质无明显吸收破坏。

综上所述,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凭单一影像学检查诊断较困难,尤其疾病早期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建议MR和CT检查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当影像学发现中老男性患者鼻腔及鼻旁窦弥漫性病变、侵及鼻、面部软组织、鼻咽部或副鼻窦,但出现良性骨质改变,且抗感染或抗过敏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想到该病的可能。

猜你喜欢

鼻息肉鼻窦鼻窦炎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鼻息肉到底要不要切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抗生素(阿奇霉素)与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谨防鼻息肉术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