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饮料饮用方式对大学生运动员牙本质敏感的影响及流行病学研究
2018-11-06徐亚男张开润余扬洋阚诗怡周安乐蒋勇
徐亚男,张开润,余扬洋,阚诗怡,周安乐,蒋勇
(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牙本质敏感是一种常见的牙体硬组织疾病,指暴露的牙本质因外界刺激(包括温度、吹气、机械性或者化学刺激等)而产生短而尖锐的疼痛,且不能归因为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牙体缺损或病变。牙齿酸蚀症是指受到长期频繁的酸性作用(包括外源性酸和内源性酸),进而导致牙体硬组织的不可逆性酸蚀,且这个过程中无细菌参与。牙齿酸蚀症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就是牙本质敏感,碳酸饮料中的酸会对牙齿表面造成直接的酸蚀和破坏,牙体硬组织酸蚀,并进一步引起牙本质敏感[1]。此外,饮料中所含的糖分也会进一步发酵产酸,会加剧龋病的发生发展。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酸性饮料、酸性食物的摄入增多,青少年人群牙本质敏感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牙本质敏感的病因有很多[2],最为认可的发病机制是流体动力学说,即当牙本质小管暴露,受到外界的刺激时,牙本质小管内的液体流动加剧,牙髓受到刺激,牙齿产生敏感。碳酸饮料对牙齿有酸蚀作用,牙体硬组织被酸蚀,导致牙本质直接暴露,从而引起牙本质敏感。本研究旨在通过干预大学生运动后饮用碳酸饮料的方式,观察是否会改善牙本质敏感情况,以期为牙本质敏感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课题组前期已对合肥市大学生牙本质敏感做过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合肥本地大学生运动员。研究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具体方法:选择范围是合肥市三所高校在校运动队员,要求2015年9月开学时为大一到大三的本科学生;抽样方式为整群随机抽样;抽样数量为600例运动员,其中男性548例,女性52例,比例悬殊,所以本次实验不考虑性别差异;研究对象选择为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且有牙本质敏感的人。最终有294例符合研究条件,再经完全随机分组法分组并进行试验。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加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调查问卷 仔细研究牙本质敏感相关文献[2-4],并遵守《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设计要求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含一般资料(被调查者的年领、性别、刷牙方式和次数等)和特殊内容(被调查者的运动习惯、运动后的饮用液体习惯、是否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以及饮用方式等)。在征得被调查同学同意后,由经过培训的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现场询问并记录问卷内容。
1.1.2临床检查 所有检查均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同一口腔医生完成。检查对象是600例接受问卷调查的运动员中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的人员。检查方法为冷空气喷吹法:即垂直牙表面在距离牙面1 cm处,吹气1 s,要求检查按照一定的顺序检查全口牙齿,检查气枪始终在(19±4)℃室温下工作,且保证每次工作的气压均为413.7 kPa。
1.2研究方法将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且有牙本质敏感的学生按完全随机法分为三组,其中:A组为不改变原饮用习惯,即对照组;B组为每次饮后用清水立即漱口;C组为饮用方式改为吸管饮用。本次研究检查共记录3次,分别为0、3、6个月。当有两颗或者更多敏感牙齿时选择敏感最严重的一颗记录,且要记录其磨耗情况(包括面和楔缺),尽量降低因不正确的刷牙方式和夜磨牙等行为导致的误差。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两组间的非参数检验,定量资料用百分率进行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问卷调查
2.1.1大学生运动员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习惯 接受问卷调查的共计600例,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的共计465例,而从不饮用的仅有21例,具体的碳酸饮料频率习惯见图1。
图1 大学生运动员碳酸饮料饮用频率习惯
2.1.2大学生运动员饮用碳酸饮料方式 每个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均不同,而表现在饮用碳酸饮料方面,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饮用方式和饮用后的卫生习惯来描述,饮用方式方面有91.1%的人选择直接饮用,只有2.2%的人会使用吸管。饮用后的卫生情况表明有近90%的人不刷牙不漱口。具体方式可见图2和图3。
图2 大学生运动员饮用碳酸饮料的方式
图3 大学生运动员饮用碳酸饮料后的卫生习惯
2.2临床检查对600例问卷学生中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的465例进一步行临床检查,确诊有305例为牙本质敏感,患病率高达65.6%,因最终实验干预饮用习惯,所以排除有用吸管或者有漱口习惯的人共11例,在实验观察的半年期间,有2例的观察牙齿分别因正畸拔除和外伤治疗而不符合实验条件最终排除,所以最终292例符合实验条件入选,其中A、B组各97例,C组98例。具体实验观察的结果见表1。对观察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3个月时,B组与A组比较,Z=-0.835,P=0.404;C组与A组比较,Z=-1.946,P=0.05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66,P=0.334),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35,P=0.000),牙本质敏感症状减轻或者消失人数明显高于A组,即改用吸管饮用碳酸饮料可以有效改善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人群的牙本质敏感情况。
3 讨论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离开父母的看护,自控力较差,Hamasha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牙齿酸蚀症的发生与饮用碳酸饮料有密切关系。牙本质敏感是一个常见的口腔临床症状,其发病年龄也在逐渐年轻化,Lutskaya等[5]的调查中有33%的牙本质敏感人群为25~34岁年龄组,Costa等[6]也提出35~49岁患牙本质敏感的概率要高于60岁以上的人群,加拿大牙本质敏感委员会在2003年的研究中也支持了牙本质敏感的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观点[7]。本课题组之前做的牙本质敏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为11.3%,且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的学生中有66.3%有过牙齿敏感情况[8]。运动后对水的摄入要求增强,所以为进一步了解碳酸饮料与牙本质敏感的关系,本调查选择大学生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牙本质敏感患病年龄的年轻化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有很大关系。我国居民近年来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酸性饮料饮用量增加,大学生运动员中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的占77.5%,甚至有6%的人会每天饮用。
表1 牙本质敏感292例干预饮用习惯后牙本质敏感程度比较/例(%)
食用酸性食物或者咀嚼酸性药物治疗胃病,均会引起牙齿酸蚀,导致牙本质敏感,这与Hellwig等[9]的研究相一致。王宽等[10]对河北省在校大学生饮用碳酸饮料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90.45%的在校大学生有饮用碳酸饮料的习惯,并且在运动后饮用的量和频率还有所提升。对青少年的研究中显示[1,11],牙齿酸蚀症和牙本质敏感的发生均与青少年的碳酸饮料和酸性食物的摄入有密切关联。孔莉等[8]的研究中指出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的学生中有66.3%的人曾出现了敏感状况,而在本研究中,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的学生中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高达65.6%,结论相一致,此患病率远高于合肥市大学生的牙本质敏感患病率[8]。本实验结果证明改用吸管饮用碳酸饮料6个月以后,牙本质敏感状况明显好转甚至消失,但是问卷调查显示465例有饮用碳酸饮料习惯的人中只有10例会使用吸管。改用吸管饮用以后,虽然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会使牙本质敏感情况的好转,但是其影响很小,主要还是影响了碳酸饮料和牙齿的直接接触,即降低了即刻酸蚀作用。而碳酸饮料浸泡的离体恒牙,釉质表层会出现松软、脱矿,较蒸馏水组釉质会变粗糙[12]。其他研究也证实了在碳酸饮料浸泡离体牙的前5 min即会导致釉质的硬度降低40.09%[4]。正因为碳酸饮料的即刻酸蚀作用,所以虽然我们干预了饮用碳酸饮料的行为习惯,即饮用后立即用清水漱口,但是对牙本质敏感的改善并没有明显帮助。当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即刻酸蚀作用,因为我们口腔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有大量的唾液也可以对残余的饮料进行缓冲,从而降低清水的缓冲作用。不过即刻酸蚀的存在,提醒我们若饮用碳酸饮料以后立即刷牙,则会更容易将软化的牙釉质破坏,所以我们并不建议饮用碳酸饮料以后立即刷牙。Mulic等[13]的研究结果显示,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面和上颌切牙的腭表面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影响,这也证明碳酸饮料对牙齿的酸蚀主要是在直接接触的牙面。Barac等[14]的体外研究也支持了酸蚀作用主要发生在饮料与牙齿直接接触的早期。
有关碳酸饮料导致牙齿脱矿的研究逐年得到重视,体内外研究也很多,在有关牙本质敏感的流行病学研究中也明确指出,碳酸饮料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之前有关碳酸饮料与牙本质敏感的研究中,一般是将离体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碳酸饮料对牙齿的酸蚀作用,Maupome等[15]有关研究中指出,只有实验条件无限接近口腔环境才更能代表实际作用。而本研究也是第一次通过干预饮用碳酸饮料的方式习惯来探讨不同饮用方式是否会对牙本质敏感造成影响,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对象的可控性较差,造成的研究结果有一定误差,为了尽量减小误差,我们实验小组成员对调查对象会进行每月至少1~2次的电话督促或者当面提醒。但是本研究结果也为大学生牙本质敏感的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