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和合理念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
2018-11-13文秦红
文 秦 红
区域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操作的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我园在课程实施中,从和合理念出发,根据课程整体实施规划,开展了园本课程——和合课程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对区域活动的功能定位、空间设置、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为幼儿自由自主的区域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一、构建多元包容的区域活动模式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有效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幼儿个体或小组的学习活动,承载了教学活动的任务,是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是自发的、开放的游戏活动。我们可以从和合理念出发,构建多元包容的区域活动模式。
(一)在区域功能的定位上追求“价值多元化”
和合理念注重以整体观与整合观的视角看待教育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不同教育要素之间彼此的联系和有机融合。我们认为,用和合的理念看待区域活动,对区域功能的价值定位不能单从区域活动本身来看,而是要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以及幼儿园整体课程设置联结在一起。不论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区域活动,还是以游戏为主的区域活动,它们对幼儿的发展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发展与课程实施的需要,在区域的规划中既设置了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活动区域,如秦淮河水净化试验区、“光影小屋”探究区等;也设置了鼓励幼儿自主创造、自由表现的活动区域,如:“中山东路”“月牙湖公园”等综合建构区,以及创意编织区、纸浆游戏区等;还安排了拓展幼儿生活经验的角色扮演区、烹饪区、种养区等,让幼儿在多样的活动区域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
(二)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多样包容”
有的区域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班级的主题活动,如:“好玩的皮影戏”主题活动中的“皮影工作室”“皮影小剧场”等区域活动,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究皮影的秘密,一起设计、制作皮影偶,表演皮影戏,使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经验得以拓展、迁移和运用;有的区域活动的内容来源于领域教学活动,如:美术区域中的“每周一新”活动,将每周美术教学后的欣赏作品呈现在区域中,幼儿可以继续进行拓展性的艺术创作活动;有的区域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随机的发现和兴趣,如:某班幼儿在散步时对菜园地里的蜗牛产生了兴趣,进而在班级区域中开展各类观察蜗牛、饲养蜗牛以及有关蜗牛的艺术表现活动等,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二、营造和谐开放的区域活动环境
和合理念认为,新经验、新认识的形成是一个融突而合的过程,就是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相互整合,形成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区域的环境设置、材料提供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我们积极营造和谐、开放而丰富的区域环境,鼓励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快乐游戏、大胆表征、自主探究。
(一)区域内部环境由物化趋于生态
和合课程中,我们将每个班级视为一个承载着幼儿生命成长的小型生态园,在这个小生态园中,每天都发生着生动、有趣的成长故事,而班级区域就是这个生态园中重要的生命成长空间。因此,我们在区域环境的规划中,将幼儿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主要体现在:区域环境设置不单单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环境创设也不再是教师独有的权力,而需要幼儿共同参与,从幼儿的需要出发,鼓励幼儿提出想法,支持幼儿动手实施;区域环境设置不仅关注空间大小,更关注幼儿在这样一个空间内是否感到舒适自在、心情愉悦,是否能保障幼儿进行个人的或与同伴共同感兴趣的活动;区域环境设置不仅关注材料是否有序,以及种类、数量的多少,更关注区域中的设施、材料能引发幼儿哪些思考和哪些行为,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活动等,使区域环境与幼儿的心理情绪、活动需要和认知经验之间形成一个有机融合、有序运行、和谐开放的生态环境。
(二)区域外部环境由疏离趋于共享
和合理念强调幼儿与环境之间、与物之间、与人之间的多重互动,从而促进幼儿自身与他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鼓励班级区域空间相互开放,使幼儿获得更广泛的资源与交往。例如,设置“班级视窗”,在幼儿园公共区域中为每个班级设置一个展示空间,通过幼儿作品、照片、实物等方式分享班级近期活动内容;设置特色场景,为有需要的班级提供公共空间展示班级区域特色活动,增加环境的交互作用。如中(二)班将班级“大熊猫乐园”活动区中一米多高的大熊猫“花花”和她的宝宝“移居”到了小门厅中,营造了一个“小小熊猫园”,并在地面上粘贴了大熊猫的脚印,其他班级的幼儿顺着大熊猫脚印,就能来到她的家——中(二)班的“大熊猫乐园”。以这样的方式邀请其他班级的幼儿共同参与“大熊猫乐园”的活动,一同探究大熊猫的秘密;设置共享游戏,利用公共空间设置多班合作的活动区域,促进幼儿间的合作交流,如:大班组将“南京的城门城墙”建构活动设置在公共区域中,三个大班的孩子分别用纸盒、积木、陶泥等不同的材料表现城门、城墙的造型结构,并通过模型、图片、作品等展现城门城墙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让全园的幼儿都有机会了解更多的信息,发现南京十三座城门的不同特色;开放班级室内区域,共享活动资源。如:大(一)班“皮影小舞台”表演区、“雨花茶社”游戏区等,中班的“海洋馆”“大话西游”剧场等,每周在特定的时间轮流开放,让更多的幼儿共享有趣的活动……透过和合理念的引导,我们将班级活动区域联结在一起,形成了资源共享、经验交融、情感传递的开放空间,为幼儿提供多通道体验、对话、探究与表现的机会。
三、探索同生共长的区域活动实施策略
区域活动的实施隐射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及自身的教育素养,因而教师教育策略的优化是提高区域活动质量的关键。我们秉承合作协同、同生共长的和合理念,初步探索了区域活动实施策略。
(一)建立合作协同的资源观,强化团队意识
区域活动需要丰富的物质、信息与人员资源,需要一个协同运作的团队支持。对于物质资源,除了设有幼儿园公共资源库,每个班级还设立了自己的资源库或资源箱,幼儿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材料。对于信息资源、人脉资源,更需要团队协同支持,如在种植饲养区的活动中,很多后勤保育人员贡献了自己的经验,并直接参与到幼儿种养活动的规划与指导中来。在生活区的烹饪活动中,也常常看到厨房人员和家长志愿者的身影。最重要的一点,各类资源是共享的、持续积累的,只要在园内网络共享空间上发布所需要的新资源信息,大家就给予回应,共同开发收集。由此,在合作协同的资源观引导下,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物流、信息流、人脉流,使得全园的资源得以流通。
(二)建立合生共创的进程观,制定弹性计划
班级区域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展开线索是依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区域活动计划是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师幼共同制定的,一旦幼儿兴趣转移,教师就会及时调整,寻找新的活动线索。如:在大班“小农庄”区域活动中,幼儿收获了各类果实和农作物,原本计划在生活区开展磨豆浆、捣玉米粉等简单的烹饪活动,实施一段时间后,幼儿提出了要自己制作山芋饼、酸豇豆等食品,于是调整计划后,征集了家长志愿者,提供了各类烹饪小工具,共同开发了近十个美食品种,区域活动后期,大班又开展了“小农庄品尝会”活动,邀请家长们和其他班级幼儿一同分享品尝劳动成果。弹性计划的实施使区域活动与幼儿之间形成了合生共创的密切关系,较好地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遵循同生共长的师幼观,注重柔性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工作伙伴,彼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共同合作。当幼儿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时,教师进行观察和纪录;当活动出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施以柔性指导。例如,在一次泥塑区域活动中,一名幼儿塑造翘尾巴的狮子,多次失败后取得了成功。教师始终关注,但没给予直接指导。集体小结时,教师用照片呈现了问题现场,请幼儿讲述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并利用照片纪录帮助幼儿梳理几次尝试的情况,请大家共同寻找“不让狮子的尾巴耷拉下来”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幼儿纷纷发表意见,教师用图示将这些方法记录到小黑板上,然后请该幼儿展示成功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方法。最后,教师引发全体幼儿思考,自己在泥塑中有没有遇到相似的困难,今天提出的好办法能否帮上忙,同时将讨论纪录和照片展示在泥塑区中,以方便其他幼儿在泥塑活动中迁移运用。
融入和合理念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我们将在实践过程中继续秉承和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整合和认知、情意与道德的整合。让幼儿在开放而有序、和谐而多元的区域活动中充分感知、大胆体验、自由表征,享受游戏的愉悦和探究的乐趣,促进幼儿真善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