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变形”记
——对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思考和实践

2018-11-13张佳苗

好家长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变形陪伴创设

文 张佳苗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狭义上来说,幼儿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一切可见的因素,如:空间布局、墙面设置、材料提供;心理环境包括心理氛围、人际关系(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活动和发展机会等。而从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的大环境。

随着“十三五”课题的展开,除了更新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关注学习品质外,学习环境也需要“变形”。如何创设让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怎样让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幼儿的学习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变”区域环境——让学习方式看得见

区域活动环境是幼儿进行课程游戏和自主游戏的载体,包括区域空间、场地设置、材料提供等,也包括隐性的师幼、同伴关系和学习氛围。在创设区域环境时,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促进其个性发展。教师作为儿童主动学习的支持者,应合理规划活动区,提供丰富的、在一定范围内能自由选择的、来自儿童经验与生活的普通、易操作的活动材料,为儿童的主动学习营造适宜的环境。

(一)空间布局的“隔”与“通”

空间安排作为环境创设的首要环节,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从改变教室布局入手,扩大幼儿游戏的空间。改变以往秧田式的桌椅摆放格局,灵活地用桌面、玩具柜、墙面等设置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格局,大大缩小了集体教学的空间。利用玩具柜作为区域之间的隔断,柜子的高矮搭配、摆放方法,根据区域需要安静、开放的特点进行隔断划分,从而创设出适宜的区域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是相对独立的,也是共通的。相互连通的区域能够鼓励幼儿深入探索和扩展他们的游戏,在不干扰他人的情况下,进入其他区域获得更多的游戏材料,增加游戏伙伴,提高游戏的情境性,让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互通能够带来更多的游戏可能。

(二)游戏材料的“投”与“收”

主动参与式的学习包括五个要素:材料、操作、选择、儿童语言和思维、来自成人的支持。幼儿是否对区域活动感兴趣,游戏是否能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的提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因此,教师要及时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1.材料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当幼儿对游戏材料感兴趣时,就能够积极介入并与之进行互动,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学习兴趣,坚持学习过程,创造学习可能。比如在微课程《小蝌蚪成长记》中,在美工区创设“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幼儿对简单的绘画游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提供了轻黏土、彩纸、颜料、蜡笔、纸杯等材料,通过自主选择材料,用线描、水粉、排水画、折纸、泥工等多种表现方式,激发幼儿持续操作的热情,使其创作出多样化的美工作品。

幼儿的发展是动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观察,不断更换、调整区域材料。

2.材料的层次性

区域材料的提供必须具备层次性。材料要能够实现不同水平的教育目标,要适合不同能力阶段的幼儿进行使用。在《小蝌蚪成长记》主题中,益智区创设了“益智拼盘——青蛙”的游戏,幼儿根据图示拼搭青蛙的外形。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有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无法掌握游戏规则,在数数、空间方位上有些偏差,以至于无法完成游戏任务,从而降低了游戏兴趣。因此,我们更改游戏图示,让表格和拼盘格子1:1重合,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将图示放在拼盘底部,按图示拼搭,降低游戏难度。再如,在美工区中提供半成品材料,供幼儿们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增加游戏难度,从而产生各种创造性活动,提高幼儿游戏的专注力。

3.材料的收归

材料摆放的位置、方式能够吸引幼儿关注、使用材料。主动学习环境有一项原则:儿童能够自己发现、利用和归还个人所需的材料。因此,我们按照功能划分区域,有助于幼儿及时获取材料。同时,在玩具柜、箩筐上贴上相应的标签,帮助幼儿在游戏结束之后放回原处。

(三)操作环境的“隐”与“现”

区域环境除了有显性的装饰价值之外,还包含了隐性的操作要求、游戏规则。在每个区角中,我们放置了区域规则图示和游戏的步骤图,通过环境的暗示,指导幼儿进入区域后知道玩什么、怎么玩、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也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当幼儿进入区域之后,会创造出一些作品,如:美工区中的图画作品、科学区中的实验作品,我们将这些游戏的痕迹都体现在区域环境中,通过这些展示与呈现,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进程。

二、“变”主题环境——让学习过程看得见

主题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除此之外,主题环境要根据幼儿的需要经常更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实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展现幼儿的学习过程。

(一)主题环境中的课程价值

主题环境的创设能体现近期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的生发、开展和延伸,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更新、变化来满足幼儿的发展。

主题墙能够展现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课程发展的方向,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主题墙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问题导向式、记录式、资料式等,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可利用主题墙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观察记录、表达创造。比如在微课程《小蝌蚪成长记》中,我们以时间轴为展现方式,从捞蝌蚪,到观察饲养、记录成长,再到送小蝌蚪回家,以时间点为线索,记录幼儿在课程进行中的重要时刻和探索过程。

(二)主题环境中的幼儿参与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将环境创设的参与权交给幼儿,创设与幼儿互动的墙面环境。主题环境是可参与的、可操作的。如主题《奇妙的信》,我们归纳出幼儿好奇的问题:“信上有什么?”“信从哪里来?”“信怎么写?”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一些探索,和幼儿一起布置环境。将探索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或通过实际体验获得的经验,利用一些图画、符号记录下来。幼儿经常会走到主题墙前看看又有哪些新变化,和同伴指一指哪张照片上有自己,说一说照片上的自己正在做什么,或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的记录表、作品等。

三、“变”家庭环境——让学习可以看得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环境的有效利用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学习可能。

(一)变“旁观者”为“陪伴者”

在家园共育中,大多数家长都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处于旁观的地位。改变传统家园的互动方式,可以帮助家长获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尽快从旁观者变为陪伴者。比如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及时向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目标和一些主要的活动,使每位家长了解班级正在开展的活动。在《小蝌蚪成长记》主题中,我们建议家长带着幼儿在春天一起走进田野,寻找小小的、黑黑的蝌蚪,通过观察建立前期经验,让家长在课程的开展中成为幼儿的陪伴者——陪伴游戏、陪伴观察、陪伴学习。

(二)变“陪伴者”为“参与者”

家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家长在课程开展中承担一定的任务,指导家长学会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幼儿,和幼儿共同完成亲子任务,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的角色从“陪伴”走向“参与”。比如在国学主题《大话西游》中,我们让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西游记》,寻找精彩片段,并指导幼儿尝试讲述。在故事比赛中,有很多平时比较腼腆的幼儿都能站上舞台,大胆讲述。我们将每一位幼儿讲故事的精彩瞬间录制成视频发送至微信群,并使用微信的投票功能,让家长和幼儿们共同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故事大王”。家长参与课程活动,可以提高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热情和合作能力,让幼儿的学习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

创设游戏化、课程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开发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让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多元互动、主动学习。

猜你喜欢

变形陪伴创设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创设未来
变形记
谈诗的变形
陪伴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的变形计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会变形的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