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两化”增“三效”,五步打造高校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2018-11-13陈森
陈森
四川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四川成都 610065
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从不同领域提供爱心奉献、助人服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者”,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向这支志愿服务队和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志愿服务专业化成为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将大学生这一有知识、素质高的志愿服务群体与社区服务联系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志愿服务的目标
社区志愿服务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为社区提供医疗咨询、家电维护、智能应用等帮助,实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政策咨询、社区商店、科技转产等模式,带动社区经济发展;通过扶老助困、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形式,创新社会治理;通过爱心家教、文艺晚会、体育竞技等活动,辐射优秀文化。
二、社区志愿服务的难点
当前我国自愿参与工作的志愿者与人们对志愿工作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志愿者的供给量远远不及志愿服务的需求量,同时也与别的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布局和功能定位、志愿服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志愿服务的社会公共政策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志愿者的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社区志愿者中,本土学历较高的以及各行各业有高等技术的人员依旧缺乏,导致日后志愿活动难以开展,尤其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使得志愿活动相对单一。(二)行政化结构较强:目前社区志愿者组织往往都是在街道、居委会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开展活动的,鲜有自发组织的民间志愿团体,这使得我国绝大多数社区志愿者组织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 (三)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较弱:志愿服务的理念的偏差导致人们对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同时,社区内动员力度不够、社区内常态化项目不够、社区内居民参与度非常低。而这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造成了社区内生志愿服务的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的特征是知识水平高、团队协作好、推广传承强。大学生群体依托自身所学知识与专业特长,在不同领域进行专业的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组织会对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和组织管理,并进行经验与资源上的传承,与某一社区、某一学校不因组织人员的改变而断掉联系,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容易形成长效机制。
三、高校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良好的志愿服务机制构建,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增强志愿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基本工作,高校要边实践、边研究,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能高效运转的管理模式。
“车轮式”服务模式,改善志愿服务“同质化”问题。传统大学生社区服务模式主要由学院与社区进行点对点的单向联系,一方面,学院难以找到契合自身专业的被服务人群,另一方面,社区难以找到契合自身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极大的成本流失,最终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而“车轮式服务”模式,通过校级枢纽,进行整体协调统筹,这样每个学院都可以将自身擅长的服务活动在许多社区循环开展,每个社区也都能接受到来自综合性大学内各个专业所擅长的专业化志愿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活动的精品化、多样化,极大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品牌化项目打造,避免志愿服务“形式化”现象。并通过校级统筹要求各个学院针对自身专业所长,孵化设计符合自身定位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在一次次的服务过程中,不断摸索雕琢,最终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形成百花齐放的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同时,通过打造出一系列品牌项目,增强志愿者积极性、参与度。
科学化探索,增强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发挥高校专业特长,边实践边研究,将实践所得信息,及时转化为理论成果,针对活动形式、服务对象、志愿者三个方面,纵向追踪,长期研究,助力志愿服务体系的科学化,形成高校特有的志愿服务常态模式。
菜单式服务,保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资源、服务内容以菜单的形式进行发布,各社区可通过查看服务菜单定制本社区所需要的服务,提高社区的主动参与度而不是传统的被动接收,利于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服务对象,从而提高大学生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形成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信息化建设,提升志愿服务的“高效性”。建立网络化志愿服务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可随时发布所需要的志愿者服务需求,便于大学生志愿者结合自身情况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运用科学的网络化地管理流程能够增强志愿活动的有序性,能够合理调配与使用志愿资源,能够有效避免志愿资源的浪费。运用互联网的优越性来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是提高志愿服务管理效率的保障。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有利于高校整合资源,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社区服务有利于大学生提早认识社会,树立服务他人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社区服务也直接与学生学习挂钩,为课堂知识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的机会,通过“学以致用”的知识整合、巩固,实现了大学生坚持学习书本和投身实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