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观的两种对立形式
——《路易十四时代》的思想基础
2018-11-13廉鹏辽宁大学
廉鹏 辽宁大学
整个西方完全可以文艺复兴为中心,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文明阶段。民主意识的发展伴随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形态,即自然制与意志一体制的对立,和形而上的信仰观与人本身性质的对立。前者可简述为民主与专制,后者则是宗教与人性。
文艺复兴结束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倾向,但宗教改革又带回了这种抽象的主观理智。圣巴托罗缪的屠杀使胡格诺教受到重创,三十年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法兰西帝王路易十四为稳定法兰西在欧洲取得的地位,开始了类似中国早期古代政治的体制。中国最先也认为君权神授,《尚书·康诰》载: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宅王命。”路易十四推行这种极权政治,正如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指出的那样:“君主成为已组织起来的社会的一个正义的保护者及和平的维持者。”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强权专制需要有能力的君主才能体现其进步性。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作为人的每个个体,都可能体现有个人意志,而这一意志对立或有别于他作为公民所具有的公意。韩非子极力压制这一自由主义思想,主张“奉法者强,则国强”,面对群臣贪佞,则提出“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路易十四充分运用了这一思想,在一种已不适宜强权的环境下运用强力,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民主”二字在西方近代和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民”字在中国古义是盲人奴隶,可以认为在经短暂的经验崇拜后,王权已由一种非自然的力量转化为一种由个体高级欲望产生的驱使力,大部分已被统治者剥夺了基本的肉身权利。而对于中西方共有的精神信仰即宗教,人又被剥夺了最重要的信由权但是实现民主观后,专制性的优秀又体现出来,因为一个没有基本约束力的社会是无法行使众意和公意的,骚乱和再专制是无法避免的,正如辜鸿铭在其《中国人的精神》中说的那样:“当欧洲各国的人民把他们的统治者,军人和外交官赶下台,正要亲手处理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之时,在这些问题处理之前,恐怕是每个国家都处于战乱纷争的处境中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卢梭的契约主义是一种空想的矛盾体系,因为它将整个人类群体的意志假定不同化,然后再虚构一个有特殊意志的强权人物开始协调,但这一假定人物既要有足够的强力使其他人民顺从,又不能具有君主的性质,因此这种契约力是不存在的。
之所以将西方史分为两个阶段,以文艺复兴为中心,是因为文艺复兴使人类的本质得到认同。宗教的产生要远早于政治性群体的组建,同时我们认为宗教信仰力要远远大于王权,路易十四将欧洲各国变为波旁王朝的附庸,但当他大力推行天主教,实行统一的教会时,欧洲各国便共同反抗,可见人民宁可在政治上被奴役,也不愿被剥夺思想上的自由。朋霍费尔将恩典分为廉价的恩典和高贵的恩典。他主张基督徒应该超越世俗,不应卷入尘世的生活。但这一思想正是基督教虚伪性体现,耶稣的呼唤使我们在顺从时得到高贵的恩典,我们不能忽视这种中保作用,但如爱默生所言,为什么上帝不直接启示人呢?我们可以发现,宗教在西方曾两度被利用过,一次是在古希腊时期,阿那哥萨克,戴阿哥拉斯的受迫害使我们认识到君主专制可以保护社会成员,而宗教专制的这种伪共和制带来的危害更加严重。另外一次则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对全球的侵略,如史蒂芬孙的《化身博士》一样,西方基督已带有双重人格,使我们认识到了基督教义的虚伪性。在这种非理性的存在下,宗教开始偏离自身的性质,它由一种人类的信仰成为一种强制手段,路易十四的政治压制了这种现象,路易十四侮辱了教皇,使教权受到了大的冲击。中世纪镶嵌壁画兴起,人民对宗教的 狂热达到了高潮,随着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人文在艺术上得到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兴起使人类逐渐意识到自我存在性,这时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如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艺术和鲁本斯这一超自然主义艺术。
拉纳提出:“宗教哲学似乎本质上的超时间,超历史的,因为它理应就是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接受这种宗教观,我们无法像普罗透斯那样预知未来。斯宾格勒所持的历史循环论将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静态的规则发展体,从表象含义上看他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几类基本规律,但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主观意识的发展进程从初始形态(人类起源)与社会物质形态相符,但由于其不受客观事件的影响,从而使两种存在方式发生分离,但在某一阶段开始作用于一特定时期时,便发生了与基本规律相悖的特殊存在,从而解释了为什么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能在特定的背景下与新生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观相协调。路易十四晚年财力枯竭,开始转化为以义和德作为核心统治力,将权力分散。整个人类历史的民主观是基于一种文明上的,假定人类文明停滞,则我们始终要过穴居生活,民主观便不可能存在,像斯塔夫利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文明的到来对人类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自然科学的进步必将促进宗教哲学的完善和发展,基要主义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基要主义试图将宗教完全独立化,甚至不考虑民主观的内在本质而将其视为一种后于宗教思想的心理欲求,但我们要理解民主概念是起始于社会群体出现的 ,只是作为客观实在体在早期阶段并被认识。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宗教被科学技术取代,这是另一种极端的观点。民主的相对独立性必然会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科学的发展满足了近代以前物质的需求从而使民主观得到一部分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然权利的需求停止,民主的对象会不断发生变化,说明了民主观的不可实现性。如果其全部实现,那么整个社会便会陷入绝对自由主义的混乱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力越发达,宗教便越发展,宗教在人类群居范围内不可能消失,民主观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实现。伏尔泰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要寻找一种精神,这位自然神论者将路易十四作为假想意志的依靠。路易十四在经过鼎盛时期带着遗憾而死,如叔本华说的那样:“环顾皆是敌人,争斗永无止息,他至死剑不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