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国家形象分析研究
——以“十九大”报告为例
2018-11-13管洁裴光钢
管洁 裴光钢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重视建构和优化国家形象,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消除误解,有力回击各类“中国威胁论”,可以向世界介绍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以及中国文化等各方面,可以有效保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利益。2017年10月18日成功召开的十九大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重大会议,它与党和国家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命运,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密不可分。习主席作的十九大报告内容清楚充实,深入浅出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进步与成就,也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了明确部署。报告中使用的众多隐喻,帮助构建传播了国家形象,同时也传达了中国的坚定决心和立场。
1 国家形象
反映在媒介和人们心理中,对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主观印象,即国家形象。它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其中既包含着对于国家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理性评价和感性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国家形象虽然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但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消极的国家形象,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往往使人愿意用更理解、更亲和、更接纳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
国家形象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言的表述,表达,依靠言语的塑造和建构。近年来,曾广,梁晓波等运用多模态隐喻分析了纪录片当中所塑造展现的国家形象,有学者也基于框架理论分析了国家形象纪录片中的建构主义(茹艳,兰晰:2017);邵颖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这一角度剖析国家形象构建的互文性;李竞把“中国梦”作为主题对国家形象建构进行研究。然而,基于概念隐喻的视角来分析十九大报告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却很少。鉴于此,本文将以习总书记所作十九大报告为研究对象,从概念隐喻视角下分析其中所使用的隐喻,以及在构建中国政治清明,经济进步,文化丰富,社会安稳,人民安居乐业,环境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中起的作用。
2 概念隐喻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的核心含义在于,它除了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人类认知的思维方式,它无所不在,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想中。隐喻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认知模式,它是用一种抽象概念来代替表达另一种具体概念。抽象概念被称为始源域,具体概念被称为目标域,而两者之间的关联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联系称之为映射。
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它已经从本身特有的认知功能扩展到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它不仅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讲话人的观点和思想,而且能为实现某些交际目标提供帮助。Chilton和Schaffner(1997: 221-222)特别关注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使用。他们指出:“隐喻不仅是修辞上的锦上添花,而且是形成和传递某些棘手问题的认知手段。就政治家而言,隐喻能使他们避免直接提及而伤及脸面。”
十九大报告是政治语篇的形式之一,通过对它的分析,其中所使用的隐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颜色隐喻
颜色隐喻是在某些语篇中,由于颜色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因此运用“颜色”等来表达相关抽象概念。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的政策向导,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绿色”是自然界常见的颜色,与大自然植物紧密相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下都代表着自然,积极,生态,健康等积极的正面含义。各国发展经济的同时,当下生态也在逐渐恶化,人们也更多地关注发展中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为此,我国提出了相关政策,如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绿色”被广泛使用到有关经济发展的领域中,用“绿色”一词来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这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如:“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绿色低碳”,“绿色技术”,“绿色金融”都表达了要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模式。通过此隐喻体现了我国保护环境,顺应自然规律,积极担负起保护生态的责任大国形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大国,中国并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式,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真正阐述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行不悖。
2.2 动物隐喻
人与动物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却一直持有历久而深刻的关系。人们发现动物的形象和一些本质的特征与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存在相似之处,于是人们将这些相似性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实现了不同概念间的转换,也就形成了动物隐喻。
(1)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如:“打虎”、“拍蝇”、“猎狐”是反腐败的热词,“虎”用来指那些位居高层的腐败官员,“蝇”指基层的贪腐官员,“狐”则是指逃到海外的贪污官员。此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党中央在惩处贪污腐败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底线和行政举措,不仅形象,而且深入人心。“打虎拍蝇猎狐行动”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廉政和反贪腐工作的重要措施,是中国治国理政大有可观的一步。用此隐喻,表明了中国是一个党风正派,政治清明,党政清廉的正义大国。
(2)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牛鼻子”用来指影响事件全局的关键因素或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用“牛鼻子”来映射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这一目标域。北京,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而非首都功能是指与四个中心并无关联的城市功能。要想解决北京周边的城市发展问题,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这些功能辐射发散到周边,才能促进北京和周边城市的全面协调共同发展。总书记用此隐喻表达了中国是一个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重视各区域全面协调发展的国家。
2.3 人体隐喻
人体隐喻是指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为喻体,来比拟其他物体。由于这些器官,部位担负不同的功能,所以它们所形成的比喻更是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特色。
(1)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2)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3)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主心骨”的原意指可以倚仗、作为或起核心作用的人或事物,是可以依靠的核心力量。“脊梁”是指全身骨骼的主干,用来比喻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或力量。将始源域主心骨映射成起核心作用的中国共产党,用脊梁映射共产党。建党96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始终保持初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用此隐喻表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始终不会动摇党的领导,因为它历经了历史的检验,是人民不变的选择。习主席建构了一个有支撑,不畏艰险的强大中国形象。
(4)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血和肉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示例中的“血肉联系”指党和群众的密切关联,用此比喻表明了群众是党的基础。人所共知,我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总书记用此阐明了中国想要取得发展必须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到随时倾听民声和民意,回应人民的期待,构建了中国亲民、爱民、为民的民主国家形象,并不是外媒所诬陷的一党专制独裁。
2.4 金属隐喻
金属隐喻是指用金属所拥有的典型特点来隐晦地表达日常生活中相关抽象概念。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金”和“银”都是贵金属,用来制造器物、装饰品等。人们曾用来铸造金币,将它们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被隐喻为金钱,钱财。将“金山银山”这一始源域映射为金钱这一目标域。习主席运用此隐喻表明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发展经济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同样,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环境的保护提供物质基础。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持久的,所以必须不断创新经济的发展方式,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加强国际间的绿色合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此隐喻,构建了重视人与自然融洽相处,有担当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形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
铁是炼钢的主要原料,可以被用作材料制造器具,设施和装饰品。将铁隐喻为共产党。习总书记运用该隐喻表明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严格党的作风,秉持从严治党,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增加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诸多考验。通过此种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严格要求,积极上进的善于自省的大国形象。
2.5 植物隐喻
植物隐喻是指通过使用“植物”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来认知和理解抽象的概念。
(1)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国家的进步与56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息息相关。将石榴籽这个始源域来映射各个民族这个目标域。民族团结一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民族的同心协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推进祖国发展的进程,同样祖国的发展收获也有益于各族人民。通过此隐喻,习主席构建了一个民族众志成城,社会安稳祥和的中国形象,抨击了外国媒体所塑造的激荡,不安的中国形象。
(2)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作为始源域来表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这一目标域。各个民族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多样的丰富文化,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此种表达方式,塑造了中国是一个有丰富文化,包罗万象的东方大国,同样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繁荣,是一个重视创新文化发展方式,顺应先进潮流的大国。
2.6 数学隐喻
数学隐喻是指使用数学中的相关含义来解释某些相关抽象概念。
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基因”属于外来词,是生物学领域用词,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它主要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身所携带的遗传内容,以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它的变化通常会导致生物性征发生根本变化。用基因始源域来映射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它就像基因一样,决定着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作风。所以“人民军队的性质永远不能变,老红军的传统也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远不能改”。要让共产党,军队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不然就可能存在变质的危险。通过此隐喻,习主席表达了在不忘本,不忘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军队建设的新情况和新实践,不断创新发扬优良传统,实现和时代的对接,不断散发新魅力,为实现强军目标作出更大贡献。他塑造了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强军大国形象。
2.7 建筑隐喻
大量的“建筑”隐喻也存在于政治语篇当中,而且经常习惯使用“桥梁”表达抽象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也不例外。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桥梁”一般是指在江河湖海之上所架设的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现在,“桥梁”越来越普遍地被用来隐喻地表达朋友之间的友谊,交流和合作,如桥梁一般坚固。把群团组织和群众之间的交流映射成桥梁。群众的声音和向心力一向是共产党最为重视的,而基层组织是党和群众之间重要传声筒,他们代表着民意和群众的利益。党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执政本领,联系群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该隐喻,习主席塑造了一个善于倾听民声,为民谋利,凝聚民心的民主大国形象。
3 结语
本文通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以习近平主席所作十九大报告为研究语料,分析归纳了其中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并分析了隐喻背后所构建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习总书记的报告中主要塑造了中国政治清廉,经济发展,为民服务,立足群众,文化繁荣的民主创新,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形象,打击了外媒塑造的专治、动荡、威胁的中国形象。希望本文能为研究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新的视角,能更好地理解报告中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