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政治语言的现实针对性特征

2018-11-13王楠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3期
关键词:针对性文献形式

王楠

(山东职业学院基础部(思政部),山东济南 250104)

文献研究、文本解读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由于这两大理论成果的经典著作——党的重要会议决议和领导人的著述卷帙浩繁,而且是以不同于生活语言、学术语言的另外的一种语言类型——政治语言进行表述的,因此,把握政治语言的特征对于准确理解这些文献的思想内涵十分必要。房宁指出,政治语言具有弹性、惯性等特征。本文认为,政治语言的首要特征是现实针对性,并将对这一特征的相关问题作出初步探讨。

1 政治语言的现实针对性特征的内涵、产生根源

政治语言的现实针对性特征,是指党政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在进行政治沟通时,总是围绕着尚未解决的现实政治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表述,因而使语言的意义呈现出特定的指向性。

由于政治语言只是政治沟通的手段,它必然要服从政治活动本身的功能要求。因此,政治语言的现实针对性的特征,根源于政治活动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观出发,致力于实际地变革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表现出强烈的变革世界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正因为如此,作为政治沟通载体的政治语言也就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特征。“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反之,必然会产生毛泽东所批评的党八股文风。

2 政治语言的现实针对性特征表现为多个文献层次

从文献层次上看,政治语言的针对性表现在不同的文献层次上。下面将引述文献原文作为例证。

2.1 表现在特定词语的使用上

例如,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针对陆定一主张不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草案)中使用“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词语的发言,邓小平当场明确地说:“管什么这里用过、那里用过,无关重要,现实政治要求我们在决议里写这个。我主张用。”邓小平之所以坚持使用这一词语,是与当时部分地区发生学潮、亟需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现实政治紧密相关的。

2.2 表现在一篇文献的具体段落中

例如,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既是邓小平对自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已有观点的重申,更是对国内当时将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标志的“左”倾思潮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选择争论的针对性回应。

2.3 表现在一篇文献中

例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正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有极少数人正在散布怀疑或反对这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而党内也有个别同志不但不承认这种思潮的危险,甚至直接间接地加以某种程度的支持”而发表的。

2.4 表现在一部完整的著作中

例如,1993年7月7日,邓小平在审阅拟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几篇文稿整理稿时指出:这本书有针对性,教育人民,现在正用得着。由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本书针对的是以破除“左”倾思想束缚、解放思想为动力加快我国发展的国内形势。

2.5 表现在完整的思想体系中

例如,邓小平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针对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长期存在的理论困惑和曲折实践历程。

3 政治语言的现实针对性特征表现为明示和暗示

从语言的明确程度上看,政治语言的针对性表现为明示和暗示两种形式。

所谓明示形式,就是以直白、明确的语言表达对某一现实政治问题的态度,其常见的表达形式是“不要(类似词汇还有“反对”“禁止”“防止”等)××”,语言的意义等同于文字的字面含义。与之相对,暗示形式就是以正面说理的语言来表达对某一现实政治问题的态度,其常见的表达形式是“要(类似词汇还有“坚持”“支持”“鼓励”等)××”,语言的意义是文字的字面含义的引申和联想,因而显得模糊、笼统。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尚未解决的现实政治问题,政治语言不一定要同时使用明示和暗示形式,而是会有所选择。下面将举例分析:

3.1 同时使用明示和暗示形式

例如,习近平指出,“我们讲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看全面工作水平,就是说要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去发展,而不要违背规律蛮干”。这里的两个“不要”就是明示形式,两个“要”就是暗示形式。这一论述针对的是我国现行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中“唯GDP”倾向。

此外,“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党的作风建设要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也同时采用了明示和暗示形式。

3.2 单独使用明示或暗示形式

我们不妨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邓小平使用的政治语言作为分析对象。自“两个凡是”观点在1977年2月7日公开提出,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批驳“两个凡是”观点。这一过程中,他灵活地使用了明示和暗示这两种形式。我们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为基本文本来源,辅之以《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来进行分析。

采用明示形式的政治语言有两处,这两处都对“两个凡是”进行了点名批评:第一次是1977年5月24日在与王震、邓力群谈话;第二次是1978年9月16日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谈话。

在其他场合都采用了暗示形式的政治语言,也就是用“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等语言从正面进行阐述说理或者批评思想僵化问题,而未对“两个凡是”进行点名批评。

3.3 明示形式和暗示形式的影响因素

以下三点因素影响了对明示、暗示形式的选择:

(1)维护党内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目的:中共注意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认为“在党内斗争中,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就是说,党政领导机关及领导人既要通过政治语言传递信息、纠正错误、解决问题,又要注意维护党内团结,这就要求政治语言在表达时必然注意“分寸”。基于这一目的,政治语言较多地使用暗示形式。

(2)区分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与正式场合相比,非正式场合中的人员之间更为亲密、信赖,这种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使政治语言较多地使用明示形式。例如,邓小平在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点名批评“两个凡是”思想,而邓小平与他们有很好的信任关系。

(3)区分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现实政治问题越严重、越紧迫,就更偏好使用明示形式。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1978年5月11日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后引发理论争论、遭到指责与压制,这就需要邓小平等领导人予以明确支持。

猜你喜欢

针对性文献形式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