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8-11-13李继凯
◆ 李继凯
作家的诞生与成长是值得从多学科角度加以关注的,事实上也是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作家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关联性研究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需要开展相关的个案性强的细化研究,在别致新颖的宏观研究方面也需要加强。
众所周知,作家们在其一生的自我完善及自我实现过程中与各种类型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发生了种种关联。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建构中的复杂历史阶段,现当代社会的教育机制对作家的作用愈加明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中国有了所谓“现代教育”以来,作家们大多都与这类现代“新式”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种不解之缘的深微和玄机确实值得跨学科的探究。既往我们对相关的具体情形习惯于从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中加以叙述,这类传记性质的观照和表达固然很有必要,但确实也还需要更为自觉地深入研究,需要从教育视角对作家与教育的关联进行专题研究,其中自然包括对作家与文学教育的聚焦和凝视,这无疑是深化相关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这里所选的选题大小不等的五篇论文,或宏观或微观都各有立意,其中尤其突出了著名作家与学校教育的专题考察,各篇作者都颇费斟酌,使其论文具有了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专栏文章的一个重点是研究当代著名作家如莫言、贾平凹、郭沫若与高校的关系,尤其以莫言、贾平凹的综合研究,显示出了专论的分量和价值。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研究他的文学历程包括成长历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宗刚的论文对莫言与教育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展开了追问: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莫言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对其成长为作家有无作用?我们对这种作用又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莫言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及其文学创作之路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借鉴意义?他对这些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回答,且自觉地从文学教育的角度对莫言成长为作家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这对我们从宏观维度认识文学教育的内在规律,更好地引领文学教育的展开,具有较大的意义。冯毓璇、李继凯合作的论文,集中探讨了贾平凹与高校的关系。贾平凹其实也是一位具有世界性的杰出作家,近些年来研究他及其作品的学者很多,但集中探讨他和高校的多重关联的学术成果还很少见。事实上,贾平凹的成长历程、文艺创作、教育实践以及有关贾平凹的研究等,与作为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包括文学教育)“基地”的高校有着相当深切的缘分。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与研究贾平凹,显然不能忽略他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探讨贾平凹与高校之间的诸多联系及其作品中涉及的高校、贾平凹对高校中的文学专业建设和文学教育的贡献等,可以更好地了解贾平凹与高校的深缘,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同时也能丰富和完善有关他的研究,不仅能为拓展贾平凹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资料,而且可以引发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及相关思考。冯超从几首相关诗歌入手,对一生都在呼吁并参与创造“科学春天”的郭沫若进行了个案性考察,尤其着重对其“科大情结”进行了较为独到的分析。一个诗人或文人对科学技术教育如此热衷并做出开创性贡献,确实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
专栏其他两篇文章都带有宏观考察的意味。庞琦昕的论文肯定了被人忽视的西北联大的教育史地位,尤其着力发掘了西北联大在文学教育方面的一些历史贡献。就文学教育来说,西北联大国文系汇聚了黎锦熙、许寿裳、于赓虞、曹靖华等学者文人,他们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顺应时代,敢于变革,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收获。翟二猛的论文,认为现代中国文学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前教育机制”,并对此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深入分析。该文指出:现代中国文学教育既是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想象的副产品,也是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试验场。倘若这一研究忽视了文学教育与同时期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的复杂关系,其对现代中国文学教育的认识就是不真实、不客观的。
总之,对于文学与教育的关联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下去,微观或宏观的相关研究都应该得到大力提倡。为此,这里刊载的多篇新探性质的论文也便有了增砖添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