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018-11-1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意指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艺术更是如此。人类的实践活动成就了艺术的发展。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识……艺术需要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才能提炼成精华。纵观中外艺术发展史,杰出的艺术成就都产生于广泛的实践。纸上谈兵,只能是昙花一现。
上海话剧经历了百年风雨,一路走来,有起有落:抗战时期,上海话剧与时事、时势空前结合,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上世纪80年代,是上海话剧复兴与探索的十年,上海话剧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与思想解放同步,与时代发展同步,反思与探索成为上海话剧最鲜明的时代特征;90年代,在“话剧危机”的大势下,上海小剧场话剧异军突起,民营院团的加入,推动了文艺院团的改革;在致力于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当下,上海话剧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一团一策”,让差异化的艺术探索和分众市场有了良性成长的土壤。上海越剧院摸索着将越剧这一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之美的独特剧种,与现代都市文化形成新的共振。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剧院如同城市的客厅。在城市剧场的实践中,我们曾过于追求华丽的外表,对于剧场的管理与经营却缺乏理性思考。如何重新布局上海演艺场馆资源,加强城市竞争力,繁荣艺术演出市场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不断国际化、观念化的同时,一些艺术家始终在尝试 “在地化”的创作与实践。在地性艺术是一种不能脱离具体存在环境的艺术,能为在地居民所“使用”,能连接某一具体地点的历史与现实。“在地性”牺牲了艺术创作的相对自由和对“艺术作品自身”的绝对重视。在地性艺术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参与在地性艺术创造的艺术家,要成为在地生活圈中的一员,深入了解社区生活,从而获得创作灵感。
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发源地,上海是中国唯一在20世纪没有中断过现代主义的城市。1949-1978年的现代主义,上海一枝独秀。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也是从上海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地下”抽象艺术中拉开序幕的。如今,上海的双年展,对于上海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展示平台,它打造了上海当代艺术的品牌效应,增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凝聚力。
上海虽非滑稽戏的发源地,却是滑稽戏的发祥地。因为上海,滑稽戏从现代城市的商业文明和市民文化中获得滋养,从而完成现代化转型并取得飞跃式发展。娱乐地、“白相”地展示扭曲的性格、怪诞的言行及荒唐的事件,并予以尖锐的讽刺和嘲弄、善意的戏谑和开解,是当代滑稽戏在未来实践中必须突破的方向。
实践出真知,做人、做事,都需要积累。我们只有从不同角度多观察、多实践,只有在艺术的道路上努力耕耘,才能达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