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沫若年谱长编》的编撰与出版

2018-11-13

郭沫若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年谱生平郭沫若

蔡 震

(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纪念馆,北京 100009)

《郭沫若年谱长编》全五卷(近240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实际见书则是在2018年1月。这距离我将定稿后的书稿交付出版社,已经过去三年了。之所以用了几年时间出版,除了必须的出版流程,出版社看好这个出版项目,于是以其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获得成功,所以延宕了印制出版的时间。

相比于出版,《郭沫若年谱长编》的编撰,花费了更为漫长的时间,可以说十年磨一剑,也可以看作好事多磨。“长编”于2002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为院A类重大课题。立项时的名称作《郭沫若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因为当时重视纯研究性课题,有些轻忽文献史料的整理,如果以年谱类项目立项,是不可能成为重大课题的。所以,以研究课题的名义立项,而将编撰一部《郭沫若年谱长编》作为课题成果形式。课题主持人林甘泉、蔡震。课题组成员有:谢保成、王世民、秦川、魏红珊、黄淳浩、赵凯、翟清福、杨志清、李晓红、钟作英、赵笑洁、梁雪松、郭平英,李斌在后期加入。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开始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郭沫若在诸多文化领域的活动均有建树,是现代文学史、学术史、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或代表性意义的人物。他的创作著述活动、政治经历、社会活动、人际往来,又多涉现代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所以,《郭沫若年谱长编》的编撰主旨,就是依据到目前为止可以收集到的所有有关郭沫若的文献史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历史资料,经整理、考订、研究,以年谱的形式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客观地记述郭沫若的生平活动,包括他的人生道路、思想历程、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国务活动、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郭沫若年谱长编》的编撰原则是:谱主的生平活动,一律入谱。郭沫若已经发表、出版的文章、著述(包括讲话、书信、日记、题词、译著),以及用外文撰写发表,或是被译成外文的作品,一律入谱。经发掘整理出的郭沫若的佚文(包括书信、讲话、题词),一律入谱。谱文内容的撰写,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对于现有关于郭沫若生平的记述文字以及相关史料,要在确认其真实、准确的原则下使用,需要重新考订者,以考订的结果入谱。注意吸收、参考近年来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经过比较研究,编写入谱。谱文力求史料性、学术性、传记性相统一。

谱文的编写,一事一记,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日期不详者,或记为旬,或记为本月;无月可据者,或记某某月间,或记为季,或记为本年。谱文正文记本事,对于郭沫若的史事、行迹、作品等作完整、客观的陈述,文字力求简洁明了。本事需作说明,或需引述材料者,另拟文字记述。

郭沫若的作品著译,以单篇文章写作时间入谱,有文献资料记载写作情况的,以创作过程入谱,著译写作时间不详者,以初次发表时间入谱。同时,谱文对于初次发表的情况,之后收入谱主编订的专集、《沫若文集》的情况,或收录其他“丛书”、“文库”本的情况,以及收入《郭沫若全集》的情况,做完整的记述。

文学创作和学术著述是郭沫若生平最重要的活动及成就之所在,故记入谱文的文学作品、学术著述,均作简介或内容摘要。代表作,介绍主要观点,并引录原文重要段落。依据及引录的文本,为最初发表或出版的文本,后有文字改动、增删者,另作记述说明。未入集的文章、作品、演讲、讲话、书信、日记,以及佚文、档案文献等,尽量引录原文,以示其原始文献的信息。首次出版的郭沫若著译专集单行本,以初版本出版时间入谱,并记录相关的版本信息,对于版本变化(篇目、篇题、文字的增删改动)的情况,以及收入《沫若文集》、《郭沫若全集》的情况亦予记录。首次译成外文出版的郭沫若作品(包括国内翻译出版、海外翻译出版两种情况)、作品集,均以出版时间入谱,并记录译者、出版社、所据中文版本等情况。

郭沫若的人生旅程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脉动与进程密切相关,在他的创作活动、学术文化活动、政治经历中,有许多史事直接关联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郭沫若年谱长编》的谱文,于本事之外作必要的背景资料叙述。对于一年之内发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记入该年度本事叙述前。

在郭沫若生平史迹中有一些问题、史实存在不同的记述、认知,其中也包括郭沫若自己为之所作的回忆、记录。《郭沫若年谱长编》依考订所得入谱,对于不同的记述、认知,除可证其为误说者,另于谱文正文之外列为参考,或作一说。

我们在编撰过程中坚持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重视文献史料的完备性和可靠性。整理考订文献史料,“无征不信”、“孤证不立”。对于史实的把握、解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使用文献史料,尽量保持其原貌,以期客观地描述历史。

《郭沫若年谱长编》从课题启动,到结项(以“优秀”结项),用了近九年的时间。期间申请过一次延期。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首先,课题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文献史料的发掘、整理、考订。这是因为,尽管早已有了不少郭沫若的“年谱”、“传记”、“评传”等出版物,但是我们对于谱主生平活动的许多方面及其人生经历的一些时间段,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叙述都还未能做到。所以需要广泛查考有关谱主生平活动各个方面的原始资料,做最初始的文献史料整理。同时,对于已经沿用、在用的历史资料,逐一进行重新校勘,核实查考,辨析真伪,厘正疏漏,补充遗缺,以订正史实、史事叙述中的失实、失误。

其次,作为一个集体项目,课题组十几个人分属五个单位,且大都还各有工作主业,在用于做课题的时间和进度上协调起来很不易。同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史料的收集、整理、使用,谱文条目的确定,文字的撰写等)的协调一致也很不容易。仅撰稿会就开了不下十次,不免有事倍功半之慨。

《郭沫若年谱长编》既称“长编”,便也在“长”字上下了功夫,如司马光所谓:“宁失于繁,无失于略”。长编之长,一是有关谱主历史信息的全,不厌其琐细,有闻必录。二是谱文的详,对于所记之事要叙述周详。谱文的正文尽量简洁,在正文之外可以做相关背景资料的叙述。对于谱主的作品、文章著述、书信等,都做内容的简介,于集外佚文的部分,尽量更多的引述原文资料,以为阅读者提供更丰富的历史信息。三是对于每一条谱文所依据的文献史料,均于文末注明出处。这是绝大多数年谱类著述所不为者。

任何一部年谱或年谱长编,都是根据各种文献史料及相关的资料编纂而成,谱文的撰写,尤其是记述史实、史事的谱文本身,往往并不是原始文献资料的呈现。这些史料和相关资料必然要被节略、被择取、被编纂处理。据此写成的谱文只保有最基本的历史信息,而且其中还会包含编撰者处理史料时选择、判断的主观性。对于阅读者,尤其是研究者而言,他们如果需要对谱主某一活动或著述的情况进一步做深入的阅读了解和研判,当然会以我们提供的索引去找寻完整的资料信息。这其实也是体现一部“年谱长编”学术价值的一个点。

这部“年谱长编”记述了谱主的一生,但落笔“年谱长编”的时候,却怎么也未想到林甘泉先生与翟清福、杨志清先生会伴着编撰这一部记“史”的书,走完了他们人生史迹的最后一段旅程。他们为此所做的一切,都留在了“长编”的字里行间。藉写这篇小文之际,对于三位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从学术的角度而言,《郭沫若年谱长编》是一个需要不断补充、修改的课题,因为郭沫若生平文献史料的发掘、整理,始终都会处在一个进行时态中。事实上,在《郭沫若年谱长编》定稿并交付出版之后,就陆续有一些关于郭沫若的文献史料被发掘、整理出来,特别是正在编纂进行中的《郭沫若全集补编》,辑录了许多新的文献资料,所以,在适当的时候,为这部“长编”再做“补编”或是进行补充修订,就是应有的续作。

猜你喜欢

年谱生平郭沫若
王骥德家世、生平与著述新探——以晚明穆光胤《玄对楼巳集》为中心
当代作家年谱编纂刍议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成果,成长
赠方瑶
曾巩生平
山茶花
年谱编撰、史料拓展与新文学研究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