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中发现关注绿色环保之美
——读张长先生散文新作《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

2018-11-13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11期
关键词:翠湖春城青瓦

箫 寒

翻开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一篇篇文字朴实简洁的散文,强烈地吸引着读者,一边阅读,一边就自然地跟随作者,走进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世界,从西双版纳的竹楼,到大理云龙漕涧的青瓦房,再到春城昆明山水相连的城市公园翠湖,都是作者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个不同的地方,无论从欣赏美丽的风景或体验民风民俗的角度来说,都各有各的特点。然而,作者却在字里行间串起一个永恒的主题——绿色与环保。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是发现绿色世界之美和对环保问题的忧思录。

张长先生是我省著名的白族老作家,出生在大理云龙县不知名小镇漕涧的一间白族青瓦房里,1956年毕业于昆明医士学校后,分配到西双版纳乡村卫生所当医生。西双版纳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风俗,激励作者拿起了手中的笔,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有数百万字的散文、诗歌、小说发表出版,而春城昆明则是作者成为专业作家后长期定居的地方。三个地方都是作者长期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对作者的创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几十年来,张长先生正是用他独特的眼光,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发现自然之美。在本书《春城说菌》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一个作家最大的乐趣就是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生活在群众中,也食人间烟火,也为油盐柴米的事操心,忧众人之所忧,乐众人之所乐。”在《野藤》一文中这样说:“要学会自己去发现美,那才是有着个人印记的,不可取代的。其独特的感觉因而也就无法比拟。”毋庸讳言,正是作者的这种贴近生活接近地气的创作态度,使其作品具有个人印记和独特的魅力。

同是描写西双版纳的作品,与早期截然不同的是,过去的大都以描绘赞美纯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为主,而在本书中的篇章中,除了对西双版纳美丽风光的回忆描写之外,还多了一层对人类环境恶化的忧思。本书开篇的第一篇散文《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作者通过亲身的经历和渊博的学识,运用文学的手法,把气象学上的雾和霾作了详细而生动的区分与描写,霾“是肮脏的生命杀手”,而“雾有时虽给交通带来不便,但总体是一种好的气象。”在接下来的《近乎无限透明的绿色——西双版纳的回忆》《版纳往事》《不死绿》等篇章中,虽然作者不断深情地回忆版纳的美好自然环境,但同时也对包括西双版纳在内的城市乡村发生的环境变化忧虑。作者感叹到:“野象谷今天之所以还有雾,是因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到了景洪,雾气没有了。”一则关于景洪的人工造雾的新闻,不能不引起作者担忧,“景洪竟成了连雾都需要人工制造的城市了!不由得想起到20世纪50~60年代就在景洪市中心的街道上朦胧的晓雾中人们赶早街的情景,那如诗、如画、如梦幻的场面使我至今难忘。”看到西双版纳仅存的雾和绿茵,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且给予我吧。让我用它包一包绿带回去,给那焦灼和污染的城市。”

本书第二部分《青瓦》,主要以作者回忆童年时代家乡的经历为主,但大量的篇幅描写的还是大自然赐予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环境的描写。作者在《漕涧记》中写道:“皆因流入太平洋的澜沧江和流入印度洋的怒江,两洋季风沿两江峡谷北上,就在漕涧一带与青藏高原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形成了凉爽而湿润的气候。丽日蓝天下,风起云涌时,一朵朵白云跑得快,变得快,像影视里的特技画面。”而在《胖了小路,瘦了山溪》一文中,作者对童年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一是崎岖的小路;一是湍急的山溪。”“花甲之年脑子里常会出现儿时那些色彩缤纷的记忆:雪峰、森林、杜鹃、小溪、蜻蜓和‘星星屎’。”然而当作者晚年重返家乡之时,“纤细、柔弱的小路发‘胖’了。”“东山的森林没有了,西山的杜鹃没有了,看不见皑皑的雪峰,也听不到布谷鸟的叫声了。”那雪峰流下的“小溪倒是在,只是好像病了,瘦了,漂着白沫的水淌得有气无力。”面对家乡生存环境的变化,作者也只有“陡然地觉得忧伤。”

《春城故事》在本书中的篇章较多,而其中又数家门口的翠湖着墨最多。从翠湖形成公园的历史到如今喧嚣与静谧的现状,在作者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作者在本书的几篇散文中,多次提到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其中有一篇《昆明的雨》直接就与汪先生同题,同样是在写昆明的雨,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对汪文所描写纯净昆明雨的怀念之情,也写出了今天的不同:“以往昆明雨季的天空白是白,蓝是蓝,每片蓝天和每朵白云界线很清楚。便是乌云,也是有模有样的。”而“若在远郊的山顶上看昆明,灰蒙蒙一片,这种高碳烟尘凝成的小颗粒和雨水搅和在一起,落下来的会是纯净水吗?”翠湖公园从过去城外一片沼泽的菜海子演变成公园,几十年的工夫,翠湖水干涸了,河流田野不见,变成了城中心的街心花园,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翠湖水其实从盘龙江引进来的水。作者在《今日昆明人》一文中,不得不发出感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观楼远眺滇池,在西山远眺昆明市区都是澄明一片。”而现在“大多数日子里都是灰蒙蒙的,似雾似霾,再见不到‘水绿天青不起尘’的昆明往昔。”作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生活在昆明,以普通人的眼光观察昆明,不能不对城市环境的变化一次又一次地担忧,体现出的是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作家往往应旅游风景区邀请,领取巨额润笔稿费,为其撰写广告式的游记软文,而张长先生却在一篇《新桃花源记》中,对获得50年经营权的老板提出了“污水怎么处理”的严厉质问。如若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桃花源记》作者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当然,在张长先生的这本近作散文中,还有许多怀古的游记,还有两篇用古文体写成的碑记,用心的作者还专门收入了两篇感受高雅音乐的散文。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边寨—城市—历史,还有音乐,两两对照,从自然、社会、人文的反差中,但愿读者能找到阅读的兴趣。”

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好书!

猜你喜欢

翠湖春城青瓦
翠湖心影
青瓦
溪 源
昆明的翠湖公园
青瓦上的乡愁
一封特殊的表扬信
落在院墙上的白幕
美丽的鸣翠湖
你是我的家
咱俩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