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研究

2018-11-12李克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融入策略历史教学传统文化

李克军

摘要: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基于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需求、培养中学生理想人格的需要和建立文化自信的需要。歷史教学中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包含家国观念的培养、道德伦理的认知、理想人格的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包括史论互证法、情景教学法、经典导入法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策略;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A-0114-03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1]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所孕育的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2017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让中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2]因此,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让中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需求

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特定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以及经济模式逐步积累而构建的,其所包含的历史痕迹是后人无法复制或重构的,因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是保证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石。自古以来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形态,其中也蕴藏着民族文化的代代传承。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课堂可以更为直接地帮助学生拉近历史与文化的距离,更生动地接触传统渊源。

文化创新大多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经过历代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将其孕育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行为处事方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以及以孝为先的道德文化都已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中[3]。而文化创新目的在于寻找和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流的新思想,这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仁爱、敬诚、信义、廉耻等价值观正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价值观相结合,更有利于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学生作为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有义务、有责任肩负传承历史遗产的任务,发扬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培养中学生理想人格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人自主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也是三观塑造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在一定层面上提升了教育的高度。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纵贯古今、包罗万象,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当今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包含各种文化元素。由于辨识能力不强,少部分中学生道德感下降、信仰迷失、盲目追随潮流文化,甚至对传统文化有着误解和排斥心理。因此中学阶段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长知识、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促发展,进而培养更为理想的人格。

(三)建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就当今时代发展现状来说,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众多外来文化的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有些中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判断和辨别意识较弱,盲目追随外来流行文化,甚至尊其为主流文化,进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例如近年来日韩文化一度受到追捧,哈日、哈韩族众多,欧美的“圣诞节”“万圣夜”等洋节盛行一时,中国传统的中秋、端午等节日往往不受重视。因此,必须对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及其精神内涵,无论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是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是毛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独有的历史精髓。加强对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他们建立文化自信,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理想。

二、历史教学中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探究

中学生历史课本纵贯古今,各有侧重,其中潜藏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和吸收,教师有意识地归纳总结并加以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一)家国观念的培养

家国观念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社会形态中就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与今天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有大家,后小家”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中许多伟大的人物都认为要先国而后家,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二)道德伦理的认知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道德伦理的确立是重要原因。尽管法律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底线,但平常生活中有很多方面是需要靠人们自身的道德素质来规范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以礼治国”,讲究行为要遵从礼仪道德。战国时期,楚国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却在国主的倡导下人人重礼,而后西汉的“独尊儒术”更将“仁、礼”发展到了极致。以《三字经》《诗经》《礼》《义》为代表的关于礼的著作更是亘古流传,至今仍是众多家长为孩子挑选的必读书目。为了下一代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植教育必须提上日程。

(三)理想人格的建立

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一个人即使有再远大的理想抱负也都得从自己做起,从修身养性、格物致知做起。当今社会,人们有更高的、更多的追求,而追求的途径,由个人的素质和人格决定。中学阶段是人生黄金的学习奋斗时代,但有些中学生却迷失了自我,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只能随大流。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中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学习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为了正心,正心得以修身,修身便是实现人生理想的素质阶梯。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一)史論互证法

历史教学应有足够的史实依据作为教学后盾,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精神渗透的同时,要注重史实引导和例证,让学生更好地去感悟。如:学富五车,不只是一个形容人知识渊博的成语。《庄子·天下》篇提到:“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战国人惠施所学藏书可装五车。古人如此艰苦的学习环境仍能如此,今日之子又怎能不努力呢?再如“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其法家的改革思想在今天依然有一些借鉴价值,但商鞅本人却争议颇多。《史记·商君列传》认为“商君天资刻薄而少恩”,《战国策》则认为“商君使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两则不同的史料,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其人,进而更好地理解那次伟大的历史变革。

(二)情景教学法

资源共享、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教师有充足的资源和设备可供运用。例如,中学历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一主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在技术方面的伟大历史成就,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艺术表演的视频。视频精彩而生动地再现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四大发明到文房四宝,从孔子三千弟子的朗声吟诵到国粹京剧的惊鸿一瞥,从“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到“春江花月夜”的温婉动人……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彩演绎。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往往比从书本上所得更为直观和震撼,印象更为深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经典导入法

清末大思想家龚自珍认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经典是历史的精粹,能够历经洗礼而依然动人,钱穆先生就十分推崇经典人物和经典书籍,认为“孔子,青年之楷模;《论语》,青年之宝典也。此吾先民精血之所贯注,吾国家民族文化之所托命”[4]。因此经典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传统文化渗入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如楚汉相争时期“霸王别姬”的凄美,春秋战国时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大唐盛世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这些文化经典历经千百年仍能吸引后世之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导入这些文化经典,吸引学生关注相关传统文化,加深他们的印象。

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学校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既是对祖国的下一代负责,更是对民族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4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100.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7.

[3]赵加军.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畅想[J].中学教学参考, 2017(19).

[4]钱穆.文化与教育[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11.

[5]张岱年.谈谈中国传统文化[EB/OL].http://www.people.com.cn/ GB/wenhua/22226/33175/33178/2469386.html.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融入策略历史教学传统文化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理念的融入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