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变革中创新教育实施的博弈分析

2018-11-12田雪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博弈论创新教育困境

田雪

摘要:从博弈论视角看,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各理性参与人均依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权衡、选择策略组合,使学校创新教育改革这一多阶段可观察博弈逐渐陷入劣势纳什均衡的困境。想要化解这一困境,就必须自上而下地建立合理的博弈机制,自下而上地践行高效的组织策略,全方位构建实现完美子博弈的创新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创新教育;博弈论;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A-0007-04

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创新教育备受教育界关注,但是从“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标准来看,目前我国的创新教育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吴康宁曾贴切地用儿童搭积木过程中一“推”一“搭”两种行为论证了儿童创新天性的存在[1]。既然儿童是具有创新天性的,为何送入学校的熔炉中经过一番“磨炼”,培养出的学生反而“丢失”了原有的创新才能呢?笔者将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学校变革过程中创新教育的这一“怪现象”,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创新教育面临的博弈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理论。博弈论最早的研究者是古诺(Cournot),但由于其关于垄断定价和生产的论文被视为特例,博弈论研究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在1944年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最早引入了通用博弈论思想。后来,约翰·纳什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丰富和拓展了博弈论,使之成为许多经济问题分析的起点。目前,博弈论已经在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战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博弈论的基本前提假设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理性参与者仅使用对其对手策略进行最优反应的那些策略。

在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每个理性的参与者——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必定会在对他者所选的策略组合做出理性思考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组合。因此,学校推行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实质就是各理性参与人进行博弈的过程。

(一)博弈过程:一个渐失动力的多阶段可观察行为博弈

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是复杂的、长期的,从理论到实践,每一环节,各理性参与人都面临着如何做出策略选择。假设将学校推行创新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分别用0,1,2,3,…,k表示,那么,一个多阶段可观察行为博弈就意味着:(1)所有参与人在阶段k选择其行动时,都知道他们在以前所有阶段0,1,2,3,…,k-1所采取的行动;(2)所有参与人在k阶段都是同时行动的[2]。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作为创新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各理性参与人,在变革进行的k阶段都会依据k-1阶段的观察结果同时做出本阶段的策略选择。各理性参与人,也即学校创新教育实施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所做出的策略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多阶段可观察行为博弈。虽然在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初期,不乏积极响应的理性参与人,但在缺乏与之相配合的合理的博弈机制的情形下,不少理性参与人投身创新教育的热情就会消减。在随后的每一变革阶段做出策略选择之前,由于各理性参与人都会参考上一阶段对手们已做出的策略选择,加之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抑或从众心理的影响,使本应该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动力的各理性参与人最终选择了悄悄退出,导致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改革的动力不足。这样经过逐阶段的博弈、逐阶段的丧失动力,使创新教育的实施最终归于令人失望的“无疾而终”。

(二)博弈趋势:一个逐渐形成劣势的纳什均衡的博弈

纳什在其博弈论论文中提到:“均衡点就是n个参与人的一组策略选择,在其他人的策略选择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通过改变策略来使其期望支付得到改善。”[3]既然,推行创新教育的过程是各理性参与人进行的一场多阶段可观察行为博弈,那么在博弈的每一个阶段,各理性参与人都会通过观察上一阶段其他参与人采取的行动而选择本阶段的策略,并且这一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即形成一個纳什均衡。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困境并非单纯静态的“囚徒困境”,而是从一个无限接近优势的纳什均衡经过多阶段可观察行为博弈之后,形成一个劣势的纳什均衡的动态过程。(见表1)

由以上支付矩阵可知,甲、乙两个理性参与人经过观察,选择的策略(实施创新教育或拒绝实施创新教育)并不存在哪个有明显优势或哪个有明显劣势。若甲、乙两个理性参与人都选择实施创新教育,则学校创新教育改革会顺利完成,甲、乙两个理性参与人均获得变革所带来的新收益,此为一个纳什均衡。若甲、乙两个理性参与人都选择拒绝实施创新教育,则改革阻力重重,以失败告终。但甲、乙两个理性参与人依然可以维持原有利益的效用总和不变,对各方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结果”,此为另一个纳什均衡。显而易见,在学校变革中,若各理性参与人都选择实施创新教育将会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无疑这是一个优势的纳什均衡;若各理性参与人都选择拒绝实施创新教育,虽然大家的原有利益总和不变,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很难燃起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教育的目标也无法达成,因此这是一个劣势的纳什均衡。理想的状态是,创新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行,形成一个各方都能够分享改革新成果的优势的纳什均衡。然而,常见的事实却是:各理性参与人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生怕自己在创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有所损失,最终使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陷入劣势的纳什均衡之中。

二、化解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对策

(一)自上而下:建立合理的博弈机制

在学校推行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之所以存在拥护者和反对者,归根到底是因为推行变革就意味着打破各博弈方原有的利益格局,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倘若在推行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各博弈方不但失去原有利益并且还得不到新的“好处”的话,很难想象创新教育能够在学校顺利实施。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地方的政府、校长、教师对学生们备受应试教育的摧残感到无奈,却又乐此不疲地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考试竞赛,原因何在?就在于这些人是应试教育的获利者。学校保持较高的升学率不但成为校长获得晋级、名誉等利益的重要因素,也是政府官员做出政绩的体现;班级的考试成绩影响到教师的奖金、职称、地位等利益。“他们(校长和教师——引者注)对培养目标中涉及的能力、素养以及由此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并不是排斥的,只是在他们眼里,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他们觉得是与高考的现实相冲突的。”[4]高考指挥棒之所以这么厉害,就是因为现有制度早已把应试教育与获利群体的利益牢牢地系在一起。于是,成绩、升学率又成为获利群体在又一轮利益分配的拼杀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杯羹”的筹码。若不改进现有的利益分配制度,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创新教育无从谈起。

要化解这种博弈困境,就必须改变博弈机制或者说是游戏规则。各理性参与人都知道实施创新教育终将会获益,但却都为了眼前的自身利益而选择拒绝实施创新教育。唯有构建一种新的博弈机制,将博弈中的各理性参与人利益的获得与是否积极实施创新教育联系起来,使校长和教师的名誉、晋升、奖金、地位等利益的获得不再取决于应试教育中的分数和升学率,而是取决于是否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只有这样,学校创新教育改革才不会陷于劣势的纳什均衡的漩涡。

(二)自下而上:践行高效的组织策略

所谓社会动员,就是广义的社会影响,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发动。指人们在某些经常、持久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其态度、价值观与期望值变化发展的过程[5]。有效地动员各理性参与人,使其做出积极支持创新教育的选择,也是化解博弈困境的途径之一,这其中又包括以优势人群带动劣势人群和动员每一个理性参与人都成为变革的主体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优势人群带动劣势人群,扩大创新教育实施的积极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相对而言的优势人群和劣势人群(如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校长与教师、名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等)存在着地位及与之相关的利益获取差异[6]。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优势人群当然是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改革尝试之中,而劣势人群则更多地表现出观望、消极等待、犹豫不决等态度。劣势人群往往会在做出选择之前观察优势人群已做出的选择,通过对优势人群选择结果的考量和自身利益的权衡,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因此,优势人群做出的策略组合能否对劣势人群起到示范效应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创新教育改革这一多阶段博弈的过程中,通过优势人群的示范,可以逐阶段带领劣势人群做出不断趋向优势的纳什均衡的策略选择。

另一方面,动员每一个理性参与人都成为变革的主体。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将意味着培养出那些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周围的机构的有成效的个人[7]。人人都可以成为推动变革向前的动力,个体的力量同样是不可小觑的。在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果每一个理性参与人都是积极的、有成效的个体,那么就一定会形成一股变革的内部驱动力量,不断推进变革向好的方向发展,即形成优势的纳什均衡。

(三)全方位出击:构建创新教育共同体,实现完美子博弈

由于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是一个多阶段可观察行为博弈,所以每一阶段都会开始一个新的适当的子博弈。子博弈的完美要求是:对于策略组合的限制从每一阶段的k开始对每一历史hk都能得到一个纳什均衡 [8]。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完美子博弈的纳什均衡,就必须构建一个由政府、学校、师生、家长、社会共同组成的真正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特征体现于这一主张中: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9]。可见,真正的共同体对于我们认识现实中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之中,各理性参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又是实现完美子博弈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要素。

一方面,各理性参与人在推行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之前彼此进行良好的沟通,将之前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转化成完全信息博弈,即在整個博弈过程中,各理性参与人所选择的策略组合是公开的,是众所周知的。政府、学校、师生、家长各自对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立场、态度,以及对创新教育改革的切身收益和预期回报进行沟通,畅所欲言。这样就避免了在每一个子博弈结束后,各理性参与人只能通过观察子博弈结果来选择只对自身有利的策略的劣势纳什均衡。

另一方面,学校创新教育改革中的各理性参与人还应当加强合作,把原本的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合作博弈。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应当切实加强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使学校创新教育改革从计划到实行的每一个步骤都以各理性参与人的相互合作作为前提,实现整个共同体利益的共享,使得学校创新教育改革走出现有困境,走上一条良性动态的、渐行渐好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吴康宁.重新发现教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12.

[2][8]弗登博格,梯若尔.博弈论[M].黄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58.84.

[3]约翰·纳什.纳什博弈论论文集[C].张良桥,王晓刚,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5:15.

[4]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280.

[5]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0(2):22-28.

[6]吴康宁.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125.

[7]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3.

[9]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88.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博弈论创新教育困境
PBL教学法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初探
跟踪导练(一)
博弈论下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产量规划模型
博弈论下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产量规划模型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山陕商人合作分析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山陕商人合作分析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