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自然观下的本草真知

2018-11-12苏梦殊

醒狮国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本草纲目李时珍本草

苏梦殊

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传承了数千年,不是一个业外人能够写明白的。唯一明白的是,在数千年的中医精诚护佑下,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欣欣向荣。纵然某些特殊时期,西医体系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但千年光阴,中医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骨血,以一个特别的形式存世。

人类是自然万物之长,与别的生命并无不同,也是依附自然而存在。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意在觅食,无意中发现了植物对人的非凡助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厚蕴,在世世代代中华民族智慧的积累下,中医学说上观星辰日月季候流转,下观百草菁华飞禽走兽……将大自然的运道深研进生命医学,从此深弘精微的中医学与时俱存。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到了16世纪,李时珍历经数十年著作修订的《本草纲目》,为汉医历史又树立了一座巍巍高峰。

中医学的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天道、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简单的解剖学。最经典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影响了后世的医家,其中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说,运气说等,均是根据人类对宇宙万物,自然生命的认识而得出来的。人类从自然中走出来,与自然生生相依。李时珍既为医学世家,且医术高明,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临床实践均有丰富的蕴藏。

李时珍家族世代为医,祖父、父兄均远近闻名,他参加过科举,中过秀才,文采不凡,但考场不顺,进而弃儒从医。由于医术高明,被举荐到太医院。当时的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信服道医,太医院迎合而沉迷炼丹,正统中医学不可能得到赏识和重用。一年之中,李时珍饱览大内珍贵医学典籍和药材,继而辞职。在数十年行医以及在太医院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归乡之后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有记载称: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对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既有继承亦有发展,他第一次把“五行”之“水”放在最前面,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土是万物之母:“首以水火,次之为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是《本草纲目》分类体系的总纲,也是李时珍用“五行”描绘的自然结构,万物生灵的总图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老子说:水利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是李时珍超脱当时虚无的炼丹风气的坚实基础。

古人对自然的理解,通过他们对五行的解析,可以窥见。李时珍继承了前人的五行学说,也对其形态、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五行”说的内容。比如他认为“水”有上下之异,“火”的形态有十二种,至于“木”行,由于生长地有“山谷原隰”的不同,其形质、坚脆、良毒更呈无限的多样性。这些见识,均需“行万里路”游历四方,方能从自然中找回中医学的自然之道,从自然的变幻中,精确辨别济世的良药。一个当时民间的普通医生,没有任何国家政府的援助,三十年坚持做一件当时看似平凡,实则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奔波劳碌,从不懈怠。

李时珍对自然的认识令后人叹为观止,他认为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他以自然“古今六合,无穷变化”,连石头都是会变化的。他把古医学的阴阳说、五行说和气化说融为一体,提出“气化论”:天地之造化无穷,人物之变化也无穷;贾谊赋所谓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此亦言变化皆由于一气也。肤学之士,岂可持一偶之见,而概指古今六合无穷变化之事物为迂怪耶?”这是气化论的总纲。万物“禀气”而生,诸气“交感”,进而变化万千。

恢弘的大自然觀,朴素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奠定了《本草纲目》的思想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中,李时珍在古人“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窥天地之奥”就是认识、掌握、运用自然规律,人才能达到造化自然,否则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这个理念深深根植于李时珍毕生从事的医药学实践中。对今天的我们也深有启示。

公元1596年,李时珍已逝,其次子李建元呈折子给明神宗,他写道:臣故父李时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臣父时珍,幼多赢疾,长成钝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考古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雠;历岁七旬,功始成就。

其间艰苦,先生甘之若饴,其间困顿,先生置若罔闻。无法想象修订一本《本草》有多难,李建元聊聊数句,是李时珍父子、师徒的三十功名尘与土:“今增新药,凡三百七十四种,类析旧本,分为一十六部。虽非集成,实亦粗备。有数名或散见各部,总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设医院,重设医学,沛仁心仁术于九有之中;世宗肃皇帝既刻《医方选要》,又刻《卫生易简》,蔼仁政仁声于率土之远。”李时珍的医学成就,其实远远不止于此。《本草纲目》成书后既闻名世界,寻常百姓亦有耳闻。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李时珍对中医学痴迷,有悬壶济世之心;毕生心血,诸多不易;本草勘误仔细,辨别精准,利国利民,功莫大焉。这是学术上的成就,知不达不做深究。

从平常人的角度,先生以“气化论”这样的大自然观为思想基础,三十年数次入山采药辨药,融入自然,理解自然,懂得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实践真知。药材的道地,是中医存世的根本。中医学对大自然的亲近、依赖与尊重,是任何学科均不及的。著作三十年,修订十年,《本草纲目》最终得以刊印,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在之后的几百年来,数次付梓,世界一流的自然学家、科学家等均有借鉴启示,赞誉其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东方药学圣典”。

猜你喜欢

本草纲目李时珍本草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解码李时珍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秒变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