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方法

2018-11-12欧阳炼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建模反思

欧阳炼

[摘 要] 数学建模素养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之一。数学建模活动体现出全面的数学能力。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是提高学生应用素质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提升高中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兴趣与意识;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的训练,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打下基础;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形成数学建模的能力;通过反思和运用,完善学生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数学阅读;合作学习;反思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得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具有以下实践意义:1.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运用能力;2.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从各个方面接收到的信息就是高中数学很难,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对数学建模没有兴趣。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笔者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来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样就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这些有一定的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从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高中,并且,学生宿舍没有配备洗衣房,这样,学生每天都需要自己洗衣服。从这个生活实际出发,在研究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笔者就引入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

假设大家在洗衣服的时候,衣服已经用了洗涤剂,并搓揉得很充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衣服上的洗涤剂冲洗干净。首先我们把衣服拧一拧,把脏水拧掉,当然不可能拧干,拧后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公斤。如果我们还有20公斤清水用来漂洗,最多只能漂洗两次,问题是要怎样漂洗才能将衣服洗得更干净?

学生一拿到这个问题,马上就议论纷纷:

学生甲:肯定是分两次洗得干净,可以漂洗两次。

学生乙:那可不一定,水的总量是20公斤,是固定的。

学生丁:我自己洗衣服都是漂洗次数越多越干净,应该是分两次洗会更干净,每次用10公斤的水来漂洗就可以了。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非解决这个问题不可。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很快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兴趣,愿意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数学建模的兴趣和意识。

二、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的训练

数学阅读能力就是学生阅读、领会和理解数学材料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制约各因素的条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准确地在情境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进行转化,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打下基础。

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特殊情况研究法。先解决一个很简单的特殊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制约各因素的条件,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解决学生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时,笔者在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之后再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1.如果洗一次,把衣服放进20公斤的水里面,那么连同衣服上那1公斤的水,一共有多少公斤的水?拧干后,衣服还有1公斤的水,污物残留量和原来残留量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分两次洗,第一次用5公斤水,污物残留量是原来量的多少比值?再用15公斤的水,污物残留量是原来量的多少比值?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这两个问题,就能得到结论:一为 [121],二为 [16×116=196]。这事实上就是学生完成对这个问题的数学阅读,搞清楚问题中各个因素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清题中重要的关系,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将题中具体的数量关系理清,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最后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或者数字语言,建立数学模型。

三、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学生描述和交换他们的数学思维。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尽力解释和论证自己的模型,倾听并理解他人的模型,形成新的模型。

例如在解决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时,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

同学甲:同样分两次洗,也可以每次使用10公斤水,每次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10+1=111],两次漂洗后,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11×111=1121]。相比较把水分成分成5公斤和15公斤的水洗两次残留[196]要更少。我觉得应该是把水平均分来洗效果最好。

同学乙:有没有同学算到比[1121]还小的数?

同学丙:虽然我们都没有算到比[1121]还小的数,但是数有无穷多个的,我们怎么保证其他所有情况都比[1121]大呢?我觉得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函数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再一次陷入了思考和讨论中。

同学丁:将这桶水分成两部分,设其中一部分是[x],则另一部分是[20-x],其中[x<20]。两次漂洗后,污物残留量是[f(x)]=[1(x+1)(20-x+1)],这时只需要求[f(x)]的最小值就可以了。但是这个函数的最小值应该怎么求呢?

同学甲:这个问题可转换为求[g(x)=(x+1)(20-x+1),x<20]的最大值来解决啊。我们可以令[g(x)=(x+1)(20-x+1)=-(x-10)2+121],这是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它的图象,我们可以知道当[x=10]时,[g(x)]有最大值121,即[f(x)]有最小值[1121]。所以,把水桶里的水平分两次来洗,洗涤效果最好。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数学思维的碰撞,经历了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方法,形成了数学建模的能力。

四、通过反思和运用完善学生的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反思包括对问题表征的反思、对策略选择的反思、对模式识别的反思、对推理过程的反思。及时进行反思,系统归纳、总结经验可以完善数学建模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解決学生怎样漂洗才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这个问题后,让学生反思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

1.模型分析:认真阅读问题的背景,对问题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特殊情况的研究,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2.模型建立: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

3.模型运用:通过数学知识来解答这个数学模型,并对问题进行现实意义的解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反思和运用,对数学模型的认识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在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杰杰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数学建模反思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山有路“读”为径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