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综述

2018-11-12赵嘉葳黄旭升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

赵嘉葳 黄旭升

摘 要 基于2000年以来研究人员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理实一体化三个维度进行资料梳理,并尝试在得出三个分结论后找出中职学校会计类课程教学在研究广度、研究深度和研究人员三个层面具有的特点,以引导研究人员的后续研究。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4-0042-04

一、引论

多年来,会计类专业课程一直是各地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最多课程大类之一;在社会培训市场上,会计类培训也是社会第三方培训机构开设最集中的培训之一。本文中所指的会计类专业课程,是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目录中划定的专业代码为120100和120200的“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两个专业。前者包括的专业方向有“企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税务代理以及会计电算化”①。本文试图将自2000年以来在這些专业(方向)领域内的研究放在三个维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理实一体化下进行梳理,形成研究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引领。

多年来,该领域有众多研究人员就此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以知网为搜索平台,笔者对本文研究对象历年来研究成果进行了遍历。以“会计”和“教学”为主题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共40121条相关研究成果。2000年来的研究成果数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见图1。缩小范围,以“会计”“教学”和“中职”为主题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共6598条相关研究成果。2000年来的研究成果数量同样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见图2。再次限定为“会计教学”加“中等职业教育”,则共108篇;“会计教学”加“中等职业学校”,则共374篇。

在对上述两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后,图1中数据显示2006年和2015年是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前者见证了发表数量“会计”+“教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数量突破1000,后者见证了突破3500;图2中数据也显示2006年和2015年是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前者见证了“会计”+“教学”+“中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数量突破100,后者见证了发表数量大幅突破700。时间节点前后的发表数量均呈现相较于其他跨年度的更大幅度的增长。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有两个历史事件是值得关注的。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众多的研究及事实证明,正是在这样两份文件的推进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世纪后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以此为出发点,上述两个时间节点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图3和图4分别将图1和图2数据重新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以呈现不同时间段里的年均发表数量变化情况。

二、理论教学研究综述

所谓理论教学,是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将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教学,即以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诸如会计基础、财经法规等)为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本文中同时也将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进行的理论提炼成果作为理论教学范畴进行归纳。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便可以发现,它同样具有三大阶段:输入阶段、加工阶段和输出阶段。以此为出发点,分别从教学过程的输入端、中间过程和输出端对三大类教学过程进行梳理。

(一)从教学过程的输入端看

中职会计课与其他课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各种因素均是在研究学习效果时应给予首先和重点关注的。针对此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有代表的是李有桃[1]。作者指出,传统中职会计教学存在所学与需求脱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和实践训练缺乏等四个问题,再加上学生本身基础不好,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达不到最优化状态。基于此,作者提出从明确职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激发学习动力、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加强实训教学等五个方面解决问题。但作者在其文章中指出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带有天然的“中职会计课”的特点,也没有针对“中职会计课”的要求,只是在其详细阐述中结合了本领域的特点。

(二)从教学过程的中间过程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教学对象以特定的教学模式施以特定的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以期达到在中间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业收获,并在过程评价中获取较为客观的结果。显然,这是对输入端的一个展开和具体实施,也包括对诸如此类因素的再组合再运用而形成的各种做法。首先,就教学模式与方法而言,为数较多的研究者以此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较多的成果。其中以王镇龙等[2]与李杰[3]为代表。王镇龙指出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中职会计教学的基本现状,提出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行为导向教学。李杰则指出当前中职财会专业教学存在三个问题:学科本位思想贯穿始终导致课程教学目标脱离生产实践、传统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导致课程教学效益低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模式导致课程改革很难落到实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指出应搭建“做学教合一”平台,重构教学内容并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及考核评价方法。

其次,就教学改革及其他的因素组合而言,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所谓的其他因素组合,指的是将包括教学内容、方法等因素在内的教学过程因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的操作实践,比如精品课建设。以张立波[4]为典型代表。作者首先指出了中职会计教育存在的沉疴——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原有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方法与学习状况脱节、学业评价与行业标准脱节。其后,介绍了所在学校的四轮改革:改造老专业,培养复合人才;革新学业考核和评价制度;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项目课程;开展有效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最后,作者给出了所在学校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六项成果:确立“素质为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校企融合共育人才机制,实现“教学做工”一体;构建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整合教学法”;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依托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一体化系列教材,解决中职会计专业教材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的问题。寇恩华[5]则集中关注了中职会计专业精品课建设理念、平台、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问题。

(三)从教学过程的输出端看

经过对教学对象的打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始终是教学过程的最佳归宿。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实现向来都是需要众多因素参与的。针对这个主题的研究成果,以王恩莹[6]为代表。作者在论证了提高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后,给出了四项提高的建议——创设轻松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善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综观整体情况,在中职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中间过程的成果相对最多;二是输入端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于学生个体之外的教学组成要素;三是输出端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三、实践性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中实践性教学包含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两个概念,是以会计课程的实践操作(如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为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将此二类归为一体,是因为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两类教学具有较多的相同属性,比如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等。

(一)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

实际操作中,实践教学有两种形式:实习与实训。实习教学,是以谋求工作为直接前提的结业性更强、强调终结性评价的教学过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玉波[7]。作者主要是针对实习教学的输出端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以提高模拟实习效果:适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选择合适的模拟实习资料、加强模拟实习过程的有效控制,同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加大实操课程的频率和强度、充实实习指导教师资源、扩展学生直观的生活经历。诸如此类研究成果指向实习教学的组成因素(影响因素)层面,是在既有间接经验基础上的浅层次的再加工。实训教学,是以验证理论教学成果为前提的区别于结业性教学过程的过程性教学过程。高延宏[8]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必要性、制定原则及实施途径与渠道进行了探讨,认为会计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相互协调,才能使实训教学发挥最大效能。

微观层面的实践技能及其模块化研究显然也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刘祥瑞[9]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模块化教学,提出了中职会计专业技能模块化教学实践中的五项结合: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特点结合;专业知识教学与自主探究学习结合;校内专业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结合;模块化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教师培训与人才引进结合。此类实践教学研究注重了研究层次的深入以及模块化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甚至十分注重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交流与再组合。

(二)关于专业教学的研究

从已有文献资料看,研究成果集中于极少数几个点,诸如“职业能力”。然而,目前此类研究成果趋于表层化,较为深入地揭示规律的相对较少。其中,刘家如[10]提出,应完善教学模式以实现有效课堂,打造社会课堂实现社会评价来作为有效补充,以此彰显课内专业教学中教师及学校对规律的掌握。

综观整体,虽然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成果明显多于理论教学,但是其研究成果在整体质量上主要体现为:研究成果偏于单一,过多地集中于实践教学而忽视专业教学;倾向于在表层进行经验的简单归纳总结。但同时也发现,已有研究者开始将视野着重于前沿的理论成果,并对其付诸实践的实施情况进行理论研究。

四、“理实一体化”研究综述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中职会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同样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是,在微观层面,不再有如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那样的可以明确廓清界限的“结合”性的研究,而是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在现有理论教学研究或实践(专业)教学为主的研究中或多或少地融有另一种研究成分,形成结合部分;另一种即经典的以二者结合为主要内容的研究。

第一种形式以周平[11]和丘建伟[12]为例。周平在其文中論及课程结构的衔接时给出了“‘3+4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框架”,并同时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论及中职与本科衔接的接口课程时,指出“通过制定‘接口课程标准,采取加大课时量、实施教考分离等措施,培养学生从事所有职业都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丘建伟在其文中论及教材整合步骤时,指出“这种环境与情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显然,作者在得出理论层面的结论或高度凝练的模型的过程中,大量地采用了实操手段和间接经验,实现了理实结合。第二种形式以苏井源[13]为代表。作者在其文中将理实结合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详细列述了5个教学方法以及5项相应的实施保障条件。

从研究成果看,第一种形式明显多于第二种形式。考虑到两个原因:一是中职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在实操层面运用的区域、层次均较处于相对弱势;二是从事此类研究的研究者们因为身份(更多的是中职学校教师)而进行后者形式研究的意愿明显弱于前者——这种情况的存在具有现实性。

总体而言,针对中职会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体现出三个特点。从广度上看,研究对象及内容较为集中;从深度上看,更多停留于具象层面;从研究人员看,中职学校本专业的研究者相对较多。

参考文献

[1]李有桃.激活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基础会计课的教学效果[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1):63-65.

[2]王镇龙,王辉.刍议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J].职业教育,2013(12):21-24.

[3]李杰.基于“做学教合一”的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7(18):36-38.

[4]张立波.“素质为先、能力本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93-99.

[5]寇恩华,周运国.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64-265.

[6]王恩莹.对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性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103-106.

[7]李玉波.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模拟实习效果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2):86-87.

[8]高延宏,彭广林.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框架[J].职业教育,2013(2):25-27.

[9]刘祥瑞.中职会计专业技能模块化教学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1):126-128.

[10]刘家如.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的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探究[J].亚太教育,2015(32):83.

[11]周平,林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3+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J].教育与职业,2018(4):86-91.

[12]丘建伟.基于工作任务的企业财务会计项目教学教材的整合[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6):101-103.

[13]苏井源,李颖.中职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279-280.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