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民族地区“新农保”参保影响因素及效果评价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018-11-12吴凌霄龚新蜀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农保人均收入新农

吴凌霄 龚新蜀 岳 会

(①②新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 ③山东管理学院新兴业态发展研究所 山东济南 250357)

引言

由于受历史因素、地缘因素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直较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自2009年以来在西部开始逐步推广实施,但“新农保”的水平相对较低。中国西部是典型的多民族区域,新疆、西藏、宁夏、广西4个省份少数民族较多,少数民族人口平均约占总人口的50%以上①由《新疆统计年鉴》(2017年)、《西藏统计年鉴》(2017年)、《宁夏统计年鉴》(2017年)、《广西统计年鉴》(2017年)中“人口及民族结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具有西部民族省份的典型特性与共性。相关数据也显示,西部民族地区省份农村人均收入平均约8970元,而这四省的人均收入约为8860元②参见201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及《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稍低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均平均收入,但相差不大,基本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均收入相吻合。这说明四个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上能够反映民族地区的综合情况。基于此,立足于新疆、西藏、宁夏、广西这四个省区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农保”制度,亦即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2009年8月,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大会上提出,“新农保将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按照上述精神,西部省份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也不例外,从2009年基本上都开始实施“新农保”。从2009年底到2016年底,西部地区的新农保工作进展顺利。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16年11月底,四个省区新农保应参保1988.66万人,已参保1982.64万人,其中领取待遇360.5万人,参保率达99.70%①由《新疆统计年鉴》(2017年)、《西藏统计年鉴》(2017年)、《宁夏统计年鉴》(2017年)、《广西统计年鉴》(2017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以上数据说明,新农保政策自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推行效果显著。伴随着四个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保”和“城居保”之分不再明显,呈现出两者将实现统一的趋势。

为了分析“新农保”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新农保”和“城居保”合二为一的深层次原因,笔者一行于2016年3月份以新疆吐鲁番、西藏林周、宁夏贺兰、广西南宁四个地区为主要对象进行了调查。这四个地区均为民族地区,且在经济、地理方面具有代表性。调查采用统计年鉴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户为单位共发放1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08份,有效率为92.3%,具有研究的可行性。调查对象为这四个地区的农村居民,被调查者以男性为主,占总人数的85%;被调查者年龄多在31-40岁、51-60岁之间,共占总人数的62.35%。

一、新农保参保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选取新疆吐鲁番、西藏林周、宁夏货兰、广西南宁作为研究对象。四个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均占到总人口的50%以上,除贺兰县是23.6%,四个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属于典型的西部民族地区(详见表1)。其中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放问卷300份,西藏林周县发放问卷300份,宁夏贺兰县发放问卷300份,广西南宁发放问卷300份。(见表1)

表1 样本区的民族人口和农业人口情况

(一)影响因素选择

农民的参保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主要受性别、年龄、子女数、年净收入等因素影响[1][2],西部地区主要受农民参保年龄、健康状况、个人年收入、家庭劳动力数及是否了解新农保、民族、学历、人均收入、耕地亩数、信息了解程度、邻居影响等因素影响[3][4]。

据此,根据前人文献研究及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文章初步构建“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5]。“新农保”参保决策受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所在地区特征、制度特征、信息特征和政策信任层面的影响[6]。

表2 变量定义与描述

(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选择相应指标,对西部民族地区居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所在地区特征、制度特征、信息特征和政策信任层面的数据,参照问卷收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

据统计,在回收的1108份调查问卷中,整体参保率为93.7%,这说明西部民族地区居民参保积极性很高,但参保率存在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西藏林周地区参保率为96.3%,与政府政策推动力度和高额的参保补贴有很大关系[7]。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南宁地区参保率最低,仅为89.5%,与地区较高的人均收入、较高储蓄比、养老问题关心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参保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推动积极性有相关关系。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个人特征中,年龄、职务和学历对参保率影响较大;家庭收入水平和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对参保率影响较大,随收入由低到高,参保率呈下降趋势;对于政策的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对参保率的影响也较大。西北民族区域的参保补贴一直推行力度较大,尤其是贫困县、边境县的补贴力度更大,所以补贴情况对参保率的影响也较大(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准确得到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对调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参加新农保情况”是被解释变量,把其定义为二分类变量,由此设定为“参保=1”与“没有参保=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设定如下模型:

把前文选取的六个解释变量引入回归分析模型中,通过模型分析计算,用向后筛选策略寻找最优的解释变量。首先,将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各种检验;然后剔除回归系数最不显著的变量,并重新建立回归方程和进行检验,一直到没有可剔除的变量为止,最终的估计结果见模型一。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农民参保的影响程度,在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多分类变量引入虚拟变量建立了模型二(见图4)。

表4 参数估计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学历、人均收入、政策了解程度和耕地亩数共5个影响因素分别在1%和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年龄对于农民参保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与年龄成正相关增长。从结果可以分析得到,30-39岁年龄段参保率比16-29岁年龄段高出了约5倍;40-49岁年龄段参保比16-29岁年龄段高出了约14倍;50-59岁年龄段参保比16-29岁年龄段高出了约21倍。这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关注点不同有关,老年人或中壮年人能更早地享受到新农保的养老金,而年轻人对于养老的概念较为模糊,不会更多地关注新农保政策。

2.学历对参保有显著影响。从回归结果得出,学历为高中及以上的参保率仅为文盲组的0.28倍,高学历的参保积极性反而低。这说明高学历具有良好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储蓄,反而不担心养老问题,对于政策和制度的推行也更多地持观望态度。

3.人均收入越低参保积极性越高。这一点与常识相悖,通常认为人均收入越高的参保积极性肯定越高,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人均收入高的人有更多的储蓄,没有或少有养老风险问题。而且民族地区通常是多子女家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人均收入越高的家庭更愿意选择“子女家庭养老”这种模式。

二、新农保实施效果分析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指出,截至2015年11月底,四个区域新农保应参保795.9307万人,已参保793.54万人,其中领取待遇793.02万人,参保率达99.70%。笔者2016年3月份对选取的四个地区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却显示参保率是94.6%,低于政府公布的数据值(详见表5)。实际调研数据与统计数据值存在一定的出入,可能是由于很多户口在农村参加新农保的居民已经外出打工,很少在家,笔者无法对这批人进行调研,也可能存在其它原因。

表5 西部民族地区新农保参保情况(单位:万人)

(一)边境县和贫困地区的养老负担重,新农保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文的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越是贫困地区的参保率越高,而且在实际调查中也发现,以贫困地区林周县为例,子女众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导致无法较好地赡养老人,新农保推行后,林周的贫困人口参保的补贴力度很大,有85%的贫困人口补贴几乎达到100%,从而保证了民族贫困地区的养老问题。新农保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西部民族地区得到了认可,参保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足以说明新农保政策在西部民族地区推行的重要意义。随着新农保的推行,西部民族地区的养老方式正由家庭养老逐渐转变为养老金养老,有利于改善老人的生活水平。

(二)政策宣传效果分析:贫困地区的宣传效果好于其它地区

调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其政策宣传效果很好,参保率较高。如林周县、贺兰县,调查的531户家庭中仅有23户不知道新农保政策也没有参保;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吐鲁番地区调查的262户家庭中有30户对新农保没有了解,有20户没有参保。

南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政策,将新农保工作列为重大民生工程之一。自正式启动此项工作以来,采取宣传引路、人员培训、督促检查等措施,确保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截至2015年初,已参保740.23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个人账户缴费人员累计建账700.23人,待遇领取人员建账40万人,系统建账率100%。

(三)保险办理简洁快速,满意度很高

调查的四个地区中的参保手续办理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办理简洁快速。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参保者认为参保手续简单快捷,6%的参保者认为参保手续有些麻烦,仅有4%的参保者认为参保手续复杂。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的政府负责程度不同。多数地区采用的是新农保人员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足不出村就可以持卡缴费、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由区域统一规划、统一制作,保障卡存储着每一名参保人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等个人基本信息和参保缴费信息,参保人员可直接在社保经办机构和金融网点进行查询,并办理领取、支付、结算等业务[8]。但有些村需要去镇上或市里办理新农保社会保障卡,办理人员也是因为路途原因认为办理麻烦。

(四)养老金基本能满足养老需求,补贴作用显著

根据调查发现,林周县和贺兰县人民基本选择较低缴费档次的新农保,而吐鲁番地区人民选择的均是相对较高的缴费档次的新农保。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消费水平也较高,根据调查,南宁领到新农保养老金的老人反映,能满足个人生活需求。贫困地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新农保补贴力度较大,贫困地区参保人民的养老也不再是问题。

三、新农保政策何去何从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那么是否意味着自此新农保政策已经没有推行的必要了呢?

首先,从政策推行来分析,从2016年推行实施办法至今,“农业信息网”等权威网站和报刊中依旧多次倡导和推行新农保制度,并且各民族地区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常被报道[9]。反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仅出现在2016年的一号文件之中和《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之中,并没有任何推行效果的报道。因此,从政策推行角度来看,新农保的推行力度较大且推行效果显著,民众的普及率和响应度较高。

其次,从理论分析来看,政策的推行需要时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然而政策的落地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城乡居民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较为落后,现阶段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切合实际。针对农村居民的新农保政策更切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容易推行[10]。

再次,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实施意见从2016年颁布以来,实施效果并不乐观,笔者调研的四个地区并没有真正地实践推行。据有关工作人员反映,农民已经熟知与接受了新农保政策,对新的政策不了解也不想改变,农民担心新的实施办法无法享受到新农保当中的补贴。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就新的实施办法进行过询问,发现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有新的实施办法,也不想改变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所以,新农保政策在当下以及一段时间内依旧会重点推行。

总之,新农保作为一项缩小城乡差距、惠及民生的政策,从推行以来效果一直良好,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普遍好评。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新农保参保率一直较高,把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后虽然有利于政府养老制度的完善和监管,但城乡居民在很多方面存在众多差异,制约着制度的实施[11]。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均收入均低于城镇人均收入,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新农保和城镇保制度的合并会损害农村居民的利益,新农保政策更适宜于农村居民[12]。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参保比例高于城镇居民的参保比例,证明新农保政策在乡村推行效果明显好于城镇保,制度合并后,会影响到乡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综上所述,新农保在当下以及一段时间内仍然应重点推行。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及机构,依然要加大对新农保的投入。

猜你喜欢

新农保人均收入新农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云南省新农保制度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