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应用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1-12任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辽宁沈阳110024
任天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24)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胆结石应用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本院胆结石10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0.45±1.62)h、下床活动时间(18.75±2.65)h、疼痛评分(1.75±0.11)分、手术总耗(32.15±5.43)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用于胆结石患者中效果更为显著。
胆结石主要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常实施手术治疗,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小切口手术、腹腔镜手术开始广泛推广于临床,且均具有微创性、安全性等优势,但随着相关报道的深入,学者发现腹腔镜手术更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安全性[1]。而本文旨在探索对胆结石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治疗的价值性,如下文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胆结石患者(100例),采用信封随机化分组模式,即两组(各有50例),均在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入选标准:(1)患者经CT、B超、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胆结石;(2)患者均存在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灰白大便、阻塞性黄疸等症状;(3)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实验。观察组29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5.18±4.32)岁,平均病程(19.85±2.32)个月。对照组2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5.54±4.81)岁,平均病程(19.19±2.5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实施气管插管麻醉后,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在右上腹实施切口(保持4~5cm),运用电刀剥离结缔组织和皮肤组织,将腹腔打开后,充分暴露十二指肠、肝脏、胆囊等组织。首先需结扎、剪断胆囊动脉,再结扎胆囊管,使用注射器吸净腹腔内残留胆汁,随后进行取石工作,并将胆囊整体提出,同时利用电刀切断,促使其完全分离,最后逐层缝合,放置引流管[2]。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前进行常规抗生素消炎治疗,确定手术方案后,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在肚脐处作为手术切口(1cm),首先对腹壁进行提拉,使用套针穿入腹内,并在另一端连接气腹管,建立人工气腹,将压力控制10mmHg~15mmHg,随后放入腹腔镜。将5mm套针放入右锁骨中线和腋前线肋下2cm处,随后在剑下2~4cm放入1cm套针,通过锁骨中线肋下放置抓钳,在剑下放置电钩,并在肋前线套管放入冲洗器,充分暴露胆囊后,分离胆囊和十二指肠,且离端胆囊管,使用电钩切断胆囊动脉,清除残余胆囊组织,最后放出人工气腹中空气,对于创口小者,使用创可贴黏合即可[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评分、手术总耗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实施统计学SPSS21.0软件处理,当对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总耗时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胆结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早期主要是由于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引起堵塞,从而引发胆总管结石。传统的开腹手术存在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恢复慢等不足之处,不利于推广,为了减轻患者创伤性,部分学者提议实施小切口手术治疗,其能够弥补传统开腹手术造成的创伤性,降低手术风险性,但此类手术具有一定局限性,且手术视野不清晰,可造成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4]。分析本次实验,可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情况、疼痛评分、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腹腔镜手术方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且利用价值性更高。同时腹腔镜手术可利用摄像技术,确定病变位置,从而在开阔视野下完成手术治疗,能够减轻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性,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从而减少感染几率,利于术后恢复[5]。
总而言之,小切口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均具有一定疗效性,而对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方可提高治疗安全性。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恢复情况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