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应用的临床体会

2018-11-12杨抒洁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20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影像学

杨抒洁 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内容提要: 目的:总结分析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DSA检查、CTA检查,其中80例采用介入治疗,20例保守治疗,对比分析DSA与CTA诊断结果以及患者治疗效果。结果:DSA检查后病灶检出率为100.00%,与CTA检查后90.90%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查较CTA检查方法可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更多信息,如病灶大小、形态。介入治疗效果较常规保守治疗患者,其预后更好,差异性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DSA检查较CTA检查,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多信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较常规保守治疗效果更好,满足适应症情况下可优先考虑。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属于常见的一种急性出血性卒中,疾病发病急且病情进展快,早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诊断可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进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的残疾率与死亡率。当前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方面可采用的方法较多,如头颅CT、头颅MRI等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与此同时,随着脑血管影像学技术发展,脑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等方法逐渐在SAH诊断中得到应用[1]。本文结合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SAH患者,探讨DSA检查与介入治疗对其应用效果,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35~78岁,平均(52.33±4.49)岁;发病原因方面:动脉瘤84例,血管畸形6例,血管正常10例。就诊时,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部分患者合并呕吐,部分患者不合并呕吐,此外,少部分患者意识丧失、癫痫、眼外肌麻痹等表现。所有患者均实施DSA检查与CTA检查,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保守治疗(20例)与介入治疗(80例),保守治疗患者与介入治疗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性不明显,符合可对比性要求(P>0.05)。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DSA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Artis zee ceiling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实施检查,术前碘剂敏感试验,在无不良反应后接受造影,造影剂选择碘伏醇,常规穿刺部位消毒处理,并对股动脉实施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造影剂,实施正侧位片。检查完成后对获取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CTA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64排螺旋CT扫描仪。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mA,层厚=5mm,螺距=0.688,仰卧位检查,头部CT平扫基础上使用碘伏醇进行增强扫描(这个需要具体落实),检查后借助于三维重建技术完成相关影像资料处理。

1.2.2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卧床休息、镇静止疼剂、止血剂、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常规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根据患者影像资料检查结果,实施动脉电解弹簧圈(GDC、EDC)栓塞(具体为Microvention公司的弹簧圈系统),视情况部分患者采取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畸形栓塞使用onyx胶[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1)病灶检出结果;(2)患者预后情况;(3)不同检查结果表现与介入手术治疗对比。

1.4 评价指标

预后情况分为痊愈、好转、再出血与死亡。其中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21.0,本文相关参数均采用百分率表示,差异性χ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

表1. 不同治疗对应的预后对比[n(%)]

2.结果

2.1 诊断结果

使用CTA诊断后共检出病灶100个,患者经DSA证实共有110个病灶,CTA检出率为90.90%,DSA检查结果与CTA诊断结果之间差异性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预后评价

介入治疗方法对应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检查方法与介入手术治疗结果对比

80例患者采用介入手术实施治疗,治疗期间,DSA较CTA诊断,在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病灶形态以及有无血管痉挛等资料显示方面更具有优势,可为介入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典型的急性脑血管病,早期明确诊断以及更多影像资料可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为患者手术方案选择以及预后评价等奠定基础[3]。

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诊断中需要综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其他影像学方法做出判断,如存在剧烈头痛且伴有恶心、呕吐表现;体征方面可能存在视乳头水肿、脑膜刺激征阳性。单纯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存在一定误诊或者漏诊,因而还需要借助影像学诊断方法实施辅助诊断[4]。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脑血管影像学诊断方法属于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其中CTA诊断与DSA诊断使用率较高。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实施DSA与CTA诊断,研究显示,两种方法的病灶检出率均超过90.00%,这与邹萍等[5]学者在文献报道中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研究方面,介入治疗较保守治疗对应的效果更高,介入治疗主要是采用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材料置入其中,进而使得动脉闭塞,该方法属于微创治疗方法,因而具有微创治疗优势,能够降低患者治疗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而DSA检查过程中能够获得影像学资料,如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等,这些可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不过DSA检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CTA诊断属于无创操作,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可为介入治疗提供的信息有限。总之,DSA与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中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采用介入治疗患者而言,DSA虽然有创,但更具有价值[6]。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DSA检查较CTA检查,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多信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较常规保守治疗效果更好,满足适应症情况下可优先考虑。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