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错题”登记 促进自我反思
——在作业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尝试
2018-11-12吴伟琴
吴伟琴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反思是学与思的结合,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探究行为。每次作业、考试之后,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认真反思:反思错误的原因、错题的类型、分析错题正确的思路、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并进行分类整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反思习惯的养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十三五”立项课题《在作业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实验与研究》实施一年多来,孩子们在反思能力提升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一、学生“错题集”常见错因例举
1.审题粗心
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关注细节,没能抓住题中的关键词,从而导致解答时容易出错。如:池塘是一个直径8米的圆,在池塘周围修建一条宽2米的环形小路,环形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个学生的错误答案是:3.14×[(8+2)2- 82]=113.04(平方米)
该学生自我反思如下:
错题类型:审题不认真,把“直径8米的圆”误看成“半径8米的圆”。
考查知识点:求环形面积。
正确思路:这一题实际上是求环形面积。那我们现在只知道小圆直径,用8÷2求出小圆半径,再加上2,求出大圆半径,最后代入公式计算就行了。
正确答案:8÷2=4(米) 4+2=6(米)
3.14×(62- 42)=3.14×20=62.8(平方米)
2.计算马虎
有些很简单的计算题,也有同学出错。抄错数字,写错符号,运算顺序搞混是计算出错的主要原因。
一个学生的错误答案是:
该学生自我反思如下:
错题类型:计算马虎,运算符号弄混了。
考查知识点: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正确思路:我们知道,无论在整数还是小数或是分数的混合运算中,都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凡是同级运算,应当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那么本题就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因为加与减是同级运算。
3.知识点出错
由于学生对学过知识的遗忘,从而导致解题的错误。
比如: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求棱长总和。
一个学生的错误答案是:(7+3+3)×2=26(厘米)
该学生自我反思如下:
错题类型:知识点出错。因为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所以棱长总和=(长+宽+高)×4,而不是×2。
考查知识点:求棱长总和。
正确思路:求长方体棱长总和直接用公式(a+b+h)×4,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就行了。
正确答案:(7+3+3)×4=52(厘米)
想来,学生在自我反思过程中不断地感悟、顿悟、醒悟,其学习能力及智慧就会在反思中快速成长,平时的作业中这些问题就应该不会再出现了。可事与愿违,在每次作业、每份试卷中,还会有不少同样的错误出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行之有效的引导很关键。
二、引导自我反思的策略
1.审题时,圈画、批注
做题有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审题时仔细认真可大大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如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呢?在读题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圈画。题中关键词用方框圈起来,并做相应标注,然后再思考相关知识点。如错例1中,该学生把“直径8厘米”看成“半径8厘米”,只要在读题时把“直径8厘米”圈一圈,并做批注:求环形面积。学生就能一目了然正确解题了。再如:
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5.12平方米,高是3米,用这堆沙子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注意单位,注意是圆锥形
这样的圈画、批注,使题目变得简单明了,学生也能正确解题。
引导学生坚持用这种方法进行审题,就能减少因审题不认真而出现的错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解题时,正确使用草稿纸
根据平时的观察,有一部分学生对草稿纸的使用相当随意,无法实现回头查看功能。草稿纸甚至是学生浮躁、马虎、随意等坏习惯滋生的土壤,应该引起注意。我的具体做法是:开学时要求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本草稿纸,每页分成两部分,左半边用于绘图、书写思考的过程、列算式,右半边用于列竖式,这是对左边算式所得结果的验证。同时要求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保证书写工整,左右两边书写顺序一致。这样,学生出现错误后能够省时高效地对解答过程进行检查和反思,找到根源,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对于学生草稿纸的使用,除了严格要求外,还要加强监控,检查草稿纸每天的使用情况。这样做,一方面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方便查阅,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盲区;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态度,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3.解题后,经常阅读“错题集”
“错题集”主要用途是让学生反思自己出现的错误,分析出错的原因,让自己知识的获得没有盲点和误区。因此,学生要经常阅读“错题集”,这项阅读常态化,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有错就反思的习惯。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星期让学生自己阅读“错题集”,经常和自己的错误“相见”,熟悉了也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还让同学之间交换“错题集”,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在“错题”中“淘宝”,共同提高。最后,针对“错题集”的典型错例,在复习时让学生自己出题,巧设陷阱,再交换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真正达到了复习的效果。
“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出失误的原因,并加以改进。注意审题的圈画、批注;草稿纸的正确使用;“错题集”的常态阅读。将看不见的思维具体化,促进作业质量有效性地提升。这样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有意识地长期地重复练习,就会成为一种惯性,一种动力,最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