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涂鸦中“命名涂鸦期”的教学方法探究

2018-11-12

关键词:命名涂鸦图形

刘 华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二经二幼儿园)

幼儿涂鸦期的年龄在三周岁半到四周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涂鸦表现出如下几点共性:首先,他们能有意识地画出封闭的图形或者连续性的线条,并且画面中轻重大小不同的点多与自身当时的情绪有关。其次,无论画了什么极其简单的线条或者图形,都能为其命名或者讲述一系列的故事。再次,画面上的小东西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饱满。最后,他们可能对同一张自己创作的涂鸦作品进行完全不同的二次命名。针对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点共性的现象,3~4岁年龄段的绘画特点正是涂鸦阶段里“命名涂鸦”的体现。

一、“命名涂鸦期”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一)“命名涂鸦期”的定义

Lowenfeld&Brittain提出3~4岁的幼儿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动作和纸上出现的线条有着某种联系。于是他们继续涂鸦,手眼脑之间逐渐产生了协调。这样的协调使得幼儿在涂鸦过程中的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性,也是幼儿能用自己的“手”在画面上表达“脑”的内容的逐渐体现。这个时期的幼儿涂鸦从感觉动作经验的表现转变到象征性的概念式思考历程。他们所提及的每一个名词、动作都与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缺乏控制冲动的能力,故能随性地重新命名已命名的图像。

(二)“命名涂鸦期”在幼儿绘画发展中的重要性

1.打开感官成长大门的金钥匙

在涂鸦活动的过程中,因为色彩的不同和涂鸦内容造型的不同,进一步刺激了幼儿视觉的发展。涂鸦活动会涉及多种工具材料的综合运用,不同材料能让孩子们接触不同质感的物体,感知不同工具所呈现的不同效果,从而多方位地刺激自身的触觉。再者,涂鸦活动前,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幼儿都需要用眼睛去观察物体,再通过自身的认知选择自己能够表达的形状或者线条来呈现,于是这种由视觉形象变成心象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综上所述,涂鸦活动虽不是帮助幼儿感官发展的唯一活动,但绝对是打开幼儿感官成长大门的金钥匙。

2.自说自“画”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儿童发展学家Vygotsky的学说提出,学龄前儿童自导的独白或非社会化的语句并非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可沟通的,那是“对自己说的话”,可帮助儿童计划策略与调整行为,以便能完成他们的目标。由此可见,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涂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命名涂鸦期”的幼儿语言能力远超于手部绘画的能力。由于生活经验的单一、认知的缺乏以及感官的不协调使得幼儿在涂鸦活动中只能呈现极为简单的点线面。但是这些简单的画面组合却深刻反映了幼儿的平日所见及心理活动。于是,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达、解释自己的画面含义。说的“话”远远多于涂的“画”。他们在涂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边陈述边展现。因此,幼儿的涂鸦是和自我对话的过程。这种自说自“画”,边说边“画”的涂鸦行为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所思所想,更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同时也让手脑的活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命名涂鸦期”在绘画涂鸦课程中的体现

(一)画面的直观体现

结合涂鸦期教学经验,根据“命名涂鸦期”理论的学习,将此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封闭图形的出现。绘画涂鸦第一个学期中教师主要以点线面的教学为主线,通过自主尝试画、贴、撕的方式学习涂、画各种线条和图形。从大部分的课堂作品来看,学员能够自主地并且有目的地画出封闭式的图形,特别是圆形。如图1所示,这是一位三周岁半的学员在第一节课中用油画棒自由表达的作品。作品中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不太规则的圆形。当教师提出请学员们自由涂画时,圆形的图案成了大热门。由于圆形是众多图形中较为容易完成的封闭图形,所以他们不自主地做出了统一的选择。这种对封闭图形的追求正是“命名涂鸦期”的明显特征。

图1

2.用笔的轻重和线条的粗细与情绪息息相关。认识不同的点线是涂鸦课程中的重点。在点线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涂鸦成果,发现学员的用笔轻重缓急与他们当时的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图2,这幅以“下雨了”为主题的线条涂鸦作品是位内向文静的女学员完成的。不难看出画面里的线条粗细均匀,排列相对有序。而这位学员每次都安安静静地完成涂鸦过程,所以每次她的涂鸦作品都较为寻常,平淡。图3则不然,同样的主题,这是位性格外向、脾气急躁的男生完成的。做涂鸦过程中学员正因为被陪同上课的父亲数落而闷闷不乐,小脸嘟得通红,甚是有趣。再看他的作品,感觉是狂风急雨,线条更是粗细相差甚远,方向杂乱无章。“命名涂鸦期”的孩子正是通过涂鸦活动来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于是“涂鸦”便成了他们表达的有效途径。

图2

图3

3.画面中的小细节增多。经过绘画涂鸦一个学期的学习,教师从收集到的作品中发现,画面里的小细节在不断增多。有的是细碎的点,有的是杂乱的线。无论是什么图形都有意识地将画面越画越满。这种小细节的增多说明学员小肌肉群和指关节的运作渐渐成熟,也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这也是“命名涂鸦期”中,幼儿将感觉动作经验的表现转变到象征性概念的表达的过程。

(二)语言是画面内容的最终解释

“命名涂鸦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幼儿会给自己的画面内容命名,并由于幼儿控制冲动的能力的缺乏,导致他们随时会为已经命名的内容重新命名。绘画涂鸦期正处于这样“随兴”表达的阶段。他们的画面内容只能呈现最简单的点线面的随意组合,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是整个故事。他们习惯用语言来解释画面里的点、线、图形分别象征着什么,并且这样的语言解释是简单、分散、没有逻辑的。所以,他们很可能给自己命名过的图形转眼就说出另一个故事。如图4,画面中的各种圆圈在学员的解释下成了妈妈的毛线球,而那些没有规律的线条则是家里的小狗正在追赶蚊子的轨迹。那么小狗在哪里呢?图中那个黑黑大大的不规则的点就是小狗。没有他们天真烂漫的表达,我们又怎能猜透画面的主要意思呢?

图4

三、正确认识幼儿涂鸦年龄特点的理论依据

幼儿的涂鸦作品实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表达了幼儿当时的情绪,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展示了肌肉发育的程度。由于手脑协调的程度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达相同的内容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这说明,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他们绘画能力的高低。幼儿美术教育的众多流派中“发展说”的理论提出了了解幼儿不同年龄特点的重要性。“发展说”的学者认为:幼儿的任何美术涂鸦活动都与其认知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审查儿童绘画细部的描绘和儿童的实际年龄来建立各年龄儿童认知程度的标准依据。现阶段的学习与先前的生活经验有关。“发展说”理论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了,要想正确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出现的绘画特点,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各阶段的年龄发展特点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的绘画方向,并且利用幼儿的年龄特点投其所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四、探寻“命名涂鸦期”合理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成效

(一)积极诱发学员的涂鸦动机

“命名涂鸦期”的幼儿由于其生理发展的制约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无法形象地画出自己大脑中的事物,此时教师合理的积极引导变得尤为重要。陆雅青博士也提出:当幼儿进入“命名涂鸦”阶段,鼓励他去做想象性的思考是教师的指导重点。也就是说,教师在幼儿涂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地去诱发他们进一步涂鸦的动机,并且要从幼儿周边的生活环境入手,使之画面出现新的涂鸦图形或是符号。

以图4为例,当指着画面的圆圈说是妈妈的毛线球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予指导。造型:“妈妈的毛线球是个圆形没错,那么这个线球上是不是应该有一根根毛线呢?”提醒学员回忆自己生活经验里见过的毛线,从而在圆形的画面中加入线的元素,慢慢地提高学员的手部绘画能力,学会用合适的方法来表现脑海里的形象。色彩:“妈妈的毛线球是一个颜色的还是多个颜色呢?”促使学员选择更多的色彩来丰富画面,帮助幼儿更为完整地表达一个物体。成效:在绘画涂鸦一年的课程里,教师多以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诱发学员的涂鸦动机。经过长期的练习和刺激,大部分涂鸦班的幼儿都能对教师的问题产生及时的反应并做出新的动作。虽然我们还不能辨认这个时期幼儿涂鸦的具体形象,但是表现写实的涂鸦形象并不是这个阶段的目的。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触发新的涂鸦动作和形象才是“命名涂鸦期”的教学重点。以图5为例,这是涂鸦毕业班,也就是四周岁学员的作品。经过一年的涂鸦课程学习,图中出现了不少由圆形分化出来的形象,如蜗牛、太阳,这些都是新的涂鸦产物。

图5

(二)游戏式的课堂释放幼儿的涂鸦天性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 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也认为兴趣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而在绘画中如何引导并保持幼儿的兴趣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于是,绘画涂鸦的课堂采用游戏的方法能时刻为孩子们的兴趣保鲜并分段进行教学。

例如涂鸦的第一堂课主要是介绍点的知识,教师安排了三个游戏环节:(1)让孩子们在空白的纸上用手指或是铅笔戳洞,感受白纸上大大小小的洞就是点。看到白纸被戳得噗噗作响,孩子们哈哈大笑,在笑声中他们感受到了点是有大有小的。(2)教师让孩子们自由在教室寻找大小不同的点,并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传到谁,谁就回答自己找到了哪些点,比一比谁找到的点多。伴随着击鼓传花的快节奏音乐,孩子们情绪非常高,他们很希望轮到自己又害怕自己找到的点别人也找到了。有的说纽扣,有的说凳子上的螺丝,还有的说天花板上的花纹由很多点组成。(3)教师出示很多图片启发孩子们生活中有很多各种形状的点,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小丑图形,如图6,让孩子们或撕纸或用手涂颜料或用笔在小丑的脸上、帽子上画上各种各样的点。看着满脸花斑的小丑,孩子们个个乐得合不拢嘴,都要和小丑合影。

图6

游戏的课堂给孩子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轻松快乐的环境,在这么愉快的环境中,哪个天性爱玩的孩子会不爱画画呢?

(三)不同材料以及多种涂鸦形式的综合运用

“命名涂鸦期”的幼儿涂鸦行为可以说是认知思考上的一次大跃进。若能抓住这个时期幼儿对新鲜事物极其渴望的特点则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于是,教师在涂鸦课程中采取多种材料结合的方式,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辅助,时刻让学员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任何材料的运用都必须考虑到这个阶段幼儿的需要。凡是有利于幼儿发展其手、眼协调能力,强化肌肉发育的材料,都应该多加应用。于是,经过整个学年的探究,教师在绘画涂鸦的课堂里除了彩色笔的常规绘画练习以外,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形式的手段加以教学。

例如,手指拓印,手指成了幼儿最原始的涂鸦工具。如图7所示,手指沾满颜料再按压在画纸上的涂鸦活动,让幼儿感受颜料的厚薄并根据按压后形成的不同形象展开想象。

图7

撕贴结合:通过撕纸这样的精细动作锻炼手部肌肉,并感受不同纸张的质感(如图8)。

图8

黏土贴画:运用黏土的特性,不断地训练幼儿拍打、揉压、搓捏等方法,可以较为立体地塑造不同的形象。如图9,幼儿更为直观地感受不同图形的造型区别。

图9

还有弹珠滚画、毛线拖画、吸管吹画(图10)等手工形式与绘画结合,不但能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趣,而且对于练习幼儿肩、手、腕等部位的关节与小肌肉群的能力十分有效,能帮助幼儿较顺利地完成执笔的训练。

图10

(四)合作的绘画形式让幼儿更加懂得谦让互助

绘画涂鸦的课堂中,经常会有以三四个为一组共同完成的作品。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中的长辈集体围着他们打转。于是,在教师提出合作完成作品之初,学员争先恐后地围到画纸边上,你挤我,我推你,你也想先画,他也想先画。假如只有一支画笔,大家就会为了这支画笔闹得哇哇大哭,最后谁都没有完成作品。经过涂鸦班教师的教学,孩子渐渐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互助。有时候班上的伙伴没带笔,班里其余的孩子都会把自己的笔递到他面前。如此和谐快乐的课堂也让孩子们交到了更多热爱画画的好朋友。请看,图11中的汽车大集合就是孩子们精诚合作的结果,多漂亮啊!

图11

五、给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一)学会尊重,善于倾听

1.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充分尊重学员在课堂上不受控制的涂鸦行为。“命名涂鸦期”的幼儿正处于建立“安全感”和“信任关系”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幼儿的主动涂鸦行为,哪怕幼儿所表达的画面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也不要轻易地否定,而要适时引导,通过不同的材料或者生动的语言,吸引幼儿的主动投入,并努力保护他们冲动涂鸦的行为。

2.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长要学会倾听,学会鼓励,更要尝试用孩子的语气和思维,站在他们的角度与之沟通。想要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不能着急替代,应设身处地地以幼儿为本位,不再关注画面的形象是否逼真,而是坐下来听听幼儿为自己的涂鸦作品是怎么命名的,有着什么样有趣的故事,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那么,主动的涂鸦行为则会给他们的画面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二)学会放手

经常会听到家长焦虑的话语,“你看,别的小朋友都画好了,你怎么那么慢”“怎么连个圆形都不会画”“你看看老师,你做的和老师一点儿都不一样”,几句数落之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家长们纷纷动手参与到课堂里,不是积极合作而是过分地包办代替。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验导致他们肌肉发展程度和涂鸦能力存在差异,家长应接受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耐心地倾听,积极鼓励。

猜你喜欢

命名涂鸦图形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创意涂鸦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创意涂鸦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我是我自己的许多孩子〔外一首〕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