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湖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洪湖抗洪“十字歌”精神一脉相承

2018-11-11陆剑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7期
关键词:洪湖大堤抗洪

陆剑

今年是九八抗洪胜利20周年。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相继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洪斗争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当年,洪湖作为湖北九八抗洪主战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洪湖人民置生死而不顾,以水涨堤高、人在堤在的英雄气概,写下了“一声令下、二话不说,三个确保、视死(四)如归,五级督查、六亲不认,七月涨水、八方支援,久(九)战不退、十分戒备”的洪湖抗洪“十字歌”。

时间追溯到1931年,在国民党对洪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之际,洪湖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苏维埃政府领导洪湖苏区人民抗灾自救,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形成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洪湖精神”。可以说,“洪湖精神”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精神财富,“九八抗洪精神”和洪湖抗洪“十字歌”是“洪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洪湖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1927年,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夏,长江中下游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洪湖苏区深受水灾之苦。1932年年初,受国际联盟组织委托,为重建被洪水冲毁的长江大堤,发放国际救灾物资,路易·艾黎以国际救灾机构成员的身份,到洪湖视察和访问。路易·艾黎亲眼见证了国民党官僚在1931年洪湖遭受特大水灾之际,以救灾修堤为名趁火打劫,置灾区的人民安全不顾,一心向苏区革命武装发动军事进攻,想要利用这场洪水来消灭处于困境中的苏区人民。同时,他也看到了苏区军民上下一心抢修堤防,重建家园的动人情景,他在《有办法》《同洪水搏斗的人们》等著作中,热情赞颂了洪湖人民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并把洪湖苏区人民这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精神誉为“洪湖精神”。

“九八抗洪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1998年,我国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受害面积之大,时间之长,历史罕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抗洪军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构筑了一道冲不垮的“精神大堤”,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从千里长堤到首都北京,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沿海省市到边疆地区,前方后方步调一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中華儿女的力量集结在一起抗洪救灾。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更是英雄辈出的时刻。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李向群、高建成、方红平、王世卫、胡会林、龚谷成、马殿圣等同志,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起来。

“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广大抗洪军民与洪水决一死战,迎着困难和危险勇敢前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峰,始终牢牢挺立在滔滔洪水面前,洪水涨一尺,斗志高一丈。越是洪水紧急,广大抗洪军民越是不屈不挠,体现出超人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

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是人类与自然灾害的一场殊死搏斗,洪湖抗洪军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三个确保”的伟大胜利。这场斗争的胜利是人类抗洪斗争史上的奇迹,彪炳千古,永载史册。这场斗争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抵御各种灾害风险的巨大能力,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强大的战斗力和强烈的感召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洪湖抗洪“十字歌”的形成与内涵

洪湖抗洪是湖北1998年抗洪的重要章节,故有“长江之险,重在洪湖”之说。英勇的洪湖抗洪军民为落实“三个确保”的重要指示,奋力迎战长江洪水,水涨堤高,人在堤在,在抗洪抢险战斗中形成了“一声令下、二话不说,三个确保、视死(四)如归,五级督查、六亲不认,七月涨水、八方支援、久(九)战不退、十分戒备”的洪湖抗洪“十字歌”。

“一声令下、二话不说”,体现了洪湖抗洪军民坚决执行防汛抗洪指令的鲜明态度和雷厉风行的踏实作风。

“三个确保、视死(四)如归”,体现了洪湖抗洪军民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的高贵品质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勇气概。

“五级督查、六亲不认”,体现了洪湖各级党组织在防汛抗洪斗争中的严密督查体系与督办力度和洪湖抗洪军民铁面无私的坚定立场与十分严格的防汛纪律。

“七月涨水、八方支援”,体现了洪湖抗洪军民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的集体主义风格和齐心协力、互相支援的光荣传统。

“九(久)战不退、十分戒备”,体现了洪湖抗洪军民高度警惕、奋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夺取抗洪斗争伟大胜利的坚强意志与顽强作风。

三者一脉相承

20世纪90年代中期,洪湖市委、市政府曾组织讨论、征集、提炼并发布过关于“洪湖精神”的表述词:同舟共济、百折不挠、求实创新、建设天堂。联想起与“九八抗洪精神”密切相关,也是在洪湖地区凝铸而成的“抗洪精神”和洪湖抗洪“十字歌”。虽然时间相隔几十年,具体的人不同,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和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其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和“党员干部带头,共产党员、人民军队冲在最前面”的精神品质与思想境界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无论怎样表述,其精神的内涵都是恒定不变的,闪闪发光的。因此,“洪湖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洪湖抗洪“十字歌”的精神内涵有三点:

其一,突出了一个“韧”字。艰难困苦面前,绝不低头,绝不服输,绝不轻言放弃;坚决、长期、不妥协地与苦难抗争、与强权抗争、与命运抗争……洪湖人民骨子里都充盈着这样一种倔劲、豪气和意志力,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迈进,不回头、不停步、不止歇,直到战胜困难,达成心愿,到达目的地。比如,1998年8月20日晚6点至8点,狂风夹着暴雨卷起巨浪猛烈地冲击洪湖长江大堤燕窝堤段,400名抗洪军民用身体组成人墙,任凭巨浪冲洗,牢牢地挡住洪水对大堤的冲刷,终于保住了大堤。这不就是“韧”的体现么?洪湖人应属楚人,湖北省文联主席,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文化学者熊召政2006年11月24日在北京大学演讲《楚人的文化精神》时曾归纳楚人、楚文化发展到中期的三大特点,第一个就是执着,也就是“韧”。

其二,突出了一个“拼”字。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牺牲,就是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开茅荒,就是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奋力拼争。《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同志“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唱词表达的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英雄主义,其实质就是“拼”,以命相搏的“拼”,舍生取义的“拼”。洪湖人喜欢“划龙船”,除了在传统节日里表达纪念屈原的意思外,更多的还是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并展示一种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比如:2016年7月防汛期间,洪湖市沙口镇柳口村村民为保住自己的家园,同风浪拼死搏斗三天三夜,虽然民堤变得百孔千疮,但最终还是保住了柳口垸,夺取了抗洪抢险的胜利。这就是一个“拼”字!

其三,突出了一个“赢”字。拼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占上游、立潮头、抢“头标”,夺取胜利。洪湖人讲的“不服周”“不蒸馒头争口气”,除了维护尊严、保持骨气、讲究面子之类的意思外,更多的是指向要赢,不服输。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冒死报险的民兵排长——冯攀,1998年8月20日晚,在洪湖长江干堤燕窝堤段即将发生洪水漫溢大堤溃口性险情时,摸黑蹚过激流向洪湖抗洪前指报险,在返回时被激流冲走,在他还有最后一口气时仍投入抢险战斗,终于使洪魔低下了头,赢得了洪湖长江干堤燕窝堤段洪水漫溢大堤溃口性险情的胜利。

由此可见,“韧、拼、赢”三个字,就是“洪湖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洪湖抗洪“十字歌”精神内涵的有力佐证!

猜你喜欢

洪湖大堤抗洪
抗洪精神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洪湖水浪打浪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湖凤舟
抗洪中的共青团
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