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水利专家郭柏苍
2018-11-11赖晨
赖晨
郭柏苍是清代水利专家、藏书家、学者,他为福州的水利事业付出了许多心血。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出身书香门第
郭柏苍(1815—1890),字蒹秋,又字青郎,别名弥苞。他自幼聪颖,少时随父游学八闽各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25岁的他中举。
郭柏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辈、兄弟辈多有功名,或者是举人,或者是进士,一门“五子登科”。郭柏苍之父郭阶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历任连城、同安县教谕(负责教育的官员),诰赠荣禄大夫。郭阶三还兼盐课这个好差使,因此家资颇丰。
郭柏苍的大哥郭柏心,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官永定、漳浦、浦城、南靖教谕,以军功加六品衔,又以漳州守城功加五品衔,封通奉大夫。郭柏苍的二哥郭柏荫,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江苏按察使、布政使,广西、江苏、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郭柏苍的三哥郭柏蔚,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拣选知县,诰赠中宪大夫,晋赠通奉大夫。郭柏苍之弟郭柏芗,清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任国子监学正,以福州团练加五品衔,历南靖县学、汀州府学,平和县学,莆田县学训导,也被封为通奉大夫。
郭柏苍学问渊博,对天文地理、河运水利、人物名胜、乡邦掌故、音韵训诂无所不通。他平生对办学校、修祠堂、浚河渠均锐意为之。又酷爱藏书,室名颇多。
郭柏苍生性旷达,喜山水。当年进京会试归途中游历了泰山、杭州西湖和玉山、钓台等地。因家资颇丰,在福州风景优美处,郭柏苍有多所别墅,如于山的补蕉山馆、乌山的鄂跗草堂等,作为他与亲朋文友觞咏之所。
为做事而捐官
1840年冬,郭柏苍进京会试,虽然第一次进士应试不第,但仍以举人身份步入了当时的官场体制,充任县学训导,时年25岁。论职责只需督办县学、私塾等教育事务,他却“莫守常而理乡事”,为乡里做了许多“分外善事”,修私塾学堂、铺桥造路、开水井浚壕沟等等,乡里人都尊称他为“县学善公”。
然而,封建社会向来遵行着“正名”文化,“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哪怕是行善举做善事,名正言顺,事就好做,无名分,事就难成。比如,郭柏苍分明行的是善举,做的是善事,却多次被当時的土豪所阻挠。相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就曾经遭受“开路迁坟受阻”和“建祠堂惧风水而迁址”两次挫折。
郭柏苍因此发了愿:还是要考个功名,利于做事!所以,他再次入京会试,但仍旧落第,让他留下深深遗憾。游学多年之后,清咸丰二年(1852年),他第三次北行应试,却遇当时太平军起义而中途折回。
从此,郭柏苍彻底打消了追求功名的念头,转而全身心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后辈学者陈衍谓其“不慕禄仕,殚心有用之学”。然而,“正名以做事”的心愿始终在郭柏苍的心头缠绕,于是,他按当时体制流行做法捐了个“官”,官为“内阁中书”,官阶为从七品。但郭柏苍并未到衙门上班,而是长期“里居”,即住在乡里。乡亲们说他并不是想做官而只是想做事,也就是说他出钱买了个“官”,旨在为乡里乡亲多做些事。买了官的郭柏苍仍然长期在乡里居住,只是承揽着一些地方盐税业务,但因为有了官衔,做起事来就“名正言顺”多了,就更容易成事。
郭柏苍家资富有,又一贯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他游历各地,不论走到哪里,总以建学校、修祠堂为乐事。他曾在福州乌石山修建学校,在福州西湖兴修李纲祠堂,还在福州东关外建造普济堂。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旅经杭州时,他还倡建义山、义祠,让闽籍客死他乡者安葬或停棺。清咸丰七年(1857年),时局不稳,朝廷鼓励各地官员绅士办团练,郭柏苍即自行出资招募壮丁,训练出自己所带的“民兵队伍”,为朝廷效力。郭柏苍就因办福州团练得力,被授主事,赏员外郎衔,终于名正言顺成了真正的朝廷命官,公益事也越做越多,越做越大,特别是在挖井浚沟、兴修水利方面留下不少在乡里口口相传的故事,他也因此成为晚清年间福州地区著名的水利专家。
整治南城壕沟
很长时间以来,福州南城城壕、三元沟、七星沟等处总是“壕中瓦砾山积、壕边垃圾成堆、周遭蚊蝇群飞”,于是,通壕久塞,污水淤塞不流,臭味袭路人,粪积孕蚊蝇,更是扰得人心烦。按郭柏苍的说法,此乃闽人之祸、闽城之陋也!郭柏苍几乎年年上书各级地方长官,“给示禁污三元七星两沟禀”“严禁瓦砾粪草填塞城壕沟禀”,同时又尽心尽力筹措谋划治理城壕疏浚渠沟工程。
那么,如何治理这久塞的城壕渠沟呢?郭柏苍走访了诸多乡绅族老后,提出两套方案:第一方案是向地方长官建议,借官家力量来疏壕浚沟,以兴利除害。他文辞犀利地提出:斯事绝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利不兴,害不除”,消极怠政不作为,如何对得起“奉天子命,来育且教”的职责?他力劝长官要“勉率属僚,成兹盛举,使闽城民属共享美利”。第二方案是劝导豪富之家热心公益,行善积德。郭柏苍针对当时的闽人社会风气,指出:“民固有豪举者,每岁夏秋间,相竞赛神,盛作供具,剪彩为楼阁,每一所费不下数百金,其施于无益犹如此,则于今之有益者又当何如也?爰书数言以为为善者劝。”郭柏苍不是无神论者,但在当时能提出把用于敬神、赛神的“无益处”的钱财用于有助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确实了不起。
因资料不全,不知郭柏苍最终选择哪一方案推动了福州的南城壕和三元沟、七星沟治理。但当时郭柏苍在治理南城壕、三元沟时,不只是民间发动了起来,官方也颇为支持,为南城壕治理出了告示,倡议“绅士庶民也各出愿力,积丝为缕,以助斯役”。同时,还派出了不少兵勇参与疏浚。
人不可貌相,别看郭柏苍只是白面书生,骨瘦如柴,且当年已52岁,但做起事来却“不服衰年”,青壮年似的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郭柏苍是城壕清淤的设计者和总指挥,他亲自参加清淤劳动。他站上一个关键的拐弯处,当满载淤泥的木轮手推车来到他身边时,他立即弯下腰,用尽全力帮车手将车推过拐点,以确保每一车顺畅通行。
那时候的主要工具是锄头、挖铲,配上装泥的畚箕和木桶,用手提肩挑方式,搬走那些积年的淤泥。在工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当时可称为先进工具的木轮双手推车。据说,这是郭柏苍履迹江浙时买回来整车部件,自己组装,并首倡在清淤工地上使用,那车叫作“轱轮车”。当时,这种车在工地上也就两架。工友们都争着当推车手,郭柏苍就先教会两人,再由那两人去教会别的人,结果,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能轮到,人人心中充满期待,个个摩拳擦掌,处于亢奋状态。这学推车的事也就成了最好的一种激励,大大提高了工友们挖泥清淤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郭柏苍还推动官府支持他动员、教育民众养成良好的保护城区生态的习惯,组织民间力量维护好城壕,规定沿城壕而居的民众,每百户推选若干户组成日常督导、管理力量,“许绅庶随时稽查”。由于有人监察监管,就较为有效地制止了那些有害城壕生态的不道德行为,为当时的福州城创造了一种重视环保的新风气。
更为难得的是,清淤治河时,郭柏苍对水患的产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通过实地勘探和多方调查研究,得出福州水患之多,主要因为上游周边具备一定灌溉和蓄水功能的“蹭田(梯田)”被大量开发成“茶山”的结论,提出了“禁茶复蹭之议”。最终因为“禁茶复蹭之议,以税务攸关,尚不能行”,对此,他又提出在下游城区疏浚河道、拓宽河道,以保上下游发展与平安。这与后世所推崇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出一辙,其远见卓识让今人看来,都感佩不已!
七星沟、三元沟关系到福建的财运、文运,其被疏浚、重砌,接通江河,实际上是对福州人文自然环境的恢复和重塑。
疏浚河流
郭柏苍继同治年间主持修建福州南城城壕疏浚工程和三元沟、七星沟等城内河沟治理之后,在清光绪年间,他多次主持疏浚福州城里城外的怀安、洪塘、濂浦等多条河流,以减轻福州水患。
从南城壕沟到三元沟、七星沟,再到怀安、洪塘、濂浦多条内外河道,不仅去除了陈年淤塞的污泥积垢,拓宽了河沟,还修建了几处与闽江内外沟连的水闸,“以时启闭,积雨水有所泄,居者无水患,制甚善也”。
就是说,郭柏苍清淤疏浚城内外河道,同时,把这些工程作为水利工程,用于积水排水,既利于城郊农田果园的灌溉,也用于排洪消除水患,保护一方平安。
后人评价郭柏苍治河疏理城壕,取得“民乐其便”,而胜于“富庶科名”的政绩,留下了让人传颂的功业。
撰写治河著作
郭柏苍还用心将治河疏理城壕的过程用笔记录下来,先后撰写《三元沟始末》《福州浚湖事略》《闽会水利故》《新港开塞论》《福州入城地脉水法》等著作,将治河史料素材梳理成文,以利后人。
郭柏苍在《福州入城地脉水法》中说道:“福州入城之水,自东南来者,经沙合桥三十六湾,挟海潮由水步(部)门之南水关入城;自西北来者,洪塘江水分支,挟海潮入西河,经西禅寺诸浦,缭绕三十六湾,由柳桥西关入城;龙腰西北诸山之水,汇于溪,送入汤门关;龙腰西北诸山之水,汇于湖,送入北水关。此送龙水也。最妙洪江、台江两处,挟潮缭绕入西关,环注而东。而海潮又自水部门直入,环注城中,与送龙水会。”他说明的溪江的水和海潮的水环绕入城和龙水相会的情形,和明代董应举的说法相类似。
他还特别提到,可惜城中河道狹窄,导致水流不畅,而在宋、元时期,福州内河河道是很宽阔的。北宋福州知州曾巩在《道山亭记》中说:“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盈于户庭。”元朝诗人也说:“百货随潮船入市。”
为文化而殉身
郭柏苍“平生不围棋,不观剧。以围棋之功看山水,以观剧之功看杂著”,整理著写乡邦文献,留下许多很有价值的福建地方文献。
郭柏苍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晚年仍伏案修改诗文手稿或搜集名人作品。诸如《鄂跗草堂诗集》《柳湄小榭诗集》《全闽明诗传》等,都是他在65岁以后的10年中整理付梓的。特别是《全闽明诗传》,在郑杰《全闽诗录》的基础上,他花了3年多的时间,想方设法找到明代福建945人的诗,每人系以小传,计55卷。这许多人的诗,多数没有专集或传本,赖他的收录才保存下来。
郭柏苍因此积劳咯血,卒于1890年8月18日,终年76岁,葬于福州北门外马鞍山。
郭柏苍所著《闽产录异》《海错百一录》,或广征博采,或以亲身经历,所闻所见,辑录福建以及台湾的资源特产,详细叙述,为珍贵的地方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