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扎实准备方能从容应对
2018-11-11赵宏伟
赵宏伟
国家防总通报,截至6月20日,我国有17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518.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93.68亿元。有关部门预测,主汛期黄河、海河、辽河等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珠江流域西江、太湖浙闽水系等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防汛形势不容乐观。那么,各地如何才能从容应对汛情呢?
首先,必须筑牢防汛的责任大堤。众所周知,大多洪涝灾害发生时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预见期短等特点,若无扎实的应对措施,洪水袭来难免手忙脚乱。因此,提早做好防汛的各项准备,尤其是提高防汛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在汛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全力应对,切实落实防汛工作的各项责任,各级河长也应做到守河有责、守河尽责,水利、气象等部门应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千千万万的基层防汛工作者战斗在第一线,更要时刻“拧紧”责任的“弦”。应该注意的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汛工作的任一环节都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松懈麻痹思想,唯有担当在先、责任在前,才能筑牢防汛的责任大堤。
其次,要科学调度、运用“关键工程”。6月中旬,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检查指导海河流域防汛工作时强调,要确保水库调度“用得及时、用得安全、用得科学”。水库、堤防、分洪闸、蓄滞洪区等都是防汛的关键工程。它们能够约束洪水泛滥,还能起到拦洪、蓄滞洪水、削峰和错峰等作用。因此,这些关键工程是防汛的“王牌”。一方面,汛前要对关键工程进行拉网式的排查,要摸清工程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隐患,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预案;另一方面,汛期应根据洪水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好水库的科学调度和蓄滞洪区的运用,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最后,还应高度重视防汛非工程体系建设。以往的防洪减灾实践证明,防洪非工程体系是有效预防和减轻灾害的重要手段。如洪水的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防洪应急預案体系,政策法规制度体系,等等。其中,提高防洪应急预案的精细化和可操作性对于减灾作用尤为明显。
防汛贵在早部署、早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措手不及”,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防汛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