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选择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

2018-11-10马娜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

摘要:本文就从适应选择角度出来,探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选词适应现象,通过对报告中涉及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选择的分析,总结生态翻译学在一般性翻译文本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选择适应论;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

一、引言

在国外学者发出“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面临衰亡”的声音的同时,中国学者已经着手将走入瓶颈的翻译学研究引向新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生态文学批评的百家争鸣,其独特的理念、方法和视野迎合和国际社会“生态”。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态批评倡导者受到生态学科的启发。密克尔对“文学生态学”的解释主要从文学与生态学、生物学的关系两个方面出发:“文学生态学是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学主题和关系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发现人类物种在生态学中所扮演之角色的一种努力。”[1]鲁克尔特则认为:生态批评就是要“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为文学研究提供生态学和生态学概念”,“为文学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提供生态学概念进而发展出一门生态诗学”。[2]2005年,布伊尔认为生态批评理应当表现为“文学与环境研究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然而,格罗特费尔蒂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鲁克尔特的定义特别关注生态科学,这太狭隘了”。克洛伯尔更是直指:“生态批评并非将生态学、生物化学、数学研究方法或任何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文学分析。它只是将生态哲学最基本的观念引入文学批评。”[3]

在国内外对生态学研究的形势下,作者简要作出文献计量,从2007年到2014年,经《中国知网》数据统计,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运用研究共计135篇,其中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这是生态翻译进入研究领域的初始之年,年平均3.2篇,从2011年开始,生态翻译进入蓬勃发展的四年,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113篇.从研究的对象上看,多数学者还是从文学译本研究为切入点。前四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发表论文11篇,国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论文19篇。生态翻译学起步探索的这十五年来,生态翻译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上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这一学科的研究需要探索新的切入点,结合新的理念,研究要深入、具体,逐步将文学翻译的研究推向更广泛的应用型研究。

二、“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来源

自“翻译过程是一个作决定的过程”的提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胡庚申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适应/选择论就有了时代的要求。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基础,对翻译本质、过程、原则、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分析。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一一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4]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上,占有“选择”的主体性。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胡庚申将译者主体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来定义翻译的本质。译者在作选择性的决定时,会将如委托者、译者、作者、社会、文化、交际、语言等互联互动的译者和译文所需要适应的翻译多种因素变量作综合性考虑。胡庚申的适应/选择论是借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学说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将其应用于探索翻译活动中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相互作用的译论模式。

近年,生态翻译的理论研究着眼点将适应选择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研究作品层出不穷,从研究文化翻译、解析翻译理论到名家译本解析。国内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主要接入点放到了英译本的研究上,2014年田希波、李文革的文章《毛泽东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生态补偿研究》为适应选择论应用于显性社会文化译本的分析开创了先河。[5]

胡庚申,在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中指出翻译就是译者的适应与译者的选择,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他将翻译过程描述为模式:翻译过程=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对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程度的“选择”+译者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简化地说,翻译=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6]

三、政府工作报告的性质与特点

一年一度的“两会”上,中国政府都要向与会代表和委员发布《政府工作报告》,以概括上一年或五年间中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新成就,同时为来年或未来五年,针对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中国国情所作出的各项方针政策,部署方案。因此,该报告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翻译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其作用和影响深远。政府工作报告是属于特殊的公文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总的来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的主体意识,主要是在翻译过程中,时刻注重体现主体的地位和角度,维护主体的形象和利益,遵循主体的思维和逻辑,以有助于翻译不跑偏、不产生疏漏而造成问题译文而引起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适应/选择论“的应用

政府工作报告政治性极强,译文选词稍有失误,便会贬低国家和政治,引起误会与歧义,使其陷入窘境。

4.1 译本中主体的不断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主体汇报,其出发点的主体为总理本人。但,这是政府的工作报告,内容中不断出现的“我国”、“我们”“党”等表达了在翻译过程中,语句主体的变化。政府工作报告是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报告,从作报告者个人行为角度来说,总理和听众应进行形式上的交流、实质上的互动,而不是依照既定文本进行宣读。[7]

因此,这些时候译者要适当地将话语逻辑中变化的主体做相应的策略处理以实现宣讲人与听众间的交流,要体现总理的亲民形象,使得民众切实感受到政府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这一点。

如: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译文:On behalf of the State Council,I will now report to you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for your deliberation and approval,and I invite comments on my report from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CPPCC).在這个例子中,李克强总理很明显地表达了主体“我”,这里就是指总理本人,这里强调“我”就是体现了总理与听众的沟通,因此译者在这里的处理成“I”是完全合理的。又如,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译文:During the past year,China has,overall,achieved a stable performanc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ecuring progress in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这个译文中对于“我国”的处理没有直接译成“my nation”,从原文的角度上讲李克强总理为了拉近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用“我”字短语,但同时也是要向世界宣告“中国”的经济发展状态良好,与国民之间亲密,与国际听众显现身份,因此译者在这处的处理上能够看到与国际交流的主体性变化,“China”的选择适应处理到位。

4.2 译本中中国特色文化内涵词汇的处理

在中国的方针政策中,缩略语是常见的语言使用现象。如“三公”、“三网”、“三农”等,针对这些特殊语言格式的词汇的翻译,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展开缩略语意,将“三公”译成official overseas visits,official vehicles,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10%。We unified the basic pension systems for rural residents and 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and increased basic pension benefits for enterprise retirees by a further 10%.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解析,这里强调的是包含所有农村人口,但是还有包含城市中非就业人口,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个概念性词汇的时候需要将中国此项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要做特殊的处理,译成“rural residents and 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充分展示了政府“亲民”的宗旨,因此,行文语言更具生活化、贴近百姓的心理。如: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增量部分由中央财经全额负担,让地方和企业吃上“定心丸”。We will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sharing the cost of export tax rebate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aying all this years increase over last year for the benefit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exporting enterprises.译者在本句中对于“定心丸”的处理,没有按照英语习惯以修辞的处理手段处理,而是较为可观的直接展现“定心丸”就是地方与企业最迫切直接的需求“效益、利润”,因此意译为“the benefit”。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总理运用百姓中流行的语言,任性一词在当年的使用为大众所熟知,这一表述能够引起民众的关注,而任性一词的英文解释多为“capricious”“self-willed”,主观性较强,译者在此处的处理尽可能地规避了可能的感情因素,译为“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powers should not be held without good reason.”

5.结论

捷克翻译学家依瑞列维曾经说过:“翻译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内容忠实地反映出来,期间就需要根据话语语境,上下文语篇,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作出适应性的选择,这样才能保证译出语语义忠实与源语,表达上也能为译出语读者所接受。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为翻译及其本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Meeker,Joseph.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New York:Charls Scribners Sons,1972.

[2]Rueckert,William.“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Iowa Review,1978,9,(1):71-86.

[3]Kroeber,Karl.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Romantic Imagining and the Biology of Mind.New York:Columbia UP,1994.

[4]胡庚申.翻譯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田希波、李文革.毛泽东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生态补偿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73-77.

[6]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4(4):91-95.

[7]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6(1):56-59.

作者简介:马娜(1980-)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 总理为啥要提倡工匠精神
《孽子》英译本的叙事再探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