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2018-11-10罗洪伟
罗洪伟
[摘 要] 移动互联网金融用创新的经营理念、客户体验、营销思维、盈利模式、风控手段和评价机制,重构已有的融资格局,挑战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商业银行进行移动互联网金融创新势在必行。金融创新既包括改变现行的金融体制,也包括增加新的金融工具,而是否符合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以及是否风险可控,是金融创新必须遵循的铁律。但面临一系列瓶颈亟待破解,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解决方案厂商依赖程度高,缺乏优质平台难以精准切入,互联网思维滞后制约创新。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要通过整合渠道资源、挖掘技术价值、丰富应用场景及加强跨界合作来重构新的价值网络和商业逻辑,进而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打造特色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金融创新;客户体验;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F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9-0163-02
在移动智能终端日渐普及的今天,移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空间、时间与行业的阻隔,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正如浦发银行原董事长吉晓辉所说“移动金融代表未来方向”,移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与金融行业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改变着金融业。金融交易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移动互联网金融用数字技术来支持金融决策与交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用有场景的移动终端,如支付宝、微信、京东等来解决获客成本高的问题;二是用大数据分析解决风险控制问题。所以,商业银行进行移动互联网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一、金融创新应当遵循的原则
金融创新既包括改变现行的金融体制,也包括增加新的金融工具,而是否符合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以及是否风险可控,是金融创新必须遵循的铁律。
1.高度重视防范风险的审慎监管政策。金融创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金融稳定的追求。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预示着监管体系从分业监管、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审慎监管转变。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方兴未艾,P2P金融野蛮生长,从商业银行掠夺了大量的客户。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需要接受更严格的资本监管和准入审批。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的发布,核心直指打破刚性兑付和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更要坚持“稳健经营、严控风险”的理念,把握“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始终将“安全性”置于首位,寻求资本、风险、收益三者的平衡,在风险可承受、资本可支撑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2.加强移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技术。商业银行需引入互联网思维,简化流程,提高便捷性,特别是在大数据、精准营销、客户体验和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在安全性和客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完善风控模型,提高风控能力。重视客户价值,不能简单地将线下客户导入线上平台,而是改变商业银行“连锁店”式的经营模式,向平台式、直销型经营转变,打造线下线上融合的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形成O2O(线上及线下)闭环。如建设智慧社区O2O平台,以社区生活服务为切入点,开展线上获客,线下服务,双向引流,相互转化。
3.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由市场来进行定价并决定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途径。融资难反映了由于政策、行政、人为等因素,使得交易利率水平明显低于市场出清利率水平,造成供需缺口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和寻租行为的滋生。融资贵则反映了市场供需力量达到均衡时的真实利率水平[1]。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由银行来主导绝大部分融资的金融结构必然发生改变,商业银行要做出积极的前瞻的应对,所以金融创新就必须尊重市场、遵循市场化,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二、金融创新需面对的问题
1.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解决方案厂商依赖程度高。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为降低经营成本、应对经营监管,银行纷纷进行资本业务、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等创新,与之对应的信息系统建设需求随之而来,尽管商业银行均有庞大的IT团队进行系统开发,但日益繁杂的传统业务和不断出现的创新业务使得商业银行对第三方互联网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依赖程度提高。
2.商业银行缺乏优质平台难以精准切入。金融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来自于市场需求。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互联网企业经过多年积累,构建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价值网络的互联网经济生态。商业银行由于线下客户占比高,缺乏互联网应用场景和商业平台,现阶段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不具有竞争力,优质平台的缺乏是商业银行的短板[2]。移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就是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基于交易行为和关注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并导入相匹配的应用场景,充分体现精准创新、精准服务、精准营销的优势。
3.商业银行互联网思维滞后制约创新。移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客户的行为。无论是与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还是与滴滴、美团等独角兽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创新都无法与互联网企业相抗衡。
(1)客户忠诚度下降。由于产品更新快、競品多,客户在各个平台之间频繁流动,造成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下降[3]。
(2)行为偏好影响客户选择。客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在不同平台间几乎零成本转换,对价格的敏感性同步提高。客户黏度取决于产品的知名度、适应度和价格水平。
(3)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趋势和新形态。互联网企业以“烧钱”的方式获取客户,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以“贴钱”的方式绑定客户,提升客户忠诚度和活跃度。商业银行受审慎监管、传统理念以及合规文化的制约,营销推广的方式和力度都无法与其相比拼。
三、金融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逐渐从PC端向移动智能终端迁移,场景架构取代了流量经济,如何围绕场景来重构新的价值网络和商业逻辑,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支点。
1.整合渠道资源。商业银行实体网点在建立客户信任度、维护优质客户、提供专属服务及复杂交易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网上(掌上)银行作为网点的延伸和产品的销售渠道,自身客户的资金在内部封闭运作,并不具有获客和运营拓展能力。商业银行要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市场、客户及产品,做到高端有专属,中端有支撑,低端有普惠。第一,网点智能化加速推进,充分运用物联网、人脸识别技术和智能终端进行升级,提高服务便捷性、提升客户体验度。中国建设银行首推的“无人银行”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第二,创新互联网渠道建设,整合实体网点人力与智能资源与电子渠道交互融合,推动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提供线下线上协同的全渠道服务,打造便捷、开放、高效的通道和平台。第三,打造在线直销银行,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围绕存贷款、支付结算、投资理财、贵金属、基金保险等核心业务,[4]开发实用、精准、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2.挖掘技术价值。智能与数字技术的进步为商业银行的移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一,针对移动终端客户的行为偏好,开发专属产品,并简化产品开发流程,加快产品创新节奏,缩短产品升级周期,提升创新效率,进行精准服务。第二,提升移动渠道开放性。实现线下产品同步线上化,提升操作的便捷性、产品的丰富度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第三,强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社交网络、支付平台、智能推送等拓展获客接口,收集积累用户非结构化数据,并依托移动互联网用户交易数据和关注偏好,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投融资偏好,低成本地获取优质资源,实现精准定位和营销。同时建立云计算模型,对客户信用状况与风险等级进行有效甄别,提高风控能力。
3.丰富应用场景。商业银行要善于借助社交网络的便捷性、活跃度和庞大的客户容量,丰富产品宣传和品牌传播渠道。第一,打造应用场景,获取支付宝、微信等客户并推送信息,寻找接口,聚焦用户体验,倾听客户反馈,围绕客户需求主动设计产品。第二,基于社交平台,推出微信银行、微博银行等,融入支付结算、交易提醒、投资理财、微融微贷等功能,提高客户体验度[5]。第三,推广“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基于电商平台、企业供应链管理、物流产业渠道等为供应链的上下游实体企业提供线上融资等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蚂蚁金服、京东、苏宁等都是成功典型[6]。
4.加强跨界合作。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与阿里、腾讯、京东、滴滴等互联网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借助其领先的技术、海量的活跃用户、丰富的运营经验,构建多元化融合渠道,实现优势资源互补。第一,推出专门的移动金融APP,构建移动金融生态和价值实现网络,突出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天猫、京东、苏宁、唯品会等都是典型代表。第二,适应移动互联网消费模式,将金融服务全面嵌入生活与消费场景,构建商业银行自身的网络生态,拓展应用接口,积累交易数据,融合内外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对传统业务渠道的纵向整合与横向渗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准营销和客户服务,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益平,王勋.金融监管中的漏洞该如何“修补”[J].人民论坛,2017(6):037.
[2]蒋薇薇.银行业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探析[J].现代金融,2015(6):48.
[3]熊微.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的挑戰与应对[J].经济研究参考,2017(17):109-110.
[4]张吉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北方金融,2015(2):17.
[5]陈相谕.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7(9):39-40.
[6]寇宏图.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J].劳动保障世界,2015(5):11-12.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