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县域税收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基于全省县域原国税税收数据
2018-11-10吕洪涛闫文杰
吕洪涛 闫文杰
(国家税务总局吉林省税务局,吉林长春130012)
(国家税务总局辽源市税务局,吉林辽源136200)
一、引 言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重要纽带。截止目前,吉林省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有60个,其中市辖区21个,县级市20个,县16个,自治县3个。全省纳入县域经济范畴统计口径的单位有39个(包含县、县级市和自治县),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2.1%,县均4423平方公里;人口173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9%,县均44.4万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3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1.4%,县均188亿元。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是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吉林省县域国税税收发展现状
(一)近5年来县域税收回顾
2012-2016年,吉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税收规模保持适度增长。全省39个县(市)共入库国税税收953.7亿元,占同期全省国税税收总收入的17.7%,税收总量由2012年的196.2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02.4亿元。
1.县域税收规模。按2012-2016年的税收总规模比较,延吉市、梅河口市、农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珲春市、德惠市、大安市、敦化市、乾安县、公主岭市排在前十位;舒兰市、东丰县、临江市、扶余县、靖宇县、长白县、图们市、安图县、龙井市、通榆县排在后十位。其中,前十位税收收入合计为611.3亿元,后十位税收收入合计为72.4亿元,前者是后者的8.4倍。
2.县域税源特点。数据显示,税收规模排在前位的县(市)税源特点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税源发展迅速。如农安县、前郭县、大安市和乾安县,这些县(市)地处吉林油田腹地,随着近些年油田勘探的不断扩大,原油税收已成为县域税收的主要来源。在其带动下,近5年间这四个县(市)纳税规模都进入全省前10名,分别列全省第3位、第4位、第7位和第9位。2012年,前郭县和乾安县税收均达到“十二五”峰值,前郭县2012年实现国税税收12.6亿元,其中原油税收达到9.6亿元,占税收总额的76.8%;乾安县2012年实现国税税收11.2亿元,其中原油税收达到10.3亿元,占税收总额的91.1%;农安县2015年成品油税收贡献率达到60%。截止2016年,虽然这几个县(市)的油田税收普遍下降,但对当地的税收贡献率仍然保持在四成左右。二是依托中心城市辐射的地缘优势,核心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如延吉市、德惠市和公主岭市,此类县(市)分布于长吉图经济圈范围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为这类县域提供了充沛的税源。如延吉市作为延边州首府所在地,涵盖卷烟制造、金融、制药、印刷、住宿、酒类制造、批发零售等多个行业,行业门类分布广泛,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公主岭市紧邻长春市朝阳区,近年来物流行业蓬勃发展,2016年该市缴税百万元以上的97户企业中,与物流相关的企业达到23户,实现税收9318万元,占该市税收总额10.3%。三是依托传统工业优势,地方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如梅河口市、敦化市以医药制造业为主,2016年梅河口市医药制造业税收贡献率达70%,其中有四环制药、谷红制药、丰生制药、四长制药等大型药企,四环制药每年纳税都在3亿元以上,2015年纳税更是高达5.9亿元;敦化市有敖东延边药业、华康药业、东北亚药业等大型药企,每年纳税都过千万,2016年医药制造业对该市税收贡献率也接近30%。
税收规模排在后十位的县(市)共同特征是:人口较少,缺乏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多数处于我省东南山区或丘陵地带,以农业或林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不发达,一些县(市)虽然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但并非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一般来讲,城市的地理位置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资源匮乏以及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很难享受大城市的产业扩散,加之发展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进程较慢,税收很难实现突破。2015年,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龙井市、图们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靖宇县、柳河县、临江市9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在100亿元以下,其中龙井市、图们市、和龙市、安图县2016年国税税收仅为1.5亿元左右。
(二)2016年吉林省县域国税税收情况
2016年,全省县域国税税收为202.4亿元,占全省国税收入比重的16.9%,同比增加31.1亿元,增长18.1%。从2016年全省县域国税税收分布表可以看出,其基本呈橄榄型格局分布,接近一半的县市处于2-3亿元水平,税收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和2亿元以下的县(市)只占很少一部分,从格局上看较为合理。从数量上看年纳税3亿元以上和3亿元以下分别占59%和41%,3亿元成为县域纳税能力的分水岭(见表1)。
表1 2016年吉林省县域国税税收分布表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税收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五年来,全省县域经济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影响,整体税收增速不稳、波动较大,2013年和2015年两度出现滑坡,对全省税收的贡献率也呈回落态势,从2012年的20.7%下降至2016年的16.9%。与此同时,县域经济税收发展仍面临税收产出率偏低,税源结构不合理,强弱差距明显等突出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量小,税收来源明显不足
虽然我省县域经济总量近几年不断增大,在2015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排序中延吉市和梅河口市分列第77名和117名,但总体来看同沿海发达地区县(市)仍有不小的差距,2015年全国已有21个县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纵观我省情况,全省39个县市2015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33亿元,没有江苏省三个县级市(全国排名前3位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合计为8190亿元)的经济总量大,GDP过300亿元的县(市)仅有9个,低于100亿元的达到9个。全省县域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4.5亿元,比昆山、江阴两市之和少29.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5%,比全省平均值低8.4个百分点。随着近两年来国际国内经济下行与县域税源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的出现,我省县域经济税收发展遭遇诸多瓶颈和挑战。
(二)税源结构不够合理,税收增长缺乏弹性
1.产业结构不优。按照经济学的规律,国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23”,“213”,“231”,“321”,其含义是第一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形态,逐渐过渡到第二产业为主体,最终发展成为第三产业为主体。从经济产业结构看,2015年我省县域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9.0:42.8:38.2,同期全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7.3:49.0:43.7,我省第一产业比重高于江苏省1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于江苏省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江苏省5.5个百分点。我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仍处于“231”阶段,第一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在10%以下的有7个县(市),比重在10%-20%的有21个县(市),超过20%的有11个县(市),表明农业在我省县域仍占据一定地位,但由于我省县域农业增值转化率低,对县域税收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从税收产业结构看,2016年第二产业贡献国税税收收入131.5亿元,占县域国税税收收入总额的65.1%,第二产业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卷烟制造业39.3亿元、医药制造业23.9亿元、石油开采加工业12.5亿元。这些产业大都集中在以半成品为主的初级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由此带来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同时,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值比重低,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产业贡献国税税收收入70.6亿元,占县域国税税收收入总额34.9%,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19.4亿元)、货币金融服务业(17.7亿元)、居民服务业(5.9亿元)分别位于前3位。以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行业居首,金融业服务业次之,其他服务行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在县域国税税收收入超一千万元的企业中,没有涉及第一产业。
2.税源结构单一。我省很多县(市)都存在经济结构单一,税收对重点税源企业过于依赖的现象,并且绝大多数县域经济都是以资源型、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为主。按企业所得税税收集中度分析,我省县域企业所得税税收主要来源于少数重点企业。2016年,所得税税收收入占比达90%且集中在三户企业的有7个县(市),占比在80%-90%之间且集中在三户企业的有10个县(市),占比在70%-80%之间且集中在三户企业的有12个县(市),占比在70%以下的且集中在三户企业的有10个县(市)。如长白县2016年国税税收创历史新高,达到2.38亿元,但其中一户企业正仁医药实现税收1.43亿元,占其总税收比重60.1%;东辽县国税税收很大程度上依靠渭津金刚水泥公司和金刚水泥(集团)两户企业,呈现“一业独大”局面。这两户企业“十二五”期间缴纳税收占该局税收比重均在50%以上,其中2012年占比达到64.3%;乾安县2012年国税税收达到“十二五”峰值11.1亿元,其中石油开采业完成税收10.5亿元,占税收总收入94.6%,2016年税收总收入下降至2.1亿元,其中石油开采业下降至0.9亿元;同样是以石油开采业为主的伊通县,2015年石油开采业实现税收占该县税收总额60%,其中吉林油田分公司等三户重点石油开采企业税收总额同比减少8440万元。可以看出,一个支柱行业或企业就决定了一个县的税收总量,突出体现了县域税源结构的单一性和脆弱性。这种税源结构潜在的问题是,税收趋向单极化,稳定性差,一旦重点行业企业受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税收必将陡转急下。
(三)各类经济发展态势不一,差异化表现突出
从经济类型角度看,股份制企业税收总量最大,增量最多;国有企业税收稳步提高,但税收贡献有限;民营经济发展势头最好,主要来自于“营改增”的带动。具体看,股份制企业由于资本集中、风险分散,优势地位明显,2016年股份制企业提供国税收入115.5亿元,同比增收19.1亿元,增长19.8%,税收占比为57.1%;国有、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拥有资金、管理和人才的比较优势稳步发展,2016年国有企业提供国税收入21.9亿元,同比增收3.5亿元,增长19.2%,税收占比为10.8%;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税收明显下降,2016年提供国税收入11.6亿元,同比减收1.8亿元,下降13.4%,税收占比为5.7%,较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增收势头明显,2016年私营企业提供国税收入32.5亿元,同比增收6.9亿元,增长26.9%,税收占比为16.1%;其他企业和个体提供国税收入16.3亿元,同比增收1.7亿元,增长11.6%,税收占比为8.1%。
(四)投资规划不一,缺乏战略性布局
长期以来,我省各个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发展上的矛盾冲突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各地在区域规划上的盲目攀比,导致部分投资脱离市场需求的制约,一拥而上,形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现象。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区域分工仍不清晰,投资同构现象较为严重,特色项目凤毛麟角,“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工业集聚区的辐射能力较弱,资源利用率较差,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小区“遍地开花”,造成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浪费,但发展的成果并未转化为现实税收。
(五)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弱差距十分突出
从2016年各县(市)市纳税能力的强弱对比情况看,纳税前十强县(市)和后十位的县(市)差距十分明显,前十强县(市)以占全省县域29.7%的土地、36.8%的人口,创造了全省县域40.7%的地区生产总值、39.4%的工业总产值、50.4%的地方财政收入和81.4%的国税税收;纳税后十位的县(市)则以占全省县域24.5%的土地、19.4%的人口,仅创造了全省县域18.2%的地区生产总值、19.8%的工业总产值、12.3%地方财政收入和10.6%的国税税收。前十强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国税税收分别是后十位的2.2倍、2.0倍、4.1倍和7.7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县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十分突出,亟待缩小差距,协同发展。
四、“新常态”下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纳税能力的对策建议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服务于经济,税收收入的增长必须以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不断增长为前提,同时,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更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要本着统筹发展的思路,抢抓历史发展机遇,注重产业融合优化,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着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壮大税收总量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已经处于相对落后局面,必须摆脱粗放型、低层次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模式,打破常规,突出特色,全力培植支柱产业,加大项目引资力度,为税源提供充分保障。
1.加快形成特色经济,培育税收增长动力。事实表明,一个县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主导产业,就无法为税收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省很多县(市)发展特色不明显,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少且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特色,并且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常规手段已经无法缩小这种差距,必须突破一个县域的发展问题,而上升为省、市共同谋划的重大战略。举全省之力支持县域发展,筛选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给予重点支持,尤其是对资源依赖型县域应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制定相应的财税激励政策,促进其经济转型调整,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另外,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淡化GDP竞速,只对其发展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力争通过3-5年打造全省样本,并作为我省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提高我省县域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全省县域税收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2.推动县域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经济与税收成果共享。县域经济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必然要演化为开放经济。各县(市)一定要适应这一趋势,突破县域、市域、省域的行政区划,促进县域与县域之间融合、地区与地区之间融合,进一步完善税收分享机制,推动产业合理转移。适当时机,可将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县市组成共同发展集合,集中力量,共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税收共享。
3.加大项目引资力度,保障税源可持续增长。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实体产业对税收增长的刺激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减少对投资的依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仍然要将推进项目建设作为培植发展财源、税源的重中之重,树立“项目就是经济、项目就是税源”的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既要着眼于长远,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能耗低、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前景广阔的特大型企业,努力培植重点税源和支柱税源;又要着眼于当前实际,依托区域、资源等优势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关乎现有优势产业的关联企业,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确保项目税收持续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注重产业融合优化,提升税收存量
税收规模不仅取决于经济规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的制约。比照欧美等发达国家,他们在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即使经济总量增长较慢甚至零增长,税收仍会持续增长。反之,在粗放低级的经济结构下,即使经济总量增长较快,税收收入仍难以实现同步增长。因此,要在不断加速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扩大税基税源,才能保证县域税收充满活力。
1.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应充分发挥我省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与当地农业资源相匹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规划优势农产品布局,将初级农产品原料加工成更高一级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产品质量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和吉林地域品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逐渐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为县域支柱型产业。
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工业生产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产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发展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产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是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延伸服务链条,以制造业为基础向“制造+服务”转变,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型,提升县域工业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使工业和服务业有序协调发展。促进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延伸和提升价值链,实现竞争力。
3.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税收贡献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客观税源结构优化,促进税收可持续增长。一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我省而言,第三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要着重以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改变传统服务业比重相对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的不合理结构;另一方面,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在怎样提高附加值和投资效率上下工夫。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消除产能过剩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
(三)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培育税收增量
近两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和实施的多项区域发展政策,将深刻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抓住互联网线上线下日益融合的新机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农业领域,利用“互联网+农业”促进县域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专业化转型,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释放消费内需。在工业领域,利用“互联网+工业”使县域工业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将县域工业从消费品工业向制造业和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渗透,不断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第三产业领域,信息咨询与服务、智慧物流、交通等新的产业形态逐步改变着县域产业结构,影响着居民的思维观念,此领域必将大有文章可做。
2.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努力实现发展新突破。2016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是中央专门为激发东北地区内生动力、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而量身定做的一整套目标要求、方法路径和政策支持。我省县域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切实用足、用好、用实中央各项支持政策,融入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同时,更要紧紧盯住率先试点、项目工程、用活政策、争取资金、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环节,使能对接上的项目尽快对接,能利用的政策尽量用好。另外,借助《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中,吉林省与浙江省合作的有利契机,向先进省份学习,进一步开拓思想,盘活县域经济。
3.抓住哈长城市群战略契机,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2016年3月,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印发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明确提出将以哈尔滨和长春为核心城市,构建“双核一轴两带”的城市群空间格局,将哈长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群。《规划》标志着东北区域发展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我省中部多个县(市)地处哈长经济带腹地,是沟通东北亚、中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和枢纽。处于城市群范围内的县(市)要加强规划设计,确定功能定位,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医药、保健、养生、休闲等多种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加快融入哈长城市群发展。
(四)发挥税收职能作用,释放县域经济新动能
税务部门要始终树立科学的税收经济观,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国税部门及国税工作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做到县域经济与税收收入协调、可持续发展。
1.大力组织税收收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结构优化与转型对县域经济发展、县级财力保障意义重大,国税部门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税收经济观,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抓好组织收入工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2.切实加强税收软环境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省国税局出台实施的优化税收软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营造公平税收环境,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纳税服务质效,发挥纳税信用激励作用,不断提高行政服务质效。继续深化拓展国地税合作领域,落实好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制度,努力为企业营造高效、便捷、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法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充分挖掘潜在的税源,涵养现有税源,进一步吸引投资者落户吉林。
3.严格落实税收政策,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主动围绕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战略方针的实施,加大对结构调整、小微企业、促进消费、保障民生等税收政策的支持和落实力度,加强宣传,细化辅导,让应该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真正享受到国家税收红利。正确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把税收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充分发挥税收政策调节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同时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财政、金融、发改等部门,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经济手段、财政手段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我省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