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2018-11-10杨和验黄进团
杨和验,黄进团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广东惠州 516000)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外科疾病,临床上主张采取手术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是通过补片对其腹壁薄弱或缺损处进行修补,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腹腔镜手术在成人腹股沟疝中的应用增多,其疗效尚有待证实,本研究旨在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为此,针对100例成人腹壁疝患者(2017年1月-2018年6月)开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2017年1月-2018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为21岁-64岁,平均(42.85±16.37)岁;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20岁-63岁,平均(42.03±16.41)岁。两组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实验伦理学原则,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且两组均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临床综合检查,证实为腹股沟疝;(2)年龄为18岁-65岁;(3)具备疝修补术指征;(4)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不配合研究者;(2)年龄<18岁或>65岁者;(3)合并严重感染者;(4)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开腹腹股沟疝修补术,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于患者腹股沟韧带上方作长约6 cm的切口,逐层切开腹壁,纵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对疝囊进行游离,采用缝线缝合疝环,将补片固定于疝环位置,关闭切口。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患者脐部作观察孔,置入10 mm直径的Trocar套管和腹腔镜,建立人工气腹,采用腹腔镜对腹腔内情况进行探查,再分别于两侧腹直肌外缘与脐下水平线交界点穿刺,分别置入5 mm直径Trocar套管和手术器械,采用超声刀切除疝囊,缝合疝环,收紧疝环后将其打结置于皮下,再将补片固定于疝环位置,确保补片覆盖疝环边缘5 cm,撤出手术器械,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评分(于患者术后8 h、12 h、24 h、48 h时评估,评估工具为NRS数字疼痛评估法,总分0分-10分,患者越疼痛,得分越高[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其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其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组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的比较 在术后8 h、12 h、24 h、48 h,组间切口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普外科疾病,主要是指患者腹腔内器官经其腹壁缺损或薄弱处向外突出而形成包块(疝囊),疝囊形成后,患者多会出现腹部疼痛症状,其发作较为突然,临床上需对其实施积极治疗,否则任患者病情发展,可能会导致患者腹痛加剧,影响到其正常活动[3-5]。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其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其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其术后各时间点的切口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相比于开腹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减轻手术创伤、减轻切口疼痛感、加快术后恢复等优势。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疝修补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腹壁疝患者术后并发症,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导致两组比较的差异未构成统计学意义,为更好地进行研究,笔者还将积累更多的样本量,以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研究。
综上所述,在成人腹股沟疝治疗中,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相比于开腹手术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减少其术后并发症,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Mean±SD)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表3 两组术后切口疼痛评分的比较(Mean±SD,分)